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殴元之父”蒙代尔很早以前就作出一个预言,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是很有潜力的货币,有可能成为亚洲中心货币。然而,亚洲几个经济强国之间的不稳定关系决定了“亚元”的进程。虽然人民币是很有潜力的货币,但现时美元仍是亚洲的主要国际货币,而东亚区域金融合作远未达到可推进共同货币的地步。因此, “亚元”试水从人民币起步或者“亚元”成为的亚洲共同货币的道路将十分艰难。  相似文献   

2.
一国货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经过三十余年经济发展,中国逐步迈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外贸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作为中国本币的人民币走向国际、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成为一种必然。企业以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币种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 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法定货币,是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自从作为我国法定货币的人民币诞生后,假币也随之产生。改革开放,洞开了封闭的国门。在中国由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进程中,假冒伪劣商品乘机而入,作为特殊商品的人民币也不能幸免。假币混迹市场,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毒瘤,严重干扰了经济生活秩序,使人们深受其害,成为国  相似文献   

4.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亚洲人民币",构建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新格局,既是应对当前经济金融危机需要,更是推动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保持国际金融体系长期稳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作为国际货币除了美元、马克和日圆之外,中国的人民币能否在二十一世纪发展成为世界性货币?中国金融界的专家、学者、官员对此都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尽管目前人民币尚不具备成为国际货币的基本条件,但在二十一世纪到来之时,人民币的作用将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发挥更大的作用,人民币一定能成为世界性货币。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李福祥表示,现行“经常项目可兑换、对资本项目外汇进行管理”的外汇管理体制,是中国外汇管理的过渡模式,取消资本项目外汇管制,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是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他对人民币可完全兑换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6.
受伊战、阿战及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综合国力严重受损,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因此受到削弱。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却在这次危机中一枝独秀,其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在国际货币领域的影响力增强,人民币国际化出现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对此态势,国内出现了人民币应取代美元成为新世界货币的声音。本文通过考察美元的国际化历程,分析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基础和美元能够顺利国际化的基础原因、重要条件和必要保障,从中得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启示,进而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后,重构世界货币体系的动力增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如何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中资商业银行的先发优势,是中资商业银行经营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揭示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加快的现实,分析了中资商业银行经营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要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实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化成为了必然趋势.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将会为该国的经济发展创造非国际化货币国所无法享有的便利与好处.目前,人民币已初步实现了区域化,本文将基于收益成本法的分析,探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成本,并对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跨境贸易的开展主要依靠第三方国际货币(如美元、欧元等)作为有效的结算工具,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因素的增多,尤其是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施行,致使我国跨境贸易的风险日益增多。人民币"走出去"是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统计,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三个经济世界”的全球经济体系的大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稳步发展。通过整合“一国四币”,大大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民币参与区域货币合作积累经验,实现人民币的“大中华区”一体化目标。通过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各区域层次采取货币金融合作,稳定金融环境,使亚洲地区逐渐稳步形成统一的货币体系——亚元。由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战略,使人民币由区域化走向国际化。本文通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以及渠道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该文主要探讨海峡两岸在2012年8月31日签订货币清算备忘录以后的实务运作情况。台湾与大陆在投资、贸易和观光方面往来频繁,不必借道港币和美元,新台币可直接与人民币兑换,节省了许多成本与不确定性。一旦台湾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则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且台湾可从中获取人民币业务的利益。两岸服贸协议的通过,将影响RQFⅡ操作与人民币的回流。该研究参考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经验,提供两岸共同发展下的台湾成为另一个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参考,以有益于两岸货币清算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跨越国界,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存货币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贸易的扩大、人民币的币值持续稳定,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得到很快的提高,受到一些国家的欢迎.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和程度问题上,还存在着困难与疑惑,我们需要用客观冷静的态度来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特别是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使人民币的国际声望大大提高,周边国家和地区居民逐渐认可和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国际结算手段,大量人民币在境外流通,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渐显,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中国作为亚洲大国,要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李婧  管涛  何帆 《管理世界》2004,(9):45-52
近几年来人民币已经在中国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而且流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替代当地货币的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途径、规模估算和境外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基本特点,然后,我们,总结了人民币境外流通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流通特点,并讨论了人民币跨境流通与使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8.目前我国的人民币已执行完全 的世界货币职能 错误。货币一旦超越国界流通, 在国际市场上可以用一种新的价格标 准,继续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执 行世界货币职能。我国的人民币自 1996年12月1日开始成为经常项目 下的可兑换货币,但资本项目下的可 兑换仍然受到限制,人民币世界货币 职能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经济     
《领导文萃》2013,(4):133-134
"人民币时刻"正加速到来很快,所有与中国做贸易的公司都将经历"人民币时刻",因为它们意识到,中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不是制定长期战略的问题,而是它们必须在此时此地就要应对的问题。人民币的崛起预示着,全球金融系统将发生重大变革。当前,人们在急着研究人民币对全球企业、银行和金融中心的新作用,人民币的崛起速度要比人们所认为的快得多。专家们也对市场泡沫和中国经济持  相似文献   

17.
国际新一轮的经济形势需要中国的参与,中国也必须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承担必要的责任,如何在自身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提升自身实力,同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必要的分量成为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解决此问题关键之一就是人民币如何参与到国际货币体系中,担当国际货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商品本位后,国际货币体系逐渐步入信用本位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逐步进入了国际化水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本文通过计量方法分析了主要影响人民币/美元汇率变动的因素有收入、利率和物价的变动。  相似文献   

19.
资本流动、外汇管制与人民币内外价值背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我国境内,通过外汇管制渠道提高外汇储备,一方面造成外汇市场供给增加,给人民币带来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央行经常被动性购入外汇,造成外汇占款增多,在外汇占款日趋成为我国基础货币供应主渠道的情况下,我国货币供应量被动增加,超额货币供应成为推动物价资产价格上涨的资金来源,人民币内外价值日趋出现背离趋势。本文认为,外汇管制使基础货币被动放大,放松管制使汇率波动和波动预期提高,二者合并产生了当前的货币现象。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货币体系问题颇受关注。本文通过阐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现状和重构历程,联系我国实际思考中国应如何应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最终在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进程中更好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从而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