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省徽县麻沿乡麻安村在世行西部贷款项目和国家财政支持下,探索出"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运作机制,激活农村内部的发展潜力,培育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这一模式给我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徐勇 《东南学术》2007,(2):33-39
由于是一个农业、农村和农民大国,在整个20世纪,中国发展的基点在农村,并以农村为动力源.但"三农"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有赖于工业和城市发展.20世纪,农村和农民为现代工业和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进入21世纪,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由此将实现从"农村包围城市"向"城市带动乡村"的转变.其带动机制主要有财政、就业、资本、信息和制度带动.而要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必须以新城市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着力于强化城市的自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建设,而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调动农民创造新文化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4.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教育存在着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和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解决农村教育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富裕,全面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多种途径,全面创新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5.
关于加快培育高素质新农民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的农民是培育文明乡风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培育高素质新型农民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应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6.
和谐视域中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雪松 《理论界》2008,(8):141-142
在新形势下,以构建新农村和谐文化为目标,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适应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构建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关键问题是处理好新农村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农村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关系,文化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和谐视域中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文化建设新的生长点、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困境及其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量转移农村劳动人口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但这也造成农村中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有生力量无序性大量流失.新农村建设面对主力军缺位、主体性缺失问题.必须拓展现有的理论视野和政策思维框架,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实施面向农村的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加强对农村留守农民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组织、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解决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缺位、主体性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关于增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淑珍  阎占定 《学术论坛》2007,30(7):109-1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如何建设新农村并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一个既现实又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文章拟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体制改革与创新、农民增加收入、培育新型农民等几个影响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来探索如何解决保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乡一体化战略给农村社区文化发展带来了制度空间和历史契机,如何抓住机遇,合理利用城乡一体化带来的资源、制度等优势推动农村文化的突破性发展就成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在城乡一体化思路下,实现"送文化"和"种文化"的结合,培育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生机制,增强社区文化的自发展能力对实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意义。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内容,社会资本对于培育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由"碎片化"走向"组织化"——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势下,农的组织化是一个战略选择。源于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与中央集权的政治构架,我国农村与农民一直处于高度"碎片化"的状态,并成为农民权利流失"千年之痛"的"症结"。当"组织化"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时,我国农民却"活"在各种组织"夹缝"之中。因此,开辟一条中国农民组织化的管道是保障农民权益的当务之急。对我国"农村民间组织"应定以社会治理格局的战略地位,还组织权于农民,政府的责任在于战略规划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