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晓沛 《兰州学刊》2013,(2):196-200
“幅”是一个很常用的量词,在现代汉语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对“幅”的解释是:“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文章就“幅”的本义入手,充分结合“幅”从古至今的例证,对其义项发展和搭配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在分析“幅”的认知语义的基础上对其认知功能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2.
心理词库是人脑中关于词汇信息的内存,即存储于大脑中的词的知识的心理表征,属"内在"语法的研究范畴。储存在心理词库中的词汇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存放在大脑中,即安放在各种各样的语义场中。学习型词典在帮助学习者构建二语心理词库时,应按照词汇在母语心理词库中的排列方式,即语义场的方式存储,帮助学习者从语义角度来构建类似于母语心理词库的二语心理词库。《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2版)在词汇语义网络构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使用方法有"搭配"、"词族"、"同义词"、"插图"、"词汇扩充"、"释义"。  相似文献   

3.
运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语言学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和第5版中单音节动词的义项变化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并对涉及义项的增加、义项的删除和义项的分合变化情况做了具体分析。其中,义项的增加在单音节动词的义项变化中所占比重最大,而外部客观事物的变化、人类自身的认知变化以及语言学内部词典学理论的指导是推动义项发生变化的三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汉语大词典》中“封”字条释义的考察与分析,发现《大词典》对“封”各义项的设立、分合、归并不尽合理。从“封”字的古文字字形的比照和前人对“封”义注释的分析来看,“封”的本义当是“聚土植树以为地界”这一动词义,而不是《大词典》中列于第一个义项的“疆域、分界”这一名词义;同时,在《大词典》“封”的诸多义项的释义中,存在着引文注语与义项不能完全对应的矛盾;此外还讨论了“封”跟“丰、堂、葑、窆”等诸字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6》、《牛8》多义词义项数目的差别,反映了以《现汉》为代表的汉语类中型语文性词典在常用词义项方面的编纂水准落后于以《牛8》为代表的同类别英语类词典,主要表现在《现6》的编纂者忽略了用语料库技术丰富并补充现代汉语常用词义项分布情况的研究。运用语料库技术的方法,研究现代汉语中常用词的义项分布情况,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语言学中的词库指人脑、识别、提取以及构造字词的能力。根据以往的假设,可分为无序排列式和有序排列式。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涉及到词库的基本储存单位、词库的运行原理等问题。生成语法学界以及计算语言学界对这些问题也都提出过一些解释。笔者赞同词库中的词汇是依照语义原则组织起来的一个网络,赞同词典里储存着词、词缀和词干的假设。无论是词、词干或词缀,只要有意义或功能可言,都是语义网络中的成员,与其它结点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些联系都是语义复合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
明宏 《理论界》2008,(10):138-139
传统的语义学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没有联系。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根据Lakoff和Johnson等学者关于隐喻的研究,分析并探讨了词义拓展现象,提出多义现象是隐喻认知的产物,是具有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析英语词汇的多义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主要是隐喻来实现的。传统的词汇教学忽视了多义词内部各个义项之间的认知联系,教师引入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词义与词义之间,词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岳好平  李琪 《云梦学刊》2010,31(4):142-145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传统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多个义项的产生是任意的。认知语义学认为,词义的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而转喻是比隐喻更为基本的认知方式。根据转喻的概念和本质可以将转喻分成部分指代整体、整体指代部分、部分指代部分三种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词有很多义项是通过转喻思维实现的,其义项延伸方式与转喻分类方式相对应,是用突显的方面指代同一认知框架内相邻但不突显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对于带宾语后形容词的词性问题,语法学界基本倾向于形动兼类说,但这些形容词并非都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动词标准。双音节形容词通常可以直接带宾语,对《新编现代汉语形容词词典》中所有双音节形容词考察的结果表明,其中115个双音节形容词可以直接带宾语,一半以上《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列出了它们的动词义项,尚有接近半数的还未获得动词义项,这与形容词自身的语义特征和使用频率等因素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义项划分是释义的重要内容,前些年辞书学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多探讨,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文章,无疑对词典编写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正如有的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谁也未提出过可行的、编者可借此为依据的权威标准,因此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近几年辞书的大量出版,特别是《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这些大型辞书的陆续出版,又为这种探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任渭分明的,常常有一种过渡阶段,在这种过渡阶段,则是亦此亦彼,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就给多义词义项的划分造成了困难。笔者认…  相似文献   

12.
范新干 《云梦学刊》2006,27(6):137-140
《汉语大字典》的义项,在分划方面还存在一些处置不大妥当的问题;从说解方面看,则主要有七类疏失情况。  相似文献   

13.
大量研究表明,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在分析词语多义性方面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基于认知语义学的原型理论,提出了语义联想教学法,并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该教学思路的实施步骤,论证了语义联想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多义词教学中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4.
义项精准与例证恰当是编著字典辞书的基本原则,但因编著者和词义特性及相关文献的不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历代辞书皆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照不同辞书,不难发现各家对某些词语的义项关系及其例证的认识存在不少分歧,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以"眇"为典型,通过对不同辞书中"眇"例证问题的解析和借助认知语言学对其义项关系的厘清,探讨辞书中此类问题的形成原因:对义项的关系认识不明;将据形分析的结果直接植入语境;词义的历史性及模糊性的影响以及占有文献不够充分等。  相似文献   

15.
罗小如 《学术界》2013,(6):124-129,284,285
《辞源》是一部有百年历史的大型汉语语文工具书,其注音、释义、引例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质量,对现代汉语辞书的编纂起到重要影响。但是由于规模较大,编写者众多,《辞源》还存在着一些疏误。本文从释义、义项、书证等方面举例进行商榷,以对《辞源》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大型辞书收罗的单个汉字的义项系统中有时会有一些特殊的义项,这些义项与字头之间总存在一种隔阂,即这些义项既不是字头的本义,也不是引申义。一般情况下,辞书会把这样的义项处理为假借义。但是,从历史汉字的角度考虑,有不少所谓的假借应视作文字因字形相近而导致的混同,由混同而产生了词义过继。例如帖有安静之义,这个意义是怗因字形相近致误而过继给帖字的。词义的这种过继虽是因字形讹误而产生,订正讹误就会消除这种过继,但实际上大型辞书并未真正消除这种过继的词义,反而有的词义成了常用义。  相似文献   

17.
同义复词是古汉语里一种重要的词汇现象。《汉语大词典》在收释同义复词上,存在着释义错误、义项遗漏、词条失收、孤证待补、书证滞后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释“方便”     
“方便”为外来词,乃梵语“伛和”的义译。又系佛经用语,并于魏晋译经时转传下来。它一旦进入汉语词汇,即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引发了不少新义。古今辞书却未将其按外来语和佛家用语对待,并有一些义项漏采,或虽有义项却无例证。  相似文献   

19.
《岳麓书院藏秦简》的公布掀起了简帛研究的热潮,但从辞书学角度来研究这批简的成果却很少。辞书的编纂者囿于传世文献,不能全面、客观地运用文献材料,这就导致语文辞书所收许多词的书证、释义存在明显不足之处,且词语漏收现象甚多。《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许多字词具有极其重大的辞书学价值,因此从书证订补、义项订补、词语增补角度来研究这批竹简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将古今两部有代表性的字书《五侯鲭字海》与《汉语大字典》义项比照,可以得知:“婴”、“孾”和“孆”指“女孩也”,这是保留了它们的假借义或本义;“婴”、“孾”和“孆”指“初生的小孩”,这是它们的后起义;现在,“婴”取代了“孾”和“孆”,专指“初生的小孩”.“(石八)”,石破声;“玐”,玉声;二者不是异体关系,但二者音近,可以通假.“(莎)”,义项“藥名”中的“藥”应是“樂”传抄之讹.“(簧)”,义项“只也”中的“只”应是“貝”之讹:“琐”为“(黄)”的后起字.“臼”的本义为叉手,“匊”的本义为两手捧物,二者音近,可以通假.“臾”的造义为捆绑时抓住头发拖拉、会意字,“臾”的造义为一带着提梁的器具、象形字;“蒉”为“臾”的异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