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山水以形媚道─—论东晋诗中的山水描写[新加坡]王力坚西晋元康年间,郭象注《庄子》,重新兴起了玄学之风。郭象的玄学是以“万有独化”,取代了正始玄学的“以无为本”。正始玄学以“无”为万物(万有)之本,而郭象却说:“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  相似文献   

2.
试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李玉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因其论述过于简约,故论者纷纷。下面仅就两种境界的内涵作一粗浅的论述,以求艺术观之“合理内核”。王国维少年所学文学史学,均有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清初词坛的“错位尊体”理论———“攀附《诗》、《骚》”与“雅正寄寓”,互为发明,关系密切;一者直攀经典,欲从正统观念上推尊词体,以求彻底摆脱词为小道的地位;一者倡导雅正寄寓,欲从教化功能上推尊词体,以求使词承担起言志载道的作用。二者的做法,虽然有颇高尚的理念诉求,却有悖于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同时,二者一方面攀附推尊,一方面又自认“小道”,显见理论的矛盾与思维的混乱。因此,尽管“攀附《诗》、《骚》”说与“雅正寄寓”说在清初词坛热闹一时,然而,无论在理论建设或创作实践上(尤其是后者)皆无法取得显著的积极效果;反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困惑的窘境;最终只能导致词体诗化、回归诗教,以致造成词体发展的自我迷失  相似文献   

4.
从来论词,“言必称苏辛,论必批周柳”,本文却不人云亦云,而就自己寻绎之所得,提出开拓词的疆界、为词的发展立下第一功的并非苏轼,而是柳永,柳词实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苏词之先导。柳永将草创时期民间词的大众化传统和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结合在一起,他的词是有强大竞争力的。柳永不仅是一位以描写爱情著称的艳词作者,也是一位善于从各个方面反映“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出色歌手。在开拓词境上,柳永是有其特殊贡献的。  相似文献   

5.
往岁读王摩诘辋川绝句:“独坐幽重里,弹琴复长啸。”以为“啸”可能是幽人逸士兴致勃发之际的狂呼大叫。及读岳武穆《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又以为“啸”无非是抒发英雄豪气的长叹之声。近年稍窥魏晋之学,干“啸”之问题方略有解会,始知畴昔所想谬误之极。所谓“啸”,乃是古人的一种特殊习尚,而在中古土林尤为风行。它与被时之中国文人生活契合无间,犹如丹葩之耀于芳林,白云之村于青天,别有风致。自魏晋之后,“啸”又升华为中国古典诗文的固定意象之一,尤其应受到治诗者的注意。而幽追深透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
温朝霞 《探求》2006,(4):56-59
晚清杰出的爱国诗人、广东名人黄遵宪诗风独特,其《人境庐诗草》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被誉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对“诗界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研究,以往主要是从王国维的美学接受出发,就理论描述的相似处判断其理论来源,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迄今为止仍无定论.事实上,这些讨论均未触及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根源.王国维提出这对概念,根本在于他引入了西方的两“我”说;主观之我与客观之我.由于晚清是西学输入的早期阶段,为便于国人理解,西方的两“我”说在输入中土时被本土化,具体的做法是以佛教的义理“真我”(或径称为“我”)与“非我”(亦日“无我”)来对译或指称这两个概念.这样,“有我之境”自然就指的是有“真我”的主观之境;“无我之境”则指的是“非我”(或仅有物性之我)的客观之境.同时,王国维关于这两个概念的描述语言,如“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等,也都采用的是这种“格义”的方法.通过这种梳理,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渊源不仅清晰可见,其理论内涵亦可得确解,而且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诸多疑难问题也大体可据以澄清.  相似文献   

8.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思想的核心。所谓“境界”是指作家把个人的情感、意趣和创造力融入描写对象之中而形成的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艺术世界。王国维不仅把境界立为诗词之本,而且在分析境界时还把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人间词话》,下引此书皆不另注)。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的诗词绘画都讲究意境,诗由情起,画自境生。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第一次使用了"境界"一词,清初的笪重光《画筌》继唐代王昌龄《诗格》之后,第一次在画论中谈到"意境"。总而观之,都是主张在对物象的描绘过程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意趣,借景抒情,笔随意动,达到"摅发人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无可奈何花落去──以文本为基点论王国维《人间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专作情语”的开拓而使一系列作品体现出一缕不同寻常的异质,求异出新而使词的出路与诗接轨出现词的诗化,“力争第一义”最终使词成为演绎哲理的符码。在取径唐五代、北宋小词的基础上希望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以实现作词的宏大理想,然而他在回归途中似乎愈走愈远,一小部分最能体现《人间词》西洋哲理特色的作品,在艺术上经不起推敲。《人间词》向五代、北宋的回归是失败的,王国维最终未能实现他恁高的创作祈愿。  相似文献   

11.
刘士林 《浙江学刊》2002,(5):121-127
在 2 0世纪中国现代学人之中 ,马一浮先生其学其诗是融通得最好的。如果说 ,其哲学表征是在破除了儒道释乃至理学、六艺之学的门户之见基础上所产生的“道通为一” ,那么也可以说 ,它的诗学表征即为一种超越了“思”与“诗”、“物”与“我”、“偶然”与“必然”等一系列二元对立之后而呈现出的“理事无碍 ,正音正义”之审美精神。从诗学源流上讲 ,马氏之诗在“理趣”和“意境”上远接于宋代的理学家诗人邵雍 ,但由于其学也深、其感也广以及“其情也深” ,而这三方面则无疑是马氏其学、其诗可以超越前贤的根本原因。由于从现代学术进程中获得了更加深厚的精神定力 ,因而使马氏之诗真正具有了一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通儒之境界  相似文献   

12.
陈澍 《学习与探索》2007,3(3):198-200
诗的美感很大程度是通过意境体现出来的,而创造诗的意境必须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中国诗歌自《诗经》起就形成了比兴的形象思维方法,以物造境,言志言情,并且因为"情"的因素,使诗的意境由现实中的物上升为艺术中的"境",诗之美焕然而出。  相似文献   

13.
周建萍 《唐都学刊》2006,22(6):57-60
王维作为中国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在诗中不仅写出山水田园的秀丽之美,而且表现出了山水田园景物的神志、气韵;日本的“俳圣”松尾芭蕉继承了日本民族感物伤情的美学传统,提出了根植于日本美学传统的“闲寂”、“余情”等美学理念。他们都是在恒静中体味、把握人生,并将主观之情融入客观之境中,使主体与客体能够达到互相映照,两相契合。  相似文献   

14.
邓新跃 《唐都学刊》2007,23(2):104-106
杨慎对六朝诗风的崇尚,是对前七子“诗必盛唐”的反拨,突出表现为对《选》诗的诗歌史地位的强调,对于探讨近体律诗的源头与辨析古近体诗差异,在明代诗学辨体批评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但也带来了以词为诗而导致的“纤艳不逞”的诗风流弊。  相似文献   

15.
戴复古及其作品考辨三题张继定戴复古是江湖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诗继承了杜甫和陆游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多悯时忧国之作,诗风清健自然,自成一家。清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视为“晚宋之冠”。有《右屏诗集》、《石屏词》传世。但是,也许由于戴复古一生不曾人仕,布衣终...  相似文献   

16.
“凡词无非言情”①。然情有普泛化之情感,有“别是一家”的个人之情感,故情有层次之别。秦观就是这样一位二者兼具的词家:“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②“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③“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④……那么,秦词又是如何处理人物情感层次的呢?一秦词所涉及之题材,无非“爱情”、“贬谪”、“怀古记游”,以及“抒情记梦”之类。题材之广,较之前辈词人之多,显示出作家健全的才性;对生活多方位的把握,同时赋予了作家深化情感的某种现实基础。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交织,生…  相似文献   

17.
谈“峭措”     
近读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钱仲联先生笺注的宋刘克庄的《后村词笺注》,该书卷四,三二四页,有一首《鹧鸪天·戏题周登乐府》词:“诗变齐梁体已浇,香奁新制出唐朝。纷纷竞奏桑间曲,寂寂谁知爨下焦?挥彩笔,展红绡。十分峭措称妖娆。可怜才子如公瑾,未有佳人敌小乔!”词中“峭措”是什么意思?钱仲联先生笺注说:“峭措,应是瘦削寒酸之意。”这个解释是值得商榷的。大约钱先生认为“峭”即“峭削”“瘦削”,“措”即“措大”。旧称贫寒的读书人为“措大”,“措大习气”即寒酸气。因此钱先生把“峭措”解作“瘦削寒酸”。  相似文献   

18.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以鸟类为“他物”起兴的诗在我国先秦时代的诗歌中尚存很多。本文不是研究这类兴在诗中的一般的审美意义和作用,而是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它的起源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从“他物”自身来看,也就是考察这具有审美意义的“他物”的前身的历史性质。 首先来看一看以鸟类起兴的诗的一般情况:“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小雅·小宛》第一章)朱熹《集传》云:“二人,父母也……彼宛然之小鸟,亦翰飞而至于天矣,则我心之忧伤,岂能不念昔之先人哉?是以明发不寐,而有怀乎父母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全面考察白居易所创作的“新歌词”和词的基础上,论述了白氏对词发展的三方面贡献:以自己的“新歌词”推进了诗向词的演化;以词作实践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以自己大诗人的声誉和影响,促进了词的创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赋体源流概说张崇琛赋是介乎诗和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赋在一段时间内虽不为人们所看重,然它与诗、文、词、曲一样,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学样式。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赋体文学也曾有过它光辉灿烂的一页。班固《汉书·艺文志》说:“不歌而诵谓之赋。”刘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