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属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会计必须确认公允价值的变动(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导致主体的经营、投资和理财业绩都被歪曲.全球正面临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大多数金融资产丧失活跃的市场,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估计就失去了基础,一个主体就不能再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其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而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本质特征总是如实反映一个主体的经济真实,会计决不能变成估计.因此,当前公允价值会计必须进行适当的改进,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比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更能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但受限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和发展特点以及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在具体准则中的规定没有熟练掌握或出于粉饰财务会计报表和少纳税等目的,导致会计实务中存在公允价值滥用的现象。对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及企业合并等业务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公允价值使用中常见的故意混淆资产分类、人为调高或压低公允价值,以此调节当期损益和偷漏税等错弊行为进行了归纳,并就如何查证错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会计的准则体系。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势,以及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有利条件,并就如何实施好公允价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针对目前会计界正在关注的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影响其公允价值的重要因素,无论从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还是从数学博弈论的观点来理解,公允价值的本质是市场参与者对交易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预期,通过竞争、磨合达成一致的金额或者说经过博弈达到平衡的金额。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特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它计量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财务会计诸多计量属性中的重要性日趋突显,对财务信息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我国沪深两市2007—2011年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的 1812家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之公允价值变动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以及投资者情绪和控制权对其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信息对股票收益率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而且投资者情绪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同时,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例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则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计量是会计的核心,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的关键。财务报告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会计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的顺周期效应是导致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加速器,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会计界则坚决否认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但承认公允价值计量必须改进。  相似文献   

7.
我国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运用在我国经历了曲折发展,至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共存,两者共同担负起对会计信息计量的重任。文章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优缺点、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及现阶段的运用条件、运用范围、如何确认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公允价值信息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强调为投资者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信息,提高财务报告的相关性, 新会计准则大规模启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变革了计量制度,其结果表明,投资者关注公允价值信息,并利用其进行投资决策,进而证实了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政策制定者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计量中,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随着会计外部环境的变化,历史成本受到一次次的冲击。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把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计量属性纳入了各项资产的核算当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之处:1.公允价值计量更能够满足决策者需求。当价格上涨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中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都会被低估,这种不真实才财务状况,对决策可能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相关性和可靠性不仅与财务报告使用者及其所要做出的具体决策相关.而且还与计量属性的选择相关联。作为一种备受瞩目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否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是至关重要的。深入剖析公允价值的内涵.澄清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可以看到,公允价值不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且也是合理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符合配比原则,但没有真正的计量出人力资源所能创造出来的价值;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对价值进行了充分的计量,但计量方法和报告方式还需要改进。对人力资源会计这两种模式进行比较会发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人力资本是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人力资源价值服务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现值计量属性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对相关的现值计量理论进行分析,阐述了采用现值计量符合会计要素的本质定义,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高度相关的会计信息,同时提出,现实中采用现值计量的过程中对估计未来现金流量、风险及折现率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可以通过加强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充分披露以及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等途径克服可靠性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为规范我国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提供了基本的依据,但如何实施将是一个难题。因此,有必要在对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内涵及特点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及信息披露进行探讨。我们应该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林木资产核算和信息披露体系,从而真实反映经营主体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价值,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运用还存在很多局限性,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完善,首先应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并创造和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5.
衍生金融工具因具有高风险性、时态未来性及品种多样性等特点,其计量问题一直是会计核算的核心和难点。传统的会计计量理论和方法已无法满足其要求。为此,有必要改进现行的会计核算体制,以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以增强信息披露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我国上市公司可以选择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5种计量属性来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结合西方经济学和会计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对"公允价值计量偏好"的相关概念进行释义,并对公允价值计量偏好的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公允价值计量偏好的层次性在我国很明显,而且大量微观个体的选择行为也会对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公允价值计量偏好产生影响,体现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并进一步分析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IASC的艰辛努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问题一直是其会计核算的核心和难点,围绕金融工具的准则建设和国际协调,IASC作了大量工作.文章通过对IASC的讨论意见稿ED48、国际会计准则IAS32、IAS39等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回顾与评述,对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国际准则建设进行了分析,认识到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的最终形成还需要艰辛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实务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之间存在冲突,导致了报表使用者对公允价值信息的误解和误用,使公允价值计量备受质疑。争论的焦点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和可靠性。在难以克服公允价值计量固有缺陷的前提下,唯有回归会计视角,改进现行实务,提高公允价值信息含量,消除报表使用者信息理解上的偏差,才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论劳动者权益会计中人力资产价值的计量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者权益会计是人力资源会计新模式 ,为维护劳动者权益 ,必须合理计量人力资产价值。人力资产价值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应通过市场交易确定 ,决定权属于人力资源供需双方。人力资产价值的计价基准不是企业取得人力资产的耗费 ,而是人力资源供需双方各自对人力资源未来所能创造价值的评估均衡值。人力资产价值的确定与工资的确定有相似之处 ,在理想市场经济条件下 ,工资与人力资产价值应有相对固定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会计实务及理论上辨析油气储量资产与油气资产内涵。油气储量资产的关键问题是其历史成本与价值的巨大差异性,公允价值计量是提供高质量油气会计信息的一种方法,但是实现尚有障碍;国际上关于油气资产公允价值计量运用条件满足性研究仍在进行中;历史成本下补充信息披露内容及方式也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