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在提升区域竞争力过程中,绍兴产业集群已越来越凸显出其强劲的引擎作用.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集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对制造业产出有巨大的促进效应.因此,应当尽可能将生产过程中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企业,增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内生机制的活力,有效促进集群内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的发展和完善,大力推进产业共性与关键技术平台的建设,从而推动绍兴产业集群逐步由低成本低端形态向创新型高端形态转型与升级.  相似文献   

2.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对绍兴纺织产业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的同时也为绍兴纺织产业带来了一系列机遇.文章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现状进行探讨,并住如何利用微笑曲线对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观察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轨迹基础上,提出推动集群升级的企业业务演化活动机制,并就大企业业务演化与集群升级演化、中小企业业务自组织模式与集群升级机制进行讨论,实证分析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立足于企业业务演化活动、企业业务变化水平和路径影响到集群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绍兴板块"为例,探讨了上市公司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处于领先地位,有利于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绍兴板块"在拉动地区投资、促进消费升级、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最后,针对"绍兴板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态,其升级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以金华市(浙中区域)产业集群升级为例,分析了浙中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及金华市产业集群现状,指出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及其互动关系,认为产业集群升级是实现浙中区域经济顺利转型发展的关键,同时对其产业集群升级战略提出了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6.
绍兴黄酒产业与其他酒类产业相比,发展已相对滞后.绍兴黄酒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文章分析了绍兴黄酒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绍兴黄酒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认为转型升级需要从政府支持、行业管理、产业规划、价格联盟、市场环境和龙头培育,以及旅游、文化、会展等方面多产业联动发展和全方位策划,树立大产业培育大龙头的理念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7.
在观察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轨迹基础上,提出推动集群升级的企业业务演化活动机制,并就大企业业务演化与集群升级演化、中小企业业务自组织模式与集群升级机制进行讨论,实证分析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立足于企业业务演化活动、企业业务变化水平和路径影响到集群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家电产业集群的升级,既是我国产业转型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家电产业寻求生存、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以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为例,运用钻石理论对其内部的“钻石要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相关支持性产业的配套措施、发挥产业集群分工优势和规模效应等作法,不仅验证了钻石要素在集群范围内高效互动及最优配置对产业集群的内生性作用,也为我国其他产业集群的升级提供了普适性战略参考.  相似文献   

9.
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要求绍兴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进行,在此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绍兴经济新的增长点.分析了绍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结合绍兴实际,从主要优势、主要劣势、现实与潜在威胁和发展机会四个方面对绍兴文化创意产业进行SWOT分析,指出绍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与空间,即发展内容创意,推进产业深度跨界融合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文化产品贸易.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正处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而中国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必须首先研究其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问题,即解决何种力量推动其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对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可分为前端机制、中端机制和后端机制,即分别从创新资源、市场机制和外部环境三个维度和层面研究和分析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演进过程.研究结果可知,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规划应充分考虑资源、市场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动力机制作用,在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开发资源密集型的旅游目的地,实现区域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政府在制定区域及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创新要素集聚因素,建立适合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要素集聚的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文化氛围与制度体制.并加大产业集群中环境平台的支持作用和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为配套旅游产业升级提供优惠和便利,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战略性转变,进而通过技术运用和科技创新等多种途径不断推进我国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产业集群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产业集群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迫使其寻找一条新的转型升级道路;循环经济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成为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环境的重要方式。两者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构建一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为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生机与活力。要想在产业集群中顺利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对集群产业链条进行改造,还需要政府、市场、科技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太仓市璜泾镇化纤纺织产业集群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层,要保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必须不断转型升级。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分析了太仓市璜泾镇化纤纺织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发展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探讨了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可相应采取的三种价值链攀升路径。  相似文献   

13.
辽宁区域产业集群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不仅支撑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正在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研究辽宁省产业集群的现状,明确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和升级的有效对策措施,对于提升辽宁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技术导向型产业集群是指在高新技术领域内,产业集群企业主体以知识为依托,以创新为基础,可迅速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带动区域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分析技术导向型产业集群特点,旨在为加快推进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5.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备受关注.集群式技术创新是中小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运用内生增长模型对技术创新和资本两个内生变量进行动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旦开始技术创新,当知识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和递增时,经济运行就进入了一条技术创新和产量增长率持续增加的路径;而在知识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时,经济收敛于稳定的均衡点,且此点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人口增长率.所以,为了弥补劳动力人口增长率增加有限,孤立、分散的单个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自身创新能力低的不足,集群式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中小产业集群的动态升级.  相似文献   

16.
绍兴传统的"三缸"经济在历史上就具有集群现象,而且内涵了循环经济思想.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循环经济模式体现了工业园区内可以有效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绍兴滨海工业园区是目前浙江唯一试行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从试点工作的效果来看,总体上获得了一些成绩,但仍任重道远.在比较两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园区为了实现产业升级而采取循环经济模式的几点普遍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面对我国制造业集群的“集而不群”、“低端化”等现实问题,集群必须通过转型升级才可获取持续发展的空间.然而,目前对集群升级的研究大多专注于生产系统,对知识系统的关注不足.实际上,产业集群经历着从企业集聚到产业集聚再到知识集聚的升级过程,集群主体间关联也从甚少有关联到产业关联再到知识关联.与前两个阶段不同,在知识集聚态势下的产业集群具有特定的阶段特征.而依据这一集群升级过程,摒弃低端环节、促进知识集聚、形成知识集聚的态势是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8.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是纺织产业领域相同、相近、相关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浙江绍兴大量聚集,是一种专业化生产带动型的产业集群模式。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分析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现状,发现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存在较大竞争力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战略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的服务化趋向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加快服务业发展就是实现经济成功转型和升级,就是实现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服务业发展与地方财力增强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从全国、浙江省、绍兴市三个层面对三次产业与GDP、就业、税收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绍兴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以及财税政策推进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集群式转型升级是我国中小企业积极应对新常态经济的重要措施,在网络环境的背景下,虚拟产业集群从地理邻近向组织邻近、关系邻近扩展,更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而B2B的模式创新则成为构建虚拟产业集群平台的有效方式。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在探讨B2B模式由基于信息到基于交易发展演进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关系的B2B创新模式,并给出了基于B2B平台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