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生态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形态,在生态辩证法看来,人与生存环境的共同发展能够带来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生态辩证法具有以下几个重要观点:生态系统是生态结构和生态过程的统一体;生态辩证法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价值”是生态辩证法的核心范畴;生态文明观是生态辩证法的主要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
生态人格作为一般人格的特殊形式,是指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主要包括生态知识、生态理念和生态实践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返乡农民工的生态人格对其创业行为有着显著影响,是支撑返乡农民工克服创业项目局限、走绿色创业之路的重要力量。当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生态人格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生态认知不高、生态情感失衡、生态素养不健全以及生态行为践履不足等问题。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亟须以尊重生态规律为前提,培育和塑造生态人格,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此,需要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自然观与社会观的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法律他律与道德自律的关系、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的关系等入手,在价值层面培育返乡农民工绿色创业责任,帮助其生态人格养成。  相似文献   

3.
生态危机是人类遇到的共同难题。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危机表现在生产过程及其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中,利润挂帅是双重危机的根本原因,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社会变革、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基本路径。这为分析和解决人类的生态问题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和生态价值观,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4.
生态安全与政府环境保护责任之间存在着关联互动,主要表现在:社会转型孕育着政府生态安全保障责任的确立,公共环境服务供给表征着政府环境保护责任的拓展,生态安全的实现意味着政府环境保护责任的担当三个立体维度。由此,生态安全的确立是环境保护的关键“抓手”,而政府环境保护责任法制则化则是实现“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两者可谓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相似文献   

5.
吕逸新  盖光 《兰州学刊》2009,(11):171-174
“民胞物与”体现了对人与万物宽厚博大的爱,蕴涵着深刻的生命体验和生态关怀意识,是一种深生态智慧的表现。正是“民胞物与”生态精神的影响,中国艺术总是将文艺生态与生态审美叠合起来,诗意化地感悟自然,深层次地体味人的生存魅力,追求艺术的天地境界,回归生命的本然状态。  相似文献   

6.
生态小说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新成员,扩大了小说的表现视野,但精品佳作鲜见,艺术品住有待提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真实的拘囿与想象的偏枯,形象塑造的趋同与普泛的悲剧程式,问题意识的制导与文化思考的缺位,宣传视阈的规约与训导语言的编码。改变目前生态话语的表述方式,建构意蕴丰盈的价值系统,具备文学应有的审美维度,生态小说才能更好地凸现功能价值和提高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人的生态智慧。作品中的生态世界不是纯粹外在于主人公的客观世界,而是魏晋士人眼中主客观相统一的世界,它具有物性和神性两大特点。其物性表现为本真性、静穆性和生命性,神性表现为完美性、神秘性和哲理性。  相似文献   

8.
1996年9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在山东省五莲县主办了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60人,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我国生态经济研究现状评价有学者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有组织的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国家。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是世界上第一个生态经济学会,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经济学会。进入80年代后期以来,由干参与生态经济研究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世界上有组织的生态经济研究明显地增多了,表现出蓬勃向上的趋势。虽然我们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但仍然有迎接挑战所需的条件。其一,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生态责任即地方政府对生态问题所承担的责任和权力及不正确履行其生态职责所应承担的后果。当前地方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表现为生态责任意识缺失、忽视民众参与及生态问责追究不到位,这源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的不合理以及法律运作规定的不完善、地方政府权力过于倾斜和生态问责力度弱。为此,需完善生态法律体系、构建绿色GDP政绩考核模式和搭建地方高校社会问责机制来调整地方政府生态责任。  相似文献   

10.
当代生态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生产力是一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力形态,当代生态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当代性"与"生态化"的有机结合,其"当代性"表现在当代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要以高新科技的发展为物质基础;其"生态化"表现在当代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生态化的标准,并且能够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涂途 《云梦学刊》2014,(3):109-111
长篇寓言体小说《幻变》在爱情故事的背后蕴藏着深意和哲理.面对世界的变幻,艺术地表达了对生态的思考,不仅表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还表现了心灵生态,以一种“异类思维”、“换位思维”的生态观关注自然、社会和人文生态的互通、互动和互惠的关系,寄托了对生态走向的美好心愿和诗意向往.同时小说昭示我们,要改变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文化)生态,就要从改变心灵生态入手.  相似文献   

12.
生态经济思想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先秦时期就已基本形成了生态经济思想。生态经济思想的主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先秦思想家曾以规律的形式明确地表述:“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形,夫是之谓天。”① 先秦的生态经济思想,是在我国早期的农业文明社会时期产生出来的。在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表现得最直接、最具体、最密切…  相似文献   

13.
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生态异化,三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逻辑关联,劳动异化首先导致人的异化,进而导致生态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重点阐述了劳动异化思想,劳动异化的结果和表现就是人与自我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由于人的异化进而导致生态异化,生态异化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其根源则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心态失衡”,“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心态”是指人与人的关系。所以,生态异化的根源是人的异化,是人与自我和人与他人关系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高校廉政生态是一所大学廉洁政治建设现状以及廉洁政治建设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校风、教风、学风的综合表现。建设高校廉政生态能够巩固高校“教化育人”的功能,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涤荡高校贪污腐化的堕落风气,也能够净化社会政治生态。在推进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同时我们要重视教育、制度构建、校园文化和外部因素四个环节的联动,只有实现这四者和谐统一,才能让大学之地永葆圣洁,使高校真正成为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发祥地和传播地。  相似文献   

15.
陈涵平 《兰州学刊》2008,(5):205-208
韩少功的创作具有浓厚的生态意识,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通过描写回归自然展现出一种和谐生态观;通过记述万物有灵展现出一种众生平等观;通过抒发对大地的感激展现出独特的自然伦理观。上述内容在其近作《山南水北》中有着集中而强烈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肖祥 《广西社会科学》2012,(11):120-122
泛北部湾区域生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海洋生态安全、能源安全、湿地生态安全、森林生态系统安全等方面。要建构泛北部湾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应完善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强制性生态安全保护制度,建立泛北部湾国家生态安全预警与防范体系和市场化生态安全保护体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生态安全文化建设,并制定生态环境评估和考核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
郑娴 《兰州学刊》2007,6(8):20-21
阿伦·奈斯"生态智慧T"对西方生态思想和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奠定了深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更重要的表现在生态哲学家们对它的争议上.文章试图通过探究阿伦·奈斯"生态智慧T"所遭到的来自生态女性主义和社会生态学的激烈批评及其回应来深入"生态智慧T"的思想实质和它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杨增和 《理论界》2007,(8):165-167
舜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在道德文化上,建立在对现代文明负面效应的批判之上的后现代与舜文化在生态伦理观上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循环伦理,人与动植物循环相生的生命价值伦理,万物一体的整体生态思维图式。  相似文献   

19.
生态审美在价值观和审美旨趣上具有同一性和普遍性,但是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必然导致生态审美具有差异性,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在于民族文化的差异.生态审美的民族性是在“区域特色”或者说“地方色彩”中表现出的不同形态的生态美,它包括不同民族生境中的自然生态依生之美、生态思维与生态智慧的原始和谐之美、人性的生态本原之美.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公民环境公益诉讼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对公民提起诉讼动力不足的因素进行分析表明,动力不足的内在结构缺陷表现为经济理性满足度缺乏、生态理性缺失和法律理性先天不足等方面。应着力开发公民公益诉讼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