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的理论遗产中,《资本论》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正如列宁所讲的:“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哲学笔记》第357页)今天,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对于指导当前的工作,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世的时候,曾经想写一本《辩证法》,但由于写作《资本论》的重担,没有时间做这项工作。不过,马克思虽然没有遗留下专著《辩证法》,但却遗留下《资本论》的辩证逻辑。《资本论》是第一次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典范。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全部见解(Auffassungsweise),不是一种教义,而是一种方法。列宁也指出:“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而当我们弄清这种方法的时候,《资本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缘起人们争议的这段话是大家都熟知的:“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357页)我觉得,列宁这段话的意思还是清楚的:第一,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并不是三门独立的科学,并不是通常所谓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的科学、客体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专门科学以及关于主体认识能力、源泉、过程及其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没有留给后人的就是这种“大写字母的”逻辑,亦即与“辩证法”同义语的逻辑学。第二,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应用  相似文献   

4.
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曾经喋喋不休地责怪马克思为什么不写一部逻辑学。列宁回答他们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三五七页) 《资本论》刚出版的时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不大为人所理解。许多资产阶级的评论家七嘴八舌,乱说一通。马克思对那些胡言乱语一概嗤之以鼻。唯独一位俄国彼  相似文献   

5.
列宁认为:“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用的),但他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确实,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而且是唯物辩证法的杰作,应当充分运用它的无比丰富的辩证逻辑原理,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既正确总结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又科学地回答了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新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列宁在《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 ‘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列宁全集》第38卷,第357页)。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在《决定》中,虽然没有专门讲唯物辩证法,但里边充满着辩证法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是把辩证逻辑系统化、理论化的奠基人,是提出与传统逻辑(形式逻辑)不同的辩证逻辑的开拓者。他的代表作是《逻辑学》。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是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其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曾经尖锐地指出:“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遗憾的是,距今将近一个世纪,列宁的告诫并没有引起我们学术界某些同志的重视。有的洋洋几十万言的辩证逻辑教材,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不是避而不谈,就是轻描淡写,或者根据第二、第三手的材料进行不大确切的转述。所有这些说明,认真研究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它的分析,概括、总结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大科学家的思维经验,无疑是一项重大而艰难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在逻辑学中,有形式逻辑和辯证逻辑之分。这两种逻辑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遵循的规律和使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有人就据此得出:有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有辯证逻辑的思维形式,具体地说,有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有辯证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过去,在逻辑问題讨论的论文中和有关逻辑问題专著中,有些人就曾根据这个原则,提出了辯证判断,认为辯证判断是辯证逻辑研究的对象,形式逻辑不研究它们。最近,李先焜同志在《论矛盾判断》(载《江汉  相似文献   

9.
关于辩证逻辑及其规律,列宁曾经作过充分的肯定。列宁明确地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显然,这里肯定的是辩证逻辑。列宁在批判旧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存在着片面性之后,又着重指出:辩证逻辑不同之处就在于“在对立环节的统一中把握它们。”并且指出:“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列宁认为辩证逻辑及其规律是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10.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第二卷,自1885年问世迄今,整整一百周年了。一百年来,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资本论》第二卷同整部《资本论》其它各卷一样,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逻辑写成的一部伟大著作,在结构上具有严谨的逻辑联系。列宁曾经指出,不研究逻辑学,从而不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在纪念《资本论》第二卷出版一百周年之际,本文拟就这一卷的逻辑结构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游兆和先生在《学术研究》2007第8期上发表了《哲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一文,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哲学终结’的历史背景是19世纪实证科学思潮的兴起与德国古典思辨哲学的终结,由此‘哲学终结’也就具有‘思辨哲学’与‘全部哲学’终结的双重含义,而‘哲学’最终将‘消失’在‘实证科学’之中";"一个是‘世界观’,一个是‘逻辑学’,但二者也终将""完结",并认为"断言马克思不是‘哲学终结论者’缺乏历史与逻辑根据"。但是,马克思哲学的"终结"的真实含义在于超越"思辨哲学",而没有否定"全部哲学";马克思的"实证科学"概念只是处于哲学与科学意义张力中的一个含糊的名称,不能断言马克思"随着这种‘历史科学’的诞生,‘哲学’或任何‘历史哲学’也就成为‘多余的’";马克思在终结"思辨哲学"之后拯救出积极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变革并开辟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学说。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彻底批判并完成政治经济学革命的同时,也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方法上的革命.在《资本论》中创立了大写的"逻辑学"和宏伟的方法论体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基本逻辑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对于我们分析研究一个系统的历史发展和演进以及某一结构内在机制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一、逻辑、历史及其相互关系逻辑在《资本论》中通常是指人们采取抽象思维形式对客观对象的历史发展进行理论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资本论》的创作过程与黑格尔的《逻辑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第一稿的过程中,曾写信给恩格斯说:“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①。在《资本论》第一卷定稿以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资本论》由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中介性,生产劳动范畴的社会本质,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普遍适用性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方法论意义阐释了对《资本论》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本意的理解。其逻辑结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不含有只限于物质生产的意义,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限于物质生产的传统理解不符合马克思《资本论》的本意。  相似文献   

15.
由赖传祥、李永铭、张文才、张发祥同志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新编逻辑学概论》一书,有意突出了时代感、系统性和内容的精练性,是一本较好的逻辑学教材。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突破了传统逻辑框架的束缚,吸收了很多现代逻辑的知识。本书在内容体系上摆脱了我国目前出版的逻辑学教材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传统编写程序。它没有使用“概念”、“判断”这些传统术语,而使用“词项”、“命题”  相似文献   

16.
对普通逻辑有关推理的四个概念的辨正沈长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推理”词条下,从现代形式逻辑的视角,界定了推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以“推理的正确性与真实性”为条目,其中涉及了‘”推理...  相似文献   

17.
田英 《东岳论丛》2024,(2):70-77
虚拟资本概念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于文本上主要集中于《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长期关注虚拟资本的相关问题,并在《资本论》第三卷(册)手稿的第五章第五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遵循马克思的思想,恩格斯在编辑《资本论》第三卷的过程中完善了这一概念。虚拟资本概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思想结晶,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虚拟资本概念最终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逻辑呈现出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资本论》创作之前的两部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这三个概念成为始终贯穿在两部手稿之中的思想主线,共同构筑着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形成与思想发展。有必要基于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努力理解马克思对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的认识与把握,努力把脉马克思两部手稿创作的理论思路,努力研究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之前的这两部手稿已蕴含的共产主义观,认为马克思在两部手稿中对劳动、资本逻辑的理解具有的一致性体现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与共产主义观的形成上,以此探索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思路、思维方式、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9.
一正确理解《资本论》第二卷的结构,它的逻辑体系,它的方法,对正确理解《资本论》第二卷的核心思想,和运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来分析、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资本论》第二卷理解上的分歧,往往与没有正确理解它的逻辑体系有关。列宁曾经在他的《哲学笔记》中写道:“警言: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  相似文献   

20.
自马克思《资本论》问世之后,《资本论》的方法就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一些诚实的学者所赞扬和研究,并且学习和运用这种方法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但是,围绕着《资本论》的方法问题,存在着尖锐的斗争。一些不了解马克思理论的人,对它有过误解;而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者总想通过曲解、否定马克思的科学方法,从而否定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得出的科学结论。资产阶级的这种攻击毫不奇怪,问题是有的自称要发展《资本论》的同志,竟然提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取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分析’,因而不免有局限性”的错误观念,对此需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