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都是积极主张对外开放的。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对外开放的客观条件不同,主观思维方式不同,使得他们对外开放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大差异。通过比较研究,我们会发现,邓小平与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同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在实践中有所创新,把我国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量翔实史料的分析研究揭示 :毛泽东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主张和作法 ,奠立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吸取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科学内核 ,提出了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的对外开放思想 ;江泽民以自己的思维理念 ,继承和实践毛泽东、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而且有所发展 ,是一个奋发有为的创新者。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马列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是毛泽东、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依据;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在继承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基础上的逻辑发展。毛泽东认为,对外开放是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是“欢迎外国资本的投资”。邓小平将这一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指出: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在对外开放中必须“采取两手政策”;对外开放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试验基地。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建国初期“一边倒”政策虽不能和今天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相比,但决不是封闭的,而且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正确的开放政策。文章指出60年代中国出现的相对封闭的状况,要作历史分析,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他不仅反对封闭,主张开放,而且是一位很开放、很有远见的战略家,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提出的许多观点,成为我国对外交往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之间依然有一定差距,也就是说毛泽东对外开放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动力思想主要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对外开放理论,凝聚了毛泽东与邓小平两代伟人的心血和智慧。邓小平实行对外开放是完成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在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对象、内容、基本原则、实践等方面,邓小平都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深入探讨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对于理解和把握我党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提出的对外开放的概念及其内涵,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发展世界性交往的思想和列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他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全面分析和探讨,把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长期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提出建立经济特区的构想和对外开放的灵活措施,发展了列宁关于对外开放的方式和途径的思想;他还全面论述了如何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中的四大关系,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和毛泽东关于如何对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等理论。  相似文献   

8.
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与实践是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与毛泽东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从时代的高度实践了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并促进了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深刻地折射出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曲折历程。本文对此分析认为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演变 ,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未来的构想 ,其对外开放思想比较开明 ;后一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其对外开放思想却日渐保守。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逐步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有中国特色和自己的独特内容。论文论述了战争年代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基本构想以及建国以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未能付诸实施的主客观原因。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中的许多闪光点,对于今天我国制定和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推进对外开放的实践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2 0世纪 80年代我国教育方针变革的结果和成就主要表现在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前后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政治化偏差 ;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大解放 ;开创了教育方针理论和实践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时代。 80年代教育方针变革的历史失误主要是 :试图通过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以纠正政治化偏差、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 ,结果使教育的政治性合理要求、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等功能被弱化甚至忽视。这一时期我国教育方针变革的历史启示是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个理论科学、规范完善、表述准确、实践有效、利于操作的教育方针  相似文献   

12.
红色经典在"文革"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阅读沉寂和90年代后期再度走红的沉浮.其文本自身的缺陷,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反思和新文艺思潮的冲击,当代文学史教育与研究中的断裂,以及大众与精英的双重逃离,共同造成了红色经典的阅读沉寂.而20世纪末的历史怀旧语境,国家文化建设的策略需要,文本艺术价值的再认识,以及市场的推波助澜,又合力推动了红色经典的再度走红.探析其沉寂和走红的原因,对于厘清认识以及文学理论新体系的构建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革”发动阶段毛泽东对林彪的基本态度是信任支持还是怀疑,大多数人长期以来一直倾向于前者。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一些材料的正式公布,这一看法遭到了不少研究者的质疑。一时间,理论界关于“文革”发动阶段毛泽东对林彪态度的认识再度变得模糊不清。这主要是由于对这些材料的误读而造成的。事实上,在“文革”发动阶段,毛泽东对林彪一直是信任有加的。  相似文献   

14.
英雄主义文学的兴起适应了我国50年代至60年代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英雄主义文学创作中的一些弊病并没有及时纠正。发展到文革十年,英雄主义文学走到了极端,失去了读者.进入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加之文学社会功能的全方位实现等因素,英雄主义文学并没有得到作家的重视和读者的青睐.但时代需要英雄,文学也应呼唤崭新的英雄。  相似文献   

15.
再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中国文学自开始“文学革命”至30年代抗战爆发,占主导地位的是既注重文学的自身价值,又要求文学为社会改革服务的倾向。抗战发生后,背离这一传统而强调文学仅仅是政治(包括救亡和社会改革等内容)工具的倾向呈螺旋形上升,至“文化革命”期间而达于极致。70年代末又向原来的传统回归。但到80年代后期,以融合着人生追求的文学自身价值为中心的潮流逐步发展,到90年代遂取得了主导地位。所以,90年代文学与其以前的文学具有重大差别;这一时期也就成为当代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上,70年代后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没有这一时期的批评反思,没有这一时期奠定的良好基础,就不会有八九十年代古典文学研究的繁盛景象。短短几年间,学界对“文革”时期的种种错误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树立了正确的学术观念,对许多问题有新的认识,一些研究禁区相继被打破,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亮点和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工资问题事关全局 ,由国家通盘考虑 ,统一部署。建国初期至“文革”以前 ,我国的工资改革经历了包干制———货币工资制 ;上世纪 6 0年代初期 ,又对货币工资制进行了调整。本文分析了上述工资制度的利弊 ,为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革命性变革 ,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时期与“文革”中的浙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十七年”时期与“文革”时期浙江小说创作的基本轨迹.“十七年”时期,浙江小说的作家队伍结构、题材类型、作品质量都有可取之处,并有一些不俗的成绩.“文革”期间,某种集体意志取代了作家的主体个性,创作趋于平庸.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文学"的命名意味着处于"新时期"的当代文学的性质、意义均与文艺界和学界对于"文革"这段历史的质问责难相关,把新时期文学质诘"文革"最激烈的第一个10年(1976-1985)界定为"发难期",可以更为准确地认知这一文学实践的性质,尤其是可以强化先贤们反思和批判"文革"的历史意义。新时期文学仍然受"向前看"的新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其背后一直存在着政治意识形态的"规训"等问题。正确审视新时期文学发难期的实绩要从最基本的阅读感受出发。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伊始就引起美国学界和决策当局的关注.根据对中国局势的分析,美方对"文革"采取"静观待变,尽量不表态"的策略.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流仍是视中国为危险的敌人,继续其"紧逼遏制"战略.中美长期相互敌视以及美方在对华分析和认识上的局限乃至错误是致使中美关系在"文革"初期未能有突破性进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