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本文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探讨了白居易诗歌创作与平民意识的关系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2.
讽喻诗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也是其成就最高、流传最广的诗歌类型.古代朝鲜文人对白居易讽喻诗多有学习,主要体现为高丽朝和朝鲜朝文人的接受,而朝鲜朝时期文人对于白居易讽喻诗的接受较之高丽朝诗人群体明显得到了加强,包括诗歌数量增多,批判意识及情感更加强烈,讽刺范围更为深广.这种变化是由于高丽朝、朝鲜朝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人的自觉意识导致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涌现出一批具有现代性意识的青年诗人。这些现代派诗人中,不少都属于京派或者和京派有密切的渊源。这群诗人在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吸收中表现出更宽广的视野和更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尤其是对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进行了很好的借鉴和创造性的转换,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无论就诗歌现代性表达的深度和广度而言,无论就诗歌的哲学意蕴还是艺术生命体系而言,京派诗人所做出的成绩比起同时代的同行来说是一点都不逊色的。  相似文献   

4.
中唐时期杰出诗人白居易以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在文坛独树一帜,诗歌远播古代朝鲜。高丽朝与朝鲜朝文人对白居易的语言风格存在不同评价,高丽朝文人赞赏白居易诗歌通达流畅,朝鲜朝褒贬参半,一些诗家认为白诗艺术价值有限,与朝鲜朝主流诗学推崇的“中正”的艺术风格存在较大差异。这种看法主要受到当时社会背景和文学审美价值取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晓平 《学术界》2007,(1):204-208
台湾现代主义诗歌是在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生存时空下产生的现代艺术。诗人们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时空意识。透过台湾现代主义诗歌的生成和其中表现出来的时空意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台湾现代主义诗人的审美经验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学诗     
唐朝诗人白居易,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已经能按照诗歌的格律来写,写出的诗读来琅琅上口,博得众人称赞。  相似文献   

7.
宋初诗坛推崇白居易,一般认为白居易的闲适诗或讽喻诗为宋初文士所重视,但从选本批评角度去考察白居易在宋初的被接受情况却并非如此。《文苑英华》录选白居易的诗歌数量为所录诗人之最,选录最多的是他的杂律诗。宋初崇白之风日炽,但诗风流于浅俗。馆阁文臣顺应诗潮,欲以范本形式加强创作引导,而白居易杂律诗的群体性参与、雅俗相融等特点符合范本条件,故而能为馆阁文臣所重。这显示出馆阁文臣对诗歌创作的规范意图,由此也看出馆阁文臣弱化诗之讽喻功能、题材倾向日常生活以及追求典雅秀丽诗风的诗学意识。《文苑英华》对白诗的选录可以说是白体诗派的一次诗学改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初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耶律楚材家族中,耶律倍有着强烈的追慕白居易的倾向,耶律楚材诗歌表现出学习白居易雅士情怀的愿望,耶律铸积极追寻白居易的生活态度,他们在诗歌艺术上也有与白诗相似的特征.白居易对这一家族产生了多层次影响.耶律家族的独特地位和他们对白居易的仰慕成为白诗在北方传播的重要源泉,而白居易在辽金的地位又对耶律家族慕白倾向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周航 《云梦学刊》2014,(4):109-114
王学忠是河南安阳诗人。他的诗歌为底层民众立言,以愤怒、呐喊的姿态尽情揭露社会假丑恶现象,在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王学忠诗歌现象”。他诗歌中的平民意识与抗争思想,以他最初儿童诗歌中的悲悯情怀为源头.在社会急剧的转型过程中,他的诗歌精神得到升华,最终形成了他“平民诗人”的特征。他的诗歌对当下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导引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90年代的女性诗歌可以说是我国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女性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不逊于男性诗人的骄傲成绩。尤其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对于女性意识的萌芽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引导了当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且对诗歌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诗歌在自我意识上的表现,体现出了一定的阶段性特点。本文针对20世纪80-90年代不同时期女性诗歌中的自我意识进行考察与探究。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前后期诗风转变原因新探马永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年贬谪江州后诗风明显改变,后期创作与其前期诗论观有所矛盾。有人认为原因在他晚年缺乏进取心,信佛奉道,消沉遁世。又有人说,他早期诗歌太近于功利,他的优秀诗章大多产生于贬谪江州之后。本文试图就白居...  相似文献   

12.
杨慧 《理论界》2006,(7):212-213
梅尧臣以唐代诗人的创作理论为基点,将研究视野扩展到诗歌的接受理论领域,在其诗论和诗歌创作实践中关注读者意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意境说召唤读者;创新意识吸引读者;情真象实感染读者。  相似文献   

13.
向林  李华 《学术探索》2014,(5):110-113
20世纪80年代以后,商品化大潮席卷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化产业化,诗歌领域也未能幸免,诗人亦不再是传统意识上诗人了,诗人的信念与责任开始动摇,批量生产的诗作多为了追名逐利,平庸肤浅的"诗"败坏了诗的品位。诗歌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当下这个信息技术化、传播迅捷化、诗人群青年化的大时代背景对于诗歌的发展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当代新诗的发展是危机与机遇并存,困境与希望相依,对其现状与发展无须过度悲观。  相似文献   

14.
大我意识、英雄情结、史诗品格是朦胧诗人江河诗歌显著的美学特征。其中,英雄情节与大我意识并行不悖,是大我意识的内在灵魂,而史诗品格则是容纳大我意识与英雄情结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15.
张林杰 《江汉论坛》2005,1(10):110-114
与20世纪20年代相比,30年代诗人有着更为自觉的读者意识。但诗人与不同读者群体之间的隔膜,又使得整个30年代诗歌面临着交流的危机。左翼诗人重视诗歌的交流功能,但夸大诗歌的社会作用、忽略诗歌本身的存在方式,又妨碍了这种交流功能的实现;现代派诗人力图通过潜心于艺术的探索并忠实地表达一己的体验来赢得读者。但对读者和作者个体心智活动的过分依赖,导致了传达的晦涩,也使他们的作品往往因为难于理解而处于“自言自语”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汉末到魏晋主要诗人的作品入手,侧重分析了诗歌中的个体生命意识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从而论述了魏晋 "人的觉醒"在不同时期诗歌中的表现,说明诗歌中"人的觉醒"的征显历程.  相似文献   

17.
金强  回达强 《理论界》2008,(9):123-124
笔者对唐人诗作数量和研究热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对昊融诗歌的编选情况作了统计,将吴融对宋以后诗人的影响做了梳理。从传播学角度,探讨了唐诗选本对于唐代诗人的影响力。分析了吴融流传不广的原因,并总结了二流乃至三流唐代诗人诗歌传播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8.
柯卓英 《社会科学论坛》2010,(5):129-132,138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唐代诗歌在当时的传播进行剖析,认为唐代诗歌传播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唐代诗歌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传播对象四个要素,以及诗歌的传达、接受和反馈三个重要环节的动态系统在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在这三个环节的流动中,诗人的声名才得以广播,诗歌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对古今有代表性的46种唐诗选本所选元和十大诗人诗作予以统计,厘定入选10次以上的91首诗作为名篇,用定量分析等方法进行考察,可得出以下结论:就具体诗人名篇占有量而言,刘禹锡名列榜首,其下依次为白居易、柳宗元、韩愈、李贺、张籍、王建、贾岛、元稹、孟郊;就名篇所用诗体而言,七绝占绝对优势,其下依次为七古、七律、五古、五律等.名篇的形成,盖由诗歌表现力、感染力、篇幅、韵味和独特本事、名家推赏、重要选本选录等内外因素共同促成,而与诗人之成就、地位倒未必尽属正比例关系.此外,名篇对诗人来说也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促进诗人声名之传播,也会对诗人整体诗歌的传受形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唐诗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以新乐府运动的主将得以留名。由于新乐府运动对现实生活和政治的关注 ,因而白居易经常被称为杜甫之后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固然不错。但事实上 ,在白居易两千余首诗歌中 ,表现衰老、病痛、死亡一类主题的诗为数颇多 (在本文中 ,我将此类诗所表现的统称为衰老主题 ) ,值得我们加以探讨 ,以增进对白居易的全面了解。(一 )在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中 ,以感叹死亡、病痛、美人迟暮、时光易逝为主的衰老主题 ,是为数不多的几个重要主题之一。这一主题在诗歌中的最早出现 ,是屈原的《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