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是所有艺术门类中审美特征与技术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现代电影的许多美学性质都与其技术的特性有关.本雅明从新异而深刻的角度发掘了电影由技术特征而形成的审美特性:摄影机的精密纪录技能推动电影加强了认知功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人对世界的认识:胶片剪辑技术不仅加强了影片叙事的艺术性生动性,而且暗中应和了现代生活快节奏、多时空变动的特性,从而使"蒙太奇"手段成为影视作品乃至整个现代艺术的常用手法;此外,纪实电影的普泛化某种程度上"催生"了现实生活的意义,电影以陌生化手法将生活世界呈现于人,使日常景象生发出原型或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数字特效影像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特效已成为电影中的重要元素,它丰富了电影的形式美学与叙事策略.数字特效影像不仅没有消解电影艺术的"真实性",而且将电影的"假定性"延伸到了人类的情感空间,许多使用数字特技制作出来的镜头,其美学向度,均指向人类潜意识的深层情感.数字特效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满足影片潜意识情感诉求的美学特征、基于创新的叙事功能化特征、超越影像内容的符号性特征、烘托影像主题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如今这个视觉文化的时代,奇观电影成为时代的宠儿,与此相应,学术界也出现一种观点,认为电影的奇观性必将取代叙事性。那么,电影的奇观性和叙事性是对立的还是一致的?影像奇观与叙事话语能否共融并存呢?来自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的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审视了奇观电影的叙事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他们独特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最初三十年,中国革命电影中的母亲形象具有显著的特征和影像表现的模式化.母亲形象在影片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母亲形象意义的表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其中最主要和最常用到的是隐喻和象征.文章通过对这两种主要修辞手法的研究,探讨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和历史文化语境是如何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呈现的.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无疑丰富了电影创作手段,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美学空间,使人类制作影像的能力发挥到顶峰,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越来越高的精神需求.然而,数字技术对于电影创制者和观众又是一把双刃剑,在数字技术统领电影主流地位、制造电影奇观的同时,如脱离适度走向过度,必将是人文精神的坠落,也就等于电影丢却了灵魂而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6.
谭惟 《云梦学刊》2014,(3):94-98
历史实际人物“道济”到“济公”形象的演变,反映了民众共通的“心灵真实”,济公形象是在大乘佛教“不二”智慧和禅宗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化土壤中结成的硕果,这一形象已经具备了佛教影像化传播的一些特征.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语言道说形式,是一种综合艺术,其表达力和感染力空前,影像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还具备了本体论的意义.在娱乐化的今天,“影像禅”有可能成为现代参禅的新方式,促进现代佛教的人间化性格.  相似文献   

7.
陈阳 《人文杂志》2008,(2):100-105
贾樟柯的电影借助于他自己有关现实的经验和理解,为经历着现代化巨变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反观自身的影像现实.他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与好莱坞经典叙事有着很大不同,在形式上对权力、欲望和白日梦的背离同时,他找到了与表达意图形成默契的电影语言形式,而这一形式本身又带有中国美学思想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形态,元宇宙以数据的方式建构起现实世界的平行宇宙,实现全沉浸式呈现和对感知信号的全摹仿。元宇宙是“虚”在形式、“实”在感知。然而,元宇宙与艺术何干?元宇宙作为一种媒介,既与传统艺术媒介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连贯性,自身发展又伴随着感知的进阶。从柏拉图的摹仿观来看,传统艺术摹仿的是事物的“某小部分”外观,当代电影艺术的影像呈现则是对“某小部分”的巨大突破,而元宇宙却实现了全摹仿。由此可见,以元宇宙为媒介的艺术形式似乎也会成为必然。元宇宙艺术对现实物质世界形式的突破,不仅是在摹仿感知,还将重塑我们的感知与经验。  相似文献   

9.
“国家形象”既是国家现实的表征,也是影像符号建构的结果,它具有功利性与可塑性双重特征.当国家形象遭遇现实挑战时,它更需在虚拟的艺术世界进行呈现、解释与想象性解决.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中具有明显症候性的美国电影进行文本阅读,分析出它们共同的特征,即在影像话语形式上用呈现与遮蔽的双重框架完成了对金融危机根源的解释以及想象性解决,在影像话语核心里用神话的一再征用完成了对金融危机中国家形象的修补与建构.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中国电影界出现商业电影题材类型单一、技术上缺乏创新、创作上漏洞百出和艺术电影票房欠佳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反映出中国电影界缺乏电影整体产品观念,没有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电影进步。电影整体产品观认为:电影产品是包括核心层、形式层、概念层、延伸层四个层次相统合的整体,任何一个层次的欠缺都会影响电影整体产品价值的实现。无论是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电影,都应该树立电影整体产品观,从四个层面发力,取得艺术与市场的双赢,最终实现电影的整体产品价值,共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     
曲春景 《社会科学》2007,(8):148-149
在电影制作界,当高成本、大制作及视觉冲击力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的时候,其研究领域也随即出现了一种奇观势必取代叙事、图像必将覆盖话语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奇观"是电影真正的本体,而且,只有以奇观为主的电影,才能实现其纯粹的视觉效果;并且,这种视觉奇观在本质上消解和抗拒电影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2.
数字媒体视听语言是区别于传统媒体视听语言的一种新的语言体系,在对传统媒体视听语言的融合与拓展中,研究总结出数字媒体视听语言具有审美情趣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审美体验的互动化、审美样式的娱乐化、审美风格的简略化、审美内涵的纪实化、审美表现的视听奇观化、审美效应的情感共鸣化等美学新质,构建数字媒体视听语言的深层意蕴和价值观念,对数字媒体视听语言创作有着现实参照,对数字媒体艺术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沈波 《社会科学》2007,(8):149-152
一、奇观可以叙事传统电影为了取得艺术的合法地位而过分模仿戏剧,具有以"语言"①为中心的特征,它们更像是文学作品的视觉再现,依靠对白、画外音等人物语言进行表情达意,而忽视了电影艺术应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世界可以被看到,也可以被听见.人的听觉是一种有意识、有选择的感知活动.对电影导演来说,不仅要知道用眼睛来观看,还要懂得用耳朵来倾听、来选择、来引导、来创造.声音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自由的、创造性的表意元素,它与影像组合在一起,共同书写着一个完整的、连续的视听世界.  相似文献   

15.
数字影像技术的面世与发展,对传统影视美学造成了巨大冲击。它动摇了从前以摄影机为客观中介的电影成像机制,使电影的"真实性"与"真实感"分离;它刺激了电影的"奇观化"追求,触发了当代影像艺术创制奇幻图像的巨大冲动。目前对数字技术的运用出现了正负面双向效应,必须警惕文化权力、符号经济对数字技术的滥用。  相似文献   

16.
对于传统电影而言,"真实性"是重要的美学范畴,电影的发生与发展表明,构成传统电影美学基础的真实性概念具有多重内涵,但数字技术带来的电影影像特性和叙事策略变化,使得电影的真实性遭到质疑.当前数字电影创作弊端的根源在于将工具理性目的化和价值化,而数字技术本身从创作动机、原则和艺术表现力来看,都并不意味着电影真实性的消解,在充分的主体性创造下反而能够展现更加丰富的艺术真实性.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与电影作为不同媒介的特点决定了文学的电影改编既不是简单的对文学作品视听化的阐释,也非等同于对同一陈述对象的两种异质媒介的表达。电影的主控者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导演思想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流散性体现,由于电影与文学叙事的差异而导致改编电影对文学原著意义的加减式传达,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着电影改编的再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8.
毫无疑问,中国电影是在民族文化的滋养中发展起来的。民俗对民族电影影像和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影响,使其在世界电影的格局中具备了鲜明的风格特征。民俗不仅作为一种视觉效果明显的影像而存在,同时,也在电影情节结构以及深层表现空间中发挥作用。借助民俗所诱发出的情感状态,电影的意义才真正得以释放,因为民俗所蕴积的文化情感是电影真正完成所不可或缺的结构性要素。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颇具大众性的现代传播媒介,电影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信息环境,对人的生命存在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电影是商业的,但又原本是艺术的,所以既不必要求它脱离商业,又不必让它服侍商业,只任它成为浑然的商业的艺术就好了.这不仅是好莱坞电影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在商品经济繁盛的时代,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考察电影所得出的电影观念.这种观念对于弘扬精英意识,实现审美超越,制衡电影拜金主义,回归文化伦理,维护健康、平衡的电影环境,促进电影与人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燕 《中州学刊》2012,(5):193-197
新世纪伊始,中国大片以影像奇观的类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并在第一个10年取得成效。然而,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的"大不敌小"现象,表明中国大片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中国电影的审美生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即从"影像奇观"向"浪漫现实"转变。这一审美转向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电影产业化进程历时10年之久,到《失恋33天》终于得以爆发。《失恋33天》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意义及其所引发的关于电影文化生态的美学思考是重大而深刻的。在"内容为王、品质制胜"的时代,靠视觉符码捕获观众的奇观电影正在遭遇发展的瓶颈,而以《失恋33天》为代表的富有创意的中小成本电影也许会为新世纪第二个10年的中国电影带来一片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