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框架理论对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指称理论不仅满足于描写指称词语在语篇内的具体所指,还要揭示听/读者在理解指称关系时所依赖的认知结构和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是建立心理表征的心智过程,因此指称关系的内涵应包含心理表征结构中的相关信息。构建认知框架在理解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Halliday和Hasan关于语篇照应的理论出发,指出其静态分析对语篇照应解释的局限性。然后主要运用语篇世界和心理表征两个方面的知识对语篇照应进行了新的分析,并指出了语篇照应的实质是具有指代功能的语言成分共同指代语篇世界中的语篇指称;或者是这些语言成分通过读者心理表征中的指称形成的照应关系。本文还随之阐述了语篇照应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照应是自然语言语篇的显著特点之一.可及性理论认为,照应指称语的选择取决于先行语的心智表征的可及程度.不同语言的可及性标记系统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汉语和英语用于体现不同等级可及性的照应语也有所不同.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目标语的可及性标记系统,对照应指称语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照应是自然语言语篇的显著特点之一。可及性理论认为,照应指称语的选择取决于先行语的心智表征的可及程度。不同语言的可及性标记系统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汉语和英语用于体现不同等级可及性的照应语也有所不同。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目标语的可及性标记系统,对照应指称语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由对外汉语教学的实例引入旁指问题。在句法功能方面,从考察句法位置入手,把旁指代词分成两类:体词性的和加词性的。其次,考察了范围意义和数量意义,把旁指代词分成两类:加指和除指,从而得到了旁指代词的内部分类系统;在语篇功能方面,从所指是否相同以及照应的方向两个角度详细分析了旁指代词的照应情况,并简要地探讨了旁指代词的照应功能在英语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内指照应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一种重要衔接方式.自从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 年首次提出衔接理论以来, 研究者对英汉语篇衔接方式做了较多的对比研究.根据衔接理论,结合大量的英汉科技语篇实例,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内指照应这一衔接方式上的一些共性和差异, 研究内指照应在英汉科技语篇中的不同体现,以及英汉语篇翻译中内指照应衔接的转换对于英汉科技语篇翻译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的照应关系中,人称照应占有很大的比重。第三人称代词在英语文本中的频繁使用使其成为英语文本的一个重要衔接手段,对语篇的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译者应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正确解读第三人称代词内指照应的衔接功能,分析第三人称代词在具体的英语文本中所起的衔接作用以及正确地解构其所指对象。  相似文献   

8.
照应是英语语篇的衔接手段之一,它通过照应词汇对语篇内某些词语作出语义上的解释,包括语篇中所涉及的实体、概念、事态等。这些照应词联系上下文,衔接英语篇章。医学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对其照应性的研究有助于译者从语篇的衔接特征入手,理解照应词项的具体指称意义,从而得出正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9.
照应性是语言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手段,英汉语言的不同特点,说明英汉语篇照应具有差异。本文将从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三个方面对英汉的照应手段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其差异。  相似文献   

10.
指称衔接在英语和汉语语篇中普遍存在,但具体使用方式有很大区别。以韩礼德的英语衔接理论和许余龙的汉语衔接理论为基础,结合徐赳赳等对篇章回指的制约因素的探讨,选取《围城》及其英译本第一章为语料,使用AntConc软件做定量分析,系统研究了英文第三人称(指人)指称衔接在对应的汉语句子中的处理方式。分析得出,英语使用第三人称代词衔接时,汉语中常常省略人称代词,即采用零回指的衔接手段,这是因为汉语受语言内部的语法限制较少,而英语在语言内部受到严格的语法限制;此外,汉语中零回指和代词指称的选择受到不同制约因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指代歧义是指句子一个成分可以分别指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人或事,从而造成一个句子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依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过程是产生指代歧义的所在,原因是深层结构是大脑要表达的思想,不会产生歧义。对歧义的讨论是根据语言结构本身及句子中的词组成分的阿尔法移动这一转换生成角度来探求结构歧义由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产生机制,在完全摆脱语境的条件下探求指代歧义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只有语句结构本身提供了产生歧义的可能性,这种指代的结构才会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产生歧义。管辖约束理论指出在分析指代歧义时显示出一种指代管辖约束关系,其次,在结构歧义分析中,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应用于指代歧义的分析,并在控制理论中的地方域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句内外域和句外外域两个概念,这对于代词在域内或域外找到其两个或两个以上所指提供了证据。从语言本身局限性上讲是指代歧义的产生是由于深层结构被转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层结构。  相似文献   

12.
关于旁指的指称性质,我们和前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实际上,随着具体的语境条件、具体的篇章条件的不同,旁指有时是无指的,有时是有指的。在有指的旁指代词当中,有时是有定的,有时是无定的。在否定、周遍、条件、假设和疑问等非事实情态当中,旁指结构都可以充当无指成分。在有指的旁指中,无定的占绝大多数而有定的仅是极少数。有定的旁指结构所指物,一般能通过在篇章中出现的全集和旁指结构的余集判断出来。最后,总结出了旁指结构的定指度序列。  相似文献   

13.
人类语言中大量存在疑问代词用于感叹的现象,这与人类共同的认知规律和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由于疑问代词在不同类型的语言中作为疑问焦点时所处的句法位置不同,其语义扩张到感叹范畴时所借助的形式标记不同,造成疑问代词感叹功能的显赫度存在明显的类型差异。在wh-词移位语言中疑问代词感叹功能显赫,能承担起引领感叹句的交际任务,而在wh-词原位语言中其显赫度差,还需借助其他语法手段标记感叹语义。  相似文献   

14.
有关日语中的主语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既旧又新的问题,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直到现在有关日语主语是否存在也仍然没有定论。本文从教育的角度和世界各国语言的一般性出发,承认日语中存在主语。但是主语在句中的地位不像英语和汉语那样重要,按照日本人的语言习惯,经常被省略了。而且被省略的主语以人称代词最多,主要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15.
句法角色与话题性都会影响语篇实体的突显性程度。采用汉语续写实验,将实验句置于语境之中,在句法角色恒定条件下操控话题性和指称形式等变量,可探察实体作为语篇话题和非话题在续写时的表征趋势,即重述形式。实验发现,在续写初期,话题性不能影响实体的重述,它与句法角色之间无交互作用|在续写后期,话题性确实对实体重述起到一定作用。此外,目标句给定指称形式虽然不影响实体重述,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影响被试对重述形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释<诗经>的"其"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其”字句 ,即《诗经》中带“其”的句子。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其”字句中的“其”为指示代词 ,多数作定语 ,也有作主语、兼语的。第二类“其”字句中的“其”为语气词 ,如“雨雪其 雨方”、“静女其姝”中的“其” ,不是词头 ,而是语气词。第三类“其”字句中的“其” ,和疑问代词“谁”、“何”、“曷”或指示代词“彼”连用 ,以加强疑问语气或强调指称。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留古典诗歌人称代词缺省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法,分析人称代词缺省的"以物观物"英译原则和相关策略:物称、修辞、名词短语、非谓语动词、被动语态、疑问句。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人称代词缺省是必要的,因为这是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指称语的使用受到认知可及度、语用指称意向以及语言本身的语法、语篇因素的影响。以母语者使用倾向为参照,通过测量语篇实体的可及度,深入探讨指称语的选择过程,可发现汉语学习者自指偏误的成因如下:多余偏误主要出现在可及度较高时,输出话题链存在困难,而可及度较低时,对语篇线索的指示作用认识不到位;缺省偏误多见于可及度较低时,未能利用情节标记准确判断语篇连贯度,而可及度较高时,未能识别指称意向增强所带来的语用效果。汉语以零句为根本,述谓语具有指称性,学习者需恰当、灵活地使用指称语。  相似文献   

20.
指示词短语在篇章中除了指称功能之外,还具有重要的语用功能.它是说话人表达自我感情、突显主观性的重要手段.运用认知语法中的主观性概念,可对"第一人称+这"这种复指形式进行分析,解释此结构的认知机制,旨在说明指示词短语特有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