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刘巍 《学术交流》2008,(5):183-186
经济的迅速增长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体育事业在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巨额收入、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体育事业发展的经济联动效应上看,农村体育事业可以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鉴于此,要实现体育事业与我国农村经济的双赢,应采取的举措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必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合理引导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强体育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促进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体育意识,引导其体育行为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大量的史料,探索了中央苏区民族民间体育发展的轨迹,总结了苏区体育的特点和经验,对于当代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左玉惠 《社科纵横》2007,22(5):152-153
袁敦礼先生是中国现代体育教育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他对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尤其对师范教育、体育教育、体育理论、公共卫生教育和电化教育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是一段不断填补空白、不断打破纪录的历史,一批批优秀的运动员,用他们的汗水和努力,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为中国和世界体育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而如今,21世纪的中华民族正由一个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努力转型。中国军团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的颠峰辉煌无疑是中国体育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里程碑。让我们铭记历史,期冀未来!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6):151-15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求把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方针和政策。新世纪,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方向是围绕着休闲娱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面向广大社会群体。因此,我们要扩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指导员队伍建设,增加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建设,更多地吸引社会资金,多搞一些群众体育活动,以此来调动群众参与的意识,更好地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残疾人竞技体育审美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志伟 《唐都学刊》2010,26(4):122-125
残疾人有参加比赛的愿望,他们希望通过参加比赛来表现自己的坚强和美感,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应该从健全人的角度对残疾人的体育魅力进行审视,发现他们的身体之美、技术和人格的魅力,鼓励残疾人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给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形势下的中太旅游外交研究既可推动旅游外交研究领域的拓展,又对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太旅游外交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加强中国与建交岛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及服务中国整体外交是疫情下推进中太旅游外交的现实动力。新形势下的中太旅游外交应加强顶层设计,主动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深化多边和双边旅游外交机制,拓宽旅游外交维度;贡献中国智慧,开展中国旅游发展先进技术、经验与太平洋岛国对接,深化旅游外交内容;培育疫后太平洋岛国旅游增长极,提高旅游外交效率。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改革对广州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德敏 《探求》2010,(2):19-24
公共体育场馆是满足举办体育赛事和推动全民健身等社会公益服务需求的重要载体,同时要面向市场,通过市场化运营机制和手段,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广州肩负着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大责任,应借鉴国内外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的成功做法,扎实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内涵丰富,外交实践富于创新,科学看待当今时代、推动实现和平与发展,精准定位中国角色、让中国与世界互为机遇,全面发展对外关系、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构成其核心内容。习近平外交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系统继承、创建性发展中国历代领导人有关国际战略与中国外交的重要理论和方针政策,并在中国对日外交实践中得以充分展现:高度重视发展对日关系,从世界和平稳定与中国外交战略全局定位中日关系;坚持"两分论",团结争取广大日本民众;坚持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原则问题绝不让步。时代背景、世界潮流特别是中国自身根本利益,决定了朝着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方向引领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总体导向,而中日关系的特殊复杂性又决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与方案设计需要"量身打造"。  相似文献   

10.
众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广泛地开展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活跃文化生活,还能振奋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我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报告中也指出:“文化建...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高铁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高铁外交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高铁外交是一种着眼于交通、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交手段,其目标是建立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高速交通网络和便利的贸易网络。中国高铁外交将极大地促进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亚洲地区的文化交流,并加速东亚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公共外交近年来在国际关系舞台上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国拥有无比丰富的软实力资源,但中国公共外交能力尚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从软实力的战略视角出发,深入发掘中国的软实力资源,尽快构建起一个较为完备的中国公共外交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国家利益视角下的中国北极身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北极暖化的影响下,北极问题日益成为国际政治与经济关注的焦点。在逻辑上,中国北极身份决定其北极利益,而经济利益是北极利益的阶段性特征。"非北极国家"和"近北极国家"身份并不能满足北极经济利益特征要求,相比之下,"利益攸关方"则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塑性。但是,中国"强双边外交+弱多边外交"北极外交实践模式与北极问题之间存在应对缺口。鉴于此,从不同层面优化北极身份是实现北极经济利益与"和谐北极"目标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施雪琴 《创新》2013,7(1):12-18,126
东南亚作为中国的近邻,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点地区,同时东南亚也是华侨华人聚居的主要地区,如何利用华侨华人开展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热点课题。通过在跨国移民与国际关系互动的框架下,探讨移民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角色与优势;以中国在东南亚开展侨务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历史为鉴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东南亚以侨务为轴心的公共外交方式、特点、效果与局限;新形势下,中国政府挖掘并整合东南亚华社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中国在东南亚促进公共外交的新方式、新媒介、新平台的现状,可为中国政府如何依靠公共外交来塑造中国形象,提升软实力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能源外交战略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能源对于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不断提升,能源外交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中心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能源外交在能源多元化、机制化、新合作模式和新能源等领域的重要进展。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能源外交面临着来自能源安全、国际能源新秩序、气候和新能源等诸方面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本文从能源规划、能源金融秩序、协调机制、合作机制和新能源外交等五个方面,探讨后金融危机时期构建能源外交战略的途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缅甸独立后的外交政策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中立主义外交,1989~1992年的对华友好外交,1993年后的多边外交。进入21世纪后,缅甸把油气资源作为其多边外交的新手段,对中国、印度、泰国等邻国,以及区域外的俄罗斯等国推行以油气资源为重要内容的多边外交,并利用各国相互制衡,以保持其内政外交的独立自主。缅甸的油气资源外交较大程度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增强了缅甸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博弈能力,并对相关国家的对缅政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2011年上台的民选政府势必会继续利用这一外交新手段在对外关系中追求平衡,完善多边外交。  相似文献   

17.
公共外交是全球化时代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台湾当局"外交"博弈的需要,中国亟须获得南太平洋岛国民众对中国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增强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国通过文化外交、华侨华人外交、援助外交等公共外交项目的开展,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有所增强。本文认为,由于大国竞争性公共外交的影响,中国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仍显不足,应秉承"和平、合作、和谐"的外交理念,继续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18.
王剑华  傅明 《唐都学刊》2004,20(2):141-144
邓小平理论中最富魅力的华彩篇章之一 :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突出实力外交 ,既量力而行 ,又有所作为 ;把高度复杂的外交战略变得更易感知更易操作。理性、务实并且冷静。因此 ,继续深入贯彻这一外交思想 ,中国外交无疑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相似文献   

19.
英国文化外交: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成功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竞争和海外利益驱使下,独具特色的英国文化外交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数十年来,英国文化外交并不满足于语言、对象和机构设置上的比较优势,而是适时将外交动因从文化帝国主义调整为文化国际主义,不断扩展文化的内涵,并在重视精英路线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大众路线。英国以比较优势为后盾,积极创新文化外交的实践特色,将其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三种资源有效地转化为软实力,使得英国的"帝国余晖"仍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英国通过文化外交的路径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20.
自1801年托马斯·杰斐逊总统上台以来,美国外交即呈现出“扩张——收缩——再扩张——再收缩……”的周期模式。从上一次扩张到下一次扩张或从上一次收缩到下一次收缩的平均时间约为45年左右。迄今为止,美国外交经历了四个半周期。美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国际局势的变动、国内思潮的转换等因素是推动美国外交扩张与收缩的主要动力。当前美国外交开始步入第五个周期的收缩期,这将对世界和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