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石鼓歌"探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石刻文字,记载了周秦时代的社会生活与文学发展,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历代为石鼓文题写的许多华章美词,或述其产生之由以及发现、认识和揭开石鼓文之秘的前后过程;或赞石鼓文笔势之飞扬生动,字体之庄重古朴;或诉对石鼓的渴慕之情,通过颂扬石鼓之气节操守,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三峡地区的"丧歌"近似说唱的表演形式加上锣鼓伴奏,其音乐结构和音调简单,易记易唱."丧歌"集民问文学和民间音乐为一体,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一地区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和劳动情形,是一种值得发掘和研究的在特殊环境下产生而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3.
4.
论北朝民间"婚恋"歌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上一世纪的北朝民间“婚恋”歌辞的研究作了简略而精审的评述 ,然后就北朝诸民族语言的翻译问题、婚恋习俗问题和婚庆仪式等崭新的角度 ,对北朝民间“婚恋”歌辞作出实事求是的论述 ,并提出了若干新见解  相似文献   

5.
东瀛律诗,源远流长,和歌俳句,堪称双璧。其中,产生于舒明朝(629~641)的和歌,是日本韵文学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它是由短歌、长歌、片歌、旋头歌等几种相近的歌体构成的,其中最流行的是短歌。在和歌史上,继《记·纪》歌谣群之后最重要的作品当推《万叶集》。它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专集,它是以收集历朝和歌编纂而成的。它不但是日本文学宝库中最灿烂的名著之一,而且也是世界文坛上的一枝奇葩。对它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万叶学”,至今仍在日本国内外继续发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试图解读它的精髓。《万叶集》中的和歌通常分为杂歌、相闻歌和挽…  相似文献   

6.
7.
8.
中国诗歌观念大致经历了从"歌"诗"交织混一到逐渐区分、分途演进,再到徒诗现念明晰、诗体意义确立的徒诗化进程:汉代"诗"多专指<诗>三百,"歌诗"包括入乐歌诗和少量文人徒诗,魏晋文人徒诗逐渐增多,对入乐歌诗和徒诗开始用"诗"或"诗赋"指称,宋齐"乐府"与"诗"开始分别著录.刘勰"诗与歌别"的提出标志着徒诗观念正式确立.徒诗砚的确立使诗歌在内容上进一步强化了言志和抒情功能,在语言上更加追求辞华和用典,在声韵上更加讲究对仗和韵律.晋宋玄言、山水诗的兴起,齐梁永明体的盛行均与中国徒诗化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仪式是传统的"储存器",储存了民族的历史与历史深处最真实的记忆,无法看见的宗教与神话信仰在仪式歌的"真情诉说"中成为真实的"存在".由于干旱一直是对关中农业社会危害最大又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所以为禳除旱灾举行的祈雨祭祀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仪式风俗,伴随着祈雨仪式流传下来的祈雨歌是农耕民族在与旱灾抗争中谱写的悲壮乐章.祈雨活动在营造宗教氛围之同时,又根据现实生活之需要使仪式成为最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民俗活动,事实上,神话性与宗教性只是祈雨仪式的显性结构标志,其本质是对民生疾苦与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他毕业于罗马尼亚国立音乐学院,会唱一百多首中国歌曲和近百首外国歌曲;他讲着一口出色的中文,看方块字却如同天书;他对中国有着深深的眷恋,甚至连名字都诉说着他对东方文明古国的崇敬之情及内心的良好祝愿;MUGUR,就这么把手伸给你--  相似文献   

11.
南朝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促成了西曲歌的繁盛,随着社会的变化,西曲歌也随之衍化与变异.但无论如何衍变,它始终保持其基本音乐艺术特质而继续流传,直至当代荆楚民歌,其中仍然具有它的艺术品格.当我们将西曲歌中的"和声"与"送声"与当代荆楚地域流行的"五句子"与"穿句子"的歌唱形式进行比较时,不难发现二者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和声衬词以当地人们习惯性的语气助词为主.这种民歌表演形式,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其领和相间的表现形式,极大地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西曲歌和"五句子"、"穿句子"都继承了古荆楚民歌的遗传因子,共同传承着荆楚民歌体制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2.
宋代四川潼川诗人用韵中有歌豪通押现象,这可能是宋代潼川诗人本土方言语音的自然流露.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四川话形成于元明以后,它从属于西南官话,是北方话在西南的变体.这种观点表明元明以前的宋代是四川话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宋代潼川诗韵中歌豪通押的事实就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其对四川方言历史层次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试论屈原《天问》对三峡土家族"盘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在其<天问>中,以气吞山河的气慨和空前绝后的天才智慧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也开创了"问难"的诗歌体式.三峡土家族"一问一答"的"盘歌"在内容、形式方面与屈原<天问>有诸多相同之处.考虑到屈原诗歌的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可以认为这种相同不是巧合,而是<天问>对"盘歌"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4.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和改造成为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叙事策略实现的,具体而言,引路者的“布道”和成长者的“洗礼”仪式展现了具有宗教修辞色彩的成长的“催发”策略;革命理想配置爱情选择是成长叙事中革命理想占领私人空间的“合一”策略;两次修改版本和规范文本是成长叙事的“回补”策略。这种成长叙事直接指向民族国家的现代性想象主题。  相似文献   

15.
战友歌     
魏信伟 《老友》2009,(6):20-20
  相似文献   

16.
除夕歌     
颂尧 《老友》2008,(2):24-24
除夕辞岁庆团圆,频频举杯合家欢,改革开放重民生,欢声笑语胜当年。除夕辞岁迎新年,展望神州更鲜艳,人民永跟党向前,科学发展添新篇。除夕歌@颂尧~~  相似文献   

17.
暮歌     
黄邦在 《老友》2009,(6):20-20
  相似文献   

18.
检验歌     
张吉明 《中华魂》2008,(5):64-64
  相似文献   

19.
夕阳歌     
杭东  车红丽 《老友》2009,(4):1-1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古往今来,人们对夕阳的认识,已远远超出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赞美。夕阳已自然而然地用来比喻如落日西下的垂暮老人。对这个问题,我以前涉猎不多,认识不足,但当自己的"大名"赫然列入"退休干部"的名单时,才仿佛觉得时光  相似文献   

20.
"飞翔":回归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主题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始终弘扬着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以一位黑人青年长大成人的过程为中心,追踪他寻求身份感和家族历史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形象地展示了“飞翔”——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及其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