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弹词作为一种说唱艺术,为女性市民所钟爱,一批女作家用弹词的形式,创作长篇巨制,抒闺阁情怀.弹词从书场表演走向晚清女作家案头创作,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弹词作品.走向案头的女性弹词小说一方面继承了书场弹词的详细和生动,同时摒弃了其角色表白和口语化,被近代作家们喜爱并受到影响.在晚清这个呼唤觉醒的时代,弹词小说也开始与政治牵手,其创作则承担起了唤醒女界之责任.  相似文献   

2.
晚清以来的弹词研究--兼论清代女作家弹词的文体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文学理论把弹词看做“旧小说”之一体 ,强调弹词的社会作用以及它与妇女的关系。“五四”以来俗文学家在弹词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 ,但在文体定位上仍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至今未能解决。本文从书面文学、写作手法以及读者期待这三方面把清代女作家创作的弹词与弹词原始体 (或演唱体 )区分开来。女作家弹词是清代闺秀才女以韵文文体虚构想象故事的长篇叙事作品 ,可用“弹词小说”或“韵文体小说”指涉这一文类 ,应视为清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特殊体裁。又因为它是中国惟一以女性为主体(具备创作文本和阅读受众两个层面 )的独特叙事文体 ,所以这类文本具备了小说史与女性文学的双重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胡丽心 《晋阳学刊》2008,(4):106-109
清代女性弹词小说是在外部社会环境、内部文体发展、创作主体因素三种合力的推动下兴盛起来的,是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其产生背景的特殊性决定了女性弹词小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依赖性。当它所依赖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复存在,文体本身和创作主体也随之发生变化。晚清社会的动荡不安、仓促而焦灼的时代节奏使女性弹词小说同样也由合力的牵制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国三千余年的帝制社会一直按照“家天下”的模式打造,使得以进行家国同构的延展性社会透视为主要特征的家族小说成为家齐国治的文化寓言文本,表现出共同的文化品格。本文认为具体到明清家族小说的创作,文言、章回体、白话短篇、弹词体等四种体裁的家族小说具有各自不同的叙事倾向,于中可以觇见家族文化、社会思潮、士人心态、世情世相的不同断面。  相似文献   

5.
从弹词小说看清代女作家的写作心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明清时代女作家群崛起 ,叙事采用韵文体小说 (弹词 )的形式 ,创作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字的宏篇巨制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弹词小说作为唯一以女性为主体 (具备创作者和阅读受众两个层面 )的独特叙事文本 ,女作家的种种写作心态 :迷醉墨香、寻觅知音之愉悦 ,表诉女性受压抑苦闷不平之声音 ,对男女平等、人格独立自由发展的渴望之寄托 ,都与当时渐变的文化风景、才女的人文世界发生着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孟蒙 《齐鲁学刊》2002,17(1):115-119
清代弹词出现了数十万乃至百万字的长篇巨制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仅见的 ,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其中很多是女性作家创作的。弹词涉及的内容丰富 ,表现女性的苦难命运及其人生理想是其中最突出的主题 ;在艺术表现上 ,弹词也有其独具的特色应积极发掘、研究这一传统文学宝藏  相似文献   

7.
明末士人好议时政之风导致党争激烈,时局更加动荡,为时事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增强了作者的创作勇气,强化了作者创作意图的政治意识;扩大了时事小说的读者群体;甚至出现了直接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时事小说作品。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图从宏观上对4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以及40年代女性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总体勾勒,着重找寻战争与40年代女性作家及其创作的关系,从而为我们准确把握和研究40年代的女性创作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女性弹词构想了女性圆满人生之路,即功名伴身与疏离情爱.前者解决了娜拉式的出走难题;后者体现一夫多妻制社会中女性的自保策略,并因此而衍生女同性恋倾向.出走的女性挟功名回归婚姻家庭,即所谓的归顺礼教,是女性为生存保障、在男权统治的现实与女权理想的夹缝中唯一的可行途径.女性弹词是中国文学中罕见的能深刻反映女性间情谊和隐秘情感活动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礼教对女性的参政权、经济权益和家庭地位进行了定位。明清时期的弹词小说女作家们在其作品中对这些定位进行了反思,并表达了赞成女性参政、提倡保护女性经济权益和提高女性家庭地位的女权思想。这些思想的出现和形成受到了当时明清社会变革中产生的民主思想、重商思想、批判传统理学和同情女性的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明末言情小说观的基本内容、发展轨迹、形成原因,及其理论意义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和分析。明末言情小说观的发展,呈现三个段落:理论准备阶段、理论提出阶段、创作体现阶段。明末言情小说观念的出现,受明末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士人心态变化,与整体小说理论批评的变化有关。小说观念的理论表述和创作倾向的体现并非同步,但二者却能最终达到一致,这归根结底还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为其所决定  相似文献   

12.
王余鹃 《天府新论》2014,(6):155-16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危急存亡之际,中国女性自我书写的形式出现了一次文类转换,由早期的自传式小说的创作转变为女性自传创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自传的兴起是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比于自传式小说这种以虚构的形式,在遮遮掩掩之间表达自我的方式,自传无疑为女性作家们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表达自我的方式.于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女性作家自传创作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3.
陈寿琴 《天府新论》2005,(Z1):299-301
在我国现代文学早期,女作家石评梅的小说创作,无论是反映个人悲哀和"五四"时代青年人共同的迷惘,"个性解放"旗帜下的自由恋爱,还是对社会风云的变化密切关注,都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这对于上世纪20年代女性小说来说,既拓展了题材的广度,又注意了小说内涵的挖掘,对我国现代女性小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而使其小说创作具有了独特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征 《学术界》2015,(2):187-192,327
近三十年来的马来西亚华文女性小说〔1〕创作成果丰富。总体呈现出三方面特点,分别为:小说主题的演变过程表现出女作家创作心态由"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的转变;女性意识的觉醒体现出作家对第三世界女性生存境遇的关注;新世纪以来马华女性小说表现方式的革新展示出作家艺术水准的提升。纵观三十年来的马华女性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作家们在华文写作上的执着与坚守、认真与努力,也可以发现她们的不足之处,但她们用热忱之心共同描绘的南洋之花已经开始在马华文坛悄悄盛放。  相似文献   

15.
清代中期的冯镇峦提出“文章小说体”这一概念,集中代表了明末清初以来通俗小说文章化的发展潮流.文章化孕育出了一批在创作动机、结构设置、写法技巧、风格神理等方面都具有文章色彩,适合案头阅读,具有浓厚的类文章性的文人小说,我们姑且就称之为“文章体”小说.清中后期“文章体”小说已经完全成熟,表现在文章化小说理论形态和文章化创作模式的成熟上.“文章体”小说的成熟标志着文章化小说美学风格的形成,与传统说书化的小说美学风格并立,为小说美学史增添了新的小说类型,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和艺术特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和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紫姬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对人的本质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两位女性作家的共同偏好,并体悟两位作家创作中的女性观、人性观和婚恋观的异同及成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女性都市小说回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莓 《江汉论坛》2002,(1):91-94
本文以20世纪女性都市小说为考察对象,以二水分流,合而为一描述中国女性都市小说的发展轨迹,重点分析了庐隐、丁玲、张爱玲、草明、张洁、王安忆、张欣等人的创作在这一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还从小说视角、人物塑造、心态刻画上阐释了女性都市小说对都市文学的重要贡献,并指出了女性都市小说创作的局限性,为这一类小说的后续创作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徐坤的小说创作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她在小说创作上呈现出多向度的探索姿态,她的小说所呈现的男性视角、女性话语权、女性情感宣泄、民间视角及语言角度等创作向度代表了徐坤小说创作的多向度探索。  相似文献   

19.
张莹  冯菲菲 《理论界》2010,(7):144-145
被媒体喻为"超级女人"的赫拉·琳德是德国当代女性作家,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出版了九部小说,本文试对《超级女人》、《租来的男人》等小说进行解读,揭示其小说所蕴涵的女性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多言”成为一种约定俗成之禁忌。此种礼教社会语境下,女子被认为当以沉默为美德,逞口舌之利的“言说”会给婚姻带来不利,因而女性的自我表达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宋元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塑造了市井家庭日常生活中一个聪明能干却因“快嘴”多言、反抗礼教而被休离的新嫁娘李翠莲,成为泼辣女性典型形象之滥觞,言说着的女性主体由此构成了此类形象的特征。其后又有许多历时性跨文本如宝卷、弹词、白话小说、现代小说、戏曲、曲艺等,以变形、转型、反转、重组与新生等不同的衍变方式,丰富着李翠莲形象的文学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