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道格拉斯·凯尔纳及其媒介文化思想的研究,历来是我国媒介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然而,国内学者对凯尔纳媒介文化思想的研究一贯是从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展开,而忽略其思想在其他理论维度的表征。因此尝试在批判学派之外,从媒介环境学的路径出发,借助其理论资源对凯尔纳媒介观进行探析,并通过将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和莱文森的“人性化趋势”理论中的部分观点与凯尔纳的媒介批评文本相观照,解读出凯尔纳媒介观在情境与受众两个维度的表征,即情境偏向与受众中心。同时指出,对凯尔纳媒介文化思想的研究应该是一个立足于多元理论视角并以文本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2.
迷是深度沉迷于媒介文本的受众,是媒介工业的产物。以哈利·波特迷为例,分析网络媒介迷的同人写作意涵,提出迷群以网络为平台,拼贴文本以获得快感;追踪偶像文本,往返于虚拟与现实之间,投射自我于文本,凝视并反思自我;在虚拟社区中构建在线身份,寻找群体认同。按照“说话”和“受话”这一表面现象划分传者与受者已难以把握受众角色的内在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受众研究呈现出更为多向面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者费斯克以独特的视角和文化方式阐释新闻,认为"新闻是历史的拼贴",是建构意义的知识权力.新闻文本与受众是一种互动关系,新闻文本的意义通过新闻制作者与受众达成协商来推理建构,而受众结构的异质性决定了文本解读的多义性.新闻文本意义的建构同时还是一场新闻意义建构者与受众理解的抗争.  相似文献   

4.
媒介、受众与权力: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美国著名媒介学者亨利.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理论的来源、发展、特点和意义。文章认为,"融合文化"理论结合文化研究和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当代媒介融合、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媒介生产者与媒介消费者的权力博弈做出了全面的描述。媒介融合是中国学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试图通过对融合文化理论的评述推进学界的现有讨论,并澄清个别学者对詹金斯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从艺术图像文本到媒介图像文本转向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图像文本越来越具有“拟像化”的特征.媒介图像文本的不同特征,构成了与受众不同的传播互动关系;在“图像转向”时代,大众传媒构建了与受众互动关系的三重维度,即客观现实、媒介现实(拟态环境)、主观现实,媒介图像文本作为联结受众的介质,使这三种现实在受众视域中的融合成为可能,创造了具有虚拟化特征的媒介现实;同时,大众传媒语境也催生了基于媒介图像文本与受众传播效果关系的媒介修辞方式,受众通过对媒介图像文本的解构,还原并重构了关于现实的图像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媒介话语是待解译的文本。媒介话语的意义生产和实现是传播者和受众共建的过程。考察悬浮于意义网络中的媒介话语意义的生产过程,可理清它的意义产生之源脉,从而更深刻地洞察传媒文化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媒介文本的跨文化传播过程是媒介文本的意义在异质文化间流动的接受过程,意味着话语文本在一种文化系统中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系统中解码,其所遇到的现实挑战主要体现为文化差异,从而使得媒介文本在跨文化传播中遇到交流障碍或者产生文化误读甚至是文化偏见.分析探讨了文化差异在媒介文本跨文化传播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认为如果要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就要正视和了解文化差异,调整媒介文本的叙事策略,适应不同文化语境下受众的理解习惯,以适应受传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实现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8.
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范式伴随着对媒介本质意义的再思索而变化,网络时代对媒介重塑了人的时空感知方式的认同与受众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使媒介学研究范式发生了由"作者-文本"向"文本-话语"的转变.网络发挥着建构比较文学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但在精神文化生态失衡的大众传媒时代,网络在打破精英塑造神话的同时,也无法抵制文化消费主义浪潮的侵袭.网络对比较文学生态话语整合与解构的矛盾,给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新的文学媒介研究应深入到文学文本领域.媒介选择是文学文本在书写过程中众多可选择的符号之一,并直接从文学文本内部直接参与意义生产;文学媒介在作品内部构筑一个各元素交叉与融合的信息情景,在作品与受众的交流中,则成为一个受众对信息进行解码的参照物;媒介形成的隐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0.
由于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结构性错位,从广告文本的表层结构到深层逻辑都存在着符号不对称性。随着广告的信息价值逐步让位于符号价值,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符号层面的支配权。然而,广告对符号权力的扩展与滥用加剧了符号的不对称性,导致了文化伦理冲突。采用认同—示范和亲近性—陌生化的广告策略有利于规避符号不对称性带来的传播失效,注重受众的符号权力有利于符号在受众-广告-受众之间的和谐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