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2 毫秒
1.
北魏孝文帝迁郝洛阳之后,留驻平城地区的鲜卑人的汉化过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反抗斗争。,第一次是以废太子拓跋恂和一批元老重臣的反对南迁的斗争,其结果是使留驻平城地区的鲜卑人的汉化过程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第二次是六镇起义和河比、山东等地的起义,参与这次大起义的鲜卑人在起义失败后经过辗转迁徙,最终也融合于汉民族之中,但这一融合过程是与随孝文帝南迁洛阳的鲜卑人与汉民族的融合过程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吉林西部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它较早成为东北草原一个汉民族与蒙古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之一。蒙汉两族在这里长期杂居相处,形成独特的民族关系,体现在蒙汉民族间的语言交流上,最为明显的是蒙口语中出现汉语以及吉林方言的使用。吉林方言在蒙口语中的运用类型多种多样,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通过对吉林方言在蒙口语中运用的调查,研究总结吉林方言在蒙口语中运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引言在中国历史上,晋代有汉民族和匈奴鮮卑羯氐羌的斗争,宋代有汉民族和女真族,蒙古族的斗争,明代有汉民族和满族的斗争。这些和汉民族斗争的民族,到了现在,都已成为兄弟民族了,彼此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历史上所谓民族矛盾,到现在已不复存在了。过去封建统治王朝,如汉武帝隋煬帝也曾发动侵略少数民族的战争,给他们带来严重的损害,可是汉民族是爱好和平的,广大人民对这些侵略性的战争,不但不会支持,  相似文献   

4.
明代蒙汉民族贸易浅析哈正利明代蒙古地区的统治势力与明朝政府长期处于对峙状态,频繁的战争严重破坏了北方的生产,恶化了蒙古族牧民的生活,广大蒙古族人民迫切需要与中原汉族进行贸易,致使蒙汉民族贸易在相互对峙的局面下渐渐兴起,特别是自明朝中期以后,更呈繁盛之...  相似文献   

5.
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杨悦春等人利用宗教进行反清活动,在热河东部平、建、朝、赤一带发动和领导广大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大起义。提出“断清祚于斯时,拯黎庶于水火”、“扫胡灭洋”等革命口号,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把当年长江流域的反洋教斗争在辽西地区推向高潮。当然,杨悦春也象历代的农民领袖一样,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起义中在斗争策略和处理蒙汉民族关系等方面出现失误,最后在直隶和奉天清军的夹击下,被扼杀在血泊中。  相似文献   

6.
高级神经活动是气质产生的生物学基础。本文采用BTL-QZ-V1.1气质测试系统对内蒙古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的神经系统特性及气质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神经系统特性指标在同性别间均无民族间差异性;男生的兴奋性及稳定性均明显高于女生;大学生的气质类型未见明显的蒙汉民族间及性别间差异。提示神经系统特性可能不存在蒙汉民族间差异,而兴奋性及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但神经系统特性的差异并未对气质类型的分布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岳麓版蒙书用字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蒙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字反应了汉民族人民表情达意的基本信息.我们对岳麓版14部蒙书的用字的字次、字种、流向等做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对其与古今汉语常用字的关系做了概要的阐速,并进而提出了"古今惯用字"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元代是蒙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蒙古族汉文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都是用汉文创作,描绘的多为汉地生活,但由于作者的民族身份,使得作品中流露出了明显的蒙古民族文化情结,即刚健豪迈的审美情结、英雄主义情结、民族地域情结、佛释情结。这些作品以民族气质的眼睛观察审视社会人生,实为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南宋的抗元斗争,历来被史学界当作重要的研究对象,有关的书籍和文章也不少。但对金后期的抗蒙斗争,却很少有人进行专门研究,其实,金后期的抗蒙斗争,历时二十多年,出现了不少值得歌颂的英雄人物。对于这段历史,同样是值得研究和进行认真总结的。本文想就金末抗蒙斗争的性质及其失败的原因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私垦时期东蒙地区以蒙汉文化交流为主;在官垦时期蒙汉文化交流和文化冲突并存,而且文化冲突已经尖锐化、普遍化。近代抗垦斗争是蒙汉文化冲突的集中体现。通过蒙汉文化的交流和冲突,东蒙地区的文化有了新的特征,即文人的多层次性、审美形态的多样化、语言中汉语词汇的增多、蒙古人土地意识的强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新形势下牢固树立民族团结观念,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在新疆三区革命内部发生了一场鲜为人知的斗争,这就是以阿合买提江、阿巴索夫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同以艾力汗·吐烈为代表的反动势力的斗争。这场斗争围绕着是维护祖国统一,在中国的一个地区内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还是分裂祖国、脱离中国建立一个伊斯兰教国,是团结各民族包括汉族人民在内进行革命,还是反汉排汉这两个根本问题进行。本文以翔实的史料勾勒出这场斗争的历史画卷,并对其现实意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利益的角度看民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主要阐述了利益在民族产生、发展以及民族斗争中的作用。认为民族、文化之间的完全了解是不可能的 ,民族冲突的可能性永远存在。而减少民族冲突的根本途径在于利益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政权构建方式的设想和选择与其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紧密相联。中华民族追求独立平等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作为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性原则,成功地创造了民族地区政权的组织结构,为新中国国家政权构建形式的最后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影响到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构建前后围绕着民族和国家构建形式的问题,发展出了一套完备的、成熟的、科学的理论形态,创造出了对中华民族和全国各族人民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揭示《玛纳斯》、《阿勒帕米斯》等英雄史诗主人公的阳刚之力,展现了游牧民族的活性精神元素。活性因素激励发出来的是爆发、拼搏、冲击、冒险和攻击等力量;而惰性因素表现出来的是忍受、斥新、排他和守护等力量。赋有阳刚之力的史诗英雄中迸发着无畏、勇敢、好胜、坚定和刚毅的活性精神元素。  相似文献   

16.
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从形而上的层面看,河套文化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是:1、开拓开发。河套地域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发展历史的开放性。河套地区的历史是一部各族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斗争自强不息的开发史。2、英雄主义。河套地区以战攻为事的历史面貌造就了河套人的英雄主义,当国家民族危亡之时,河套人会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战斗的行列中去。3、以和为贵。东南西北四方人民聚集于河套,杂居共处,团结友爱,其风俗习惯相互融合。4、海纳百川。广袤的河套平原张开双臂迎接四方宾朋,慷慨激昂的大气引来旺盛的人气。统观以上四者,河套文化中的开放精神突出而鲜明。开放精神在新时代必将焕发新的光彩,有力推动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论新时期南方城市民族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民族散居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民族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章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概念、对象、范围、内容作了界定,并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了新时期南方城市民族关系和城市民族工作的现状,阐述了新时期南方城市民族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曾受到列宁的称赞,他集中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族特征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民族定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民族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是对前苏联民族理论、制度和政策的“全盘接受”。至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本质上是政治关系。当然,在政治关系中包含有文化关系,但那是从属于政治的。  相似文献   

19.
元代设有会同馆作为专门接待入京朝贡的周边四夷使节的客馆 ,它的设立对发展元与周边四夷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会同馆也是中国古代中央客馆建制的组成部分 ,在制度方面 ,承前而启后 ,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南北方古代民族融合途径及融合方式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总体趋势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的成分壮大,逐渐形成相互离不开的格局。另一方面,我国各民族融合的途径及融合方式复杂多样,由此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大家庭具有的博大精深、源广流长的特点。南北方古代民族的融合途径与融合方式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明清以前,南方民族地区大致经历汉族移民逐渐“夷化”的过程,少数民族自身也得到充实。明清时因汉族人口大量进入,融合倾向改变为部分少数民族持续汉化,融合外来移民形成地方性汉族群体。北方民族地区在明清前后,基本趋势都是游牧民族不断南下融入汉族,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大致经历持续“汉化”的过程。产生上述差异,与南北方民族势力的形成及特点,南北方民族自身文化的不同,以及封建王朝施行的政策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