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近代中国,灾难深重。亡国灭种的阴影,落后挨打的处境,使多少知识分子夜不成寐!为救亡图存,改革现状,他们奔走呼号,奋斗牺牲,前赴后继。是什么精神力量,推动着无数爱国知识分子振臂而起?是千百年来积淀在知识分子心中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绝非那种带有绝望、厌世的消极情绪或个人患得患失的戚戚之心,也非那种“以我为杞人”(龚自珍语)的杞人忧天式的忧患,而是他们通过反思历史和观照现实所产生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是他们力求突破现实和历史的局限、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是他们对祖国民族的命运、民生的疾苦的关切而升腾出的一种责任感。本文是想印证这样一个事实;正是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流动于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忧患意识,决定了近代知识分子救亡运动的取向。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科学的理解总是与民族关切这一历史的主题联结在一起,维新派将之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理性,国粹派则将之视为文化工具理性,胡适则试图超越前者,将之视为一种思维工具理性,反映了中国人对科学理解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我们所说的忧患意识,原指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推崇的那种时刻关注、忧虑着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克制自我感情而忠贞于、服从于国家民族人民利益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以优惠为其特征。从屈原开始,多少怀有忧患意识的土大夫受到人们的尊敬歌颂。杜甫的优国伤时,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可以说是古代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代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表述,可以说是古代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总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忧患意识。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先进的中国人忧国忧民,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的历史。中国共…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与忧患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忧患意识作为人们直面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既是历史的沉思,更是现实的感受,它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儒家的忧患意识有其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特点,它是一种社会历史责任感、民族自信心以及爱国热情的反映.体现了中国人民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中华爱国志士民族忧患意识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是整个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积淀于中国先进优秀人物心中深沉的社会责任感。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劫不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与源源流长、代代相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扬,不无关系。本文拟就中国历史上爱国志士的忧患意识进行历史考察,以增强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为振兴中华而做贡献。一、中国古代爱国人士的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知识分子、出身于中下层的官吏或儒仕等,就以“忧患”的形式来倾吐自己的爱国情感。他…  相似文献   

6.
<正>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曾用"忧患意识"来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诉之于文字,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感时忧国的优良传统。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的关注焦点常在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即使是着笔于身边熟悉的人事,也往往言近旨远,寄寓遥深。地域书写即是典型的题材之一。自鲁迅开启的地域书写传统,从一开始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一方面,知识分子通过地域书写构筑着关于国家民族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林纾是中国近代译介外国文学的先行者,他以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转型与重构。林译小说所体现的世界文学视野与民族文化立场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精神表征。  相似文献   

8.
忧患是天灾人祸的产物。忧患意识则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给予积极的精神诊断,并以危机感为基础,以加快历史进程为主题,对现实进行辩证的否定、批判、怀疑与建构的自觉意识。近代中国的忧患意识伴随着1840年的炮声呼啸而来,使中华民族的先觉者内心痛苦的撕裂与理性的呐喊,沿着救亡和启蒙的轨迹呈现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向人们展示了如下特征。(一)近代中西文明冲突下无奈的抉择当西方列强一手拿着大炮,一手拿着商品敲开中国封建深宫古老的城门时,中西双方开始重新认识对方。中国的积贫积弱与暮气沉沉并不是西方人心目中的“…  相似文献   

9.
忧患意识体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基本精神。忧忠意识对一个民族正是它对抗并战胜危机,经过悠久的历史而始终山强不息的原因。尽管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乏“悲土不遇”和“忧生之嗟”的个人忧患,们以强烈的爱国主义为支点的忧患意识却始终是贯穿古代知识分子的一条割不断的小命线。从孔子到屈原、司马迁、杜甫、李白、范仲淹、陆游、黄遵宪、梁启超……多少积极人世的知识分子都有着“中夜五更叹、常为大国忧”的慨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苦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信念。所以,当我们翻开厚厚的中国文学史,无论视其人品还是义品,总沉浸在浓烈的感时忧国的气息中。这种人品和文品在爱国主义上的纽结,成为中国山古代知识分子的精魂,一直为后世所珍视和发扬。中国现代作家承受厂以前知识分子积淀木已十分丰厚的忧患意识的心理负荷,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添了新的养料。他们的忧患意识,不是个人患得患失的狭隘意识,不是自我哀怜的戚戚之心,而是承担了历史留卜的各种精神重担,承担了人世间的一切苦恼,承担厂时代的各种忧患,表现了以国家、民族、人民之忧为忧的“亦子之心”,人道精神。  相似文献   

10.
论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国难日亟.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三十年代是一个令人痛苦的时代,是一个民族自我谴责的无情的时代.”“对西方人来说,很难理解三十年代初期中国人所感到的绝望和耻辱.”天生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感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为了拯救民族和国家,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华夏大地展开,并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政治的主题和主流.抗日救亡运动是以抵抗日本侵略、解救民族危亡为目的和主线,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全方位进步的民族自救运动.它既是民族救亡,也是思想启蒙.它使近代以来进步的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民族解放运动达到了最高潮.这场运动,牵动了每一位知识分子,使其必须在种类繁杂的救国方案中作出抉择,这种抉择,最终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分野,并影响至今.本文试对这一特殊年代的独特历史现象作一分析研究,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阶段性的佐证.  相似文献   

11.
武云 《学术研究》2003,19(2):78-82
辛亥一代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严复、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等 ,在民国初年无一不经历了转向传统的心路历程 ,这主要是由于其时受到国内黑暗社会现实和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使他们对西方式的科学、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的理想从原先的期望、憧憬一变而为愤懑、失望 ,从而萌生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眷顾之情。这种文化取向主要从伦理道德层面体认文化的民族性 ,强调新文化的建设必须凭藉民族传统。这无不体现了他们对民族命运乃至人类文明的深切关怀 ,然而客观上却难免阻碍近代中国对至为宝贵的科学精神的发扬 ,淡化近代中国面临的文化转型的历史使命而成为近代化进程的阻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形成过程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性格及其命运,是由中国一百多年几代法科知识分子所铸就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是在一个恶劣的环境里从事研究的;受环境影响,当时优秀的知识分子一般选择了三种道路;"法科知识分子"的类型根据它的时代发展,可以分成若干类型;通过对中国近代法科知识分子的典型剖析,可以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关系;法科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贡献以及所塑造的近代法学传统表现在诸方面。  相似文献   

13.
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及其在边疆地区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鸦片战争以降,中国逐渐被纳入近代国家秩序中.清朝统治者被动地接受了这一变局,并努力地在传统王朝国家的基础上构筑近代民族国家.显然,这种主观上的消极性决定了清朝改造国家观的命运.与此同时,一部分知识分子亦参与到这种大讨论中,对未来中国民族国家的构筑提出了各自的理念.在民族国家构建理念的基础上创设一种新的框架,考量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生态与民族心理,以及此间列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进而探讨边疆民族地区政治之变迁,应当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种起源问题是近代中国历史撰述所遭遇的一个重要话题。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撰述中所反映的知识分子对人种“西来说”的信奉、对人种外来说的质疑乃至批判,以及对“土著说”的“暂行断定”,彼此之间不仅并不矛盾,反而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人种“土著说”得以立足于学术界,主要源于“北京猿人”的发现及古人类学等相关研究成果的支撑,抗战期间“民族主义”意识的自觉也推动“土著说”历史认识的发展。这一变化恰好体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中积极寻求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所作的努力,这也是特殊时代背景下史学经世致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孙云 《兰州学刊》2009,(10):223-226
鸦片战争之后,传统中国的“华夏中心主义”完全被突破,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开始形成,并被近代知识分子逐渐认知和接受.他们在重新为国家寻找新的认同符号的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单凭“文化不能救国”,在中外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中,逐步将文化上的忠诚转移到对民族和国家的忠诚上来,并进而构建了新的国家学说.而这一国家观念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唤醒民众的舆论工具,另一方面也是近代知识分子企图重新进入到国家权力中心的一种努力和尝试。基于时代背景,它本身也存在着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16.
将民族的终极关怀作为主要内容的忧患意识,就是在国家民族存亡危急之际,作为个体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清末民初的谢彬即是这种民族忧患意识的集中代表。《新疆游记》全书贯穿始终的是谢彬对新疆与中国西部历史命运的忧思,透过《新疆游记》我们可以解读其深重的民族忧患意识,其主要表现在谢彬对新疆交通、财政和物产资源开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一)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基本的历史命运,而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一直是近代以来先进知识分子兴奋的焦点。正如李泽厚所说:“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环……在近代中国,这一环就是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燃眉之急的中国近代紧张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①。这一讨论,经历了从“言技”到“言政”再到“言教”的漫长曲折过程,这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明差异不断反省的过程。但是,不论是作为反思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结果的“言技”及其孕育的洋务运动,还是作为反思19世纪末中国社会危机结果的“言政”及其孕育的维新运动…  相似文献   

18.
黄维樑的两部散文集《突然,一朵莲花》和《大学小品》,描述的虽然多是平凡的人、事与日常的感受,但作者总是将它们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联系起来,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民族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表现出对人生甘苦的体验与品味。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情怀处处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19.
墨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社会诸多问题不断审视、总结,凝聚而成的思想结晶,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民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墨家的忧患意识有其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特征,它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性;浓厚的人文内涵;具体的社会内容及重大的实践意义,洋溢着一种以民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在由愈演愈烈的中西文化冲突而导致的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面前,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与同时代人相比,总是具有一种同时代人所无法比拟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在置身于“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行列之中,他的那种对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人生所特有的敏感气质、批判精神和反省意识,都使得他的忧患意识体现出一种善于从总体性的超越位置上,来认识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人生的独特视角,一种批判社会的精神力量,以及一种积极参与社会改造,推动历史的现代化进程的自觉态度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因此,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尤其是从20世纪初中西文化冲突的文化背景上,来探讨鲁迅忧患意识的精神实质,将对于整体地认识和把握鲁迅思想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探讨他的意识构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