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明清时期,徽州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东南邹鲁"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徽州淳朴的民风.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相关联.相比明清时期其他几个节烈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发达的理学教育之熏陶和强大宗族力量之控制,是明清徽州节烈现象的突出成因.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尽管国家开辟了多种渠道来表彰节烈妇女,明清徽州也有大量知识精英记载节烈妇女的事迹,然而仍有有大量的节烈妇女可能被湮灭不彰。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口头称颂以其低廉的成本需求及快捷的传递方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事迹不彰给节烈妇女与主流社会带来的双重缺憾。由于大众的口头称颂,推动了明清徽州节烈事迹的广泛传播,进入大众、社会与国家的记忆。在某种程度上说,分别以国家政府、知识精英与民间大众各自而又互相配合的表彰形成的合力,对徽州节烈风气的推动起到很大的作用,扼杀了许多妇女的青春与生命。  相似文献   

3.
烈支,中国“国粹”之一。丈夫死了,妻子马上自杀,称之“烈女”;或终生不再嫁。称之“节妇”。对这类女性的称法很多,一般统称为烈女;这种悲剧,在中国历史上风行了数百年。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对此采取了鼓励的政策,当视为封建制的内容之一。一、宋朝大兴烈女制的主要原因到了宋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事二失”。女人应当“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之类的观点已提出,并早有人这么做了,为什么到宋才开始推行烈女制呢?究其原因,首先是淫乱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从群婚进入仍婚制以后…  相似文献   

4.
清代,东北旗人社会存在妇女守节现象。守节有常规形式,也有丈夫阵亡后妻子为其守节、未婚守节的贞女、殉夫从死的烈妇、以死抗拒奸污的节妇等特殊形式。影响清代东北旗妇是否选择守节,主要有节妇家庭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及朝廷政策、主流思想及舆论导向、舅姑父母对守节态度等四个因素。  相似文献   

5.
《列女传》的编纂和流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列女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映妇女生活的专著。它保存有丰富的历史资料,为研究先秦、两汉婚姻制度史、妇女生活史、中国古代妇女之节烈观等提供了可贵的素材,创立了重视妇女历史地位的先例。  相似文献   

6.
传统贞节观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锋  林燕飞 《中州学刊》2001,(5):138-140
从成本收益的视域来分析贞节可以获得一种新的理解.贞节制度成本的承担者是妓女、贞妇烈女.贞节制度的收益者有贞节妇女及其家庭男子和统治者.由这种分析可以把握当下一些女性对贞节不以为然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明清拟话本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节妇形象,根据其自身体现出的贞节观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传统型节妇形象和变通型节妇形象两种.其中传统型节妇形象按照守贞方式之不同,又可分为贫病相守、妾甘守夫、夫死而守、夫离而守、抗暴守节等几种类型.这些节妇形象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形象类型,为中国古代文学女性人物画廊增添了沉重而醒目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烈女名碧娥。湘乡人。父自求。母冯氏仅二女。烈女其次也。明大义。寡言笑。字同县舒融焘仲子继甄为妇。未娶。继甄从戎入闽。以瘵返。遂卒。烈女初闻继甄病。请侍药。父母弗许。后复请尽丧礼。事舅姑。又弗许。烈女于是誓死殉。一日梦继甄约偕去寤乃泣告父母曰。生不容儿入舒门。死愿共舒郎一穴耳。母多方慰谕。恸似释。乘不备缢死年十九岁。丙子夏五月望日也。人皆吊屈原。惟夏五月五望日。吊碧娥忠烈各千古烈死可贞生铸错母与父郎病药。  相似文献   

9.
中国妇女历来深受封建政权、旗全、夫权的压迫。在这些沉重的桎梏下,她们从来没有被当作独立的人看待。是苦难最为深重的人群。鲁迅是一位关注妇女问题的作家,写出了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部曲《明天》、《祝福》、《离婚》。这三部作品分别依次呈现“守节”、“守节未成”和“反抗未成”三种节烈观念指导下传统妇女的命运。“反抗未成”的爱姑因其异于单四嫂子、祥林嫂的意识状态而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2):87-91
越南作为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之一,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尤其在汉文小说中形成了与中国相近的小说传统:叙事模式上仿照章回小说的回目形式,且沿袭了我国古代小说的评点风气;思想传统继承的是"民本观"、"正统观"和"华夷观"等核心的儒家价值观念;除此之外,与我国古代小说一样,在越南汉文小说中也涌现出明君忠臣、贤父孝子和烈女节妇等一系列典型丰满的人物形象。考察越南汉文小说的小说传统,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在越南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段颖惠 《殷都学刊》2005,(4):109-112
《明史·列女传》中记载了265位忠孝、节烈妇女,其中贞妇、贞女占有很大比例,贞妇、贞女的守节现象在明代表现为多种形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传统主流文化特别是理学的齐家正伦思想的提倡、官方的奖励、家族利益的需要等方面的影响,“为夫守节”已成为明代妇女的一种内在信念。  相似文献   

12.
贞节观限定范围以外性活动的罪孽感,不但是造成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而且是造成历史上无数“烈女贞妇”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吴月娘内心深处潜藏着性饥渴意识,她的悲剧对中国古代妇女来说比潘金莲的悲剧更具普遍性。两人所恪守的信念,主要体现在对行善、贞节、业报轮回、善恶相报、天人感应等观念虔诚的信奉和强烈的责任感上。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政府用表其门闾、立碑图像、封官加爵、文士咏颂、载入史册等多种方式对女性楷模进行旌表,形成一套系统的女德旌表制度.唐代是女德旌表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类旌表活动声势浩大、方式多样、次数频繁.汉代以来不断发展的女德旌表至唐代趋于制度化、成熟化.唐代皇帝和各级官员在全国范围推进对节妇孝女的旌表,女德旌表与王朝各项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强化了贞节观念,使唐代后期成为古代妇女生活的转折期.  相似文献   

14.
明代完善的旌表制度具有明确的激励目的和激励方向,采取了有效的激励手段,制定了严格的审查和检测制度,体现了现代激励机制的科学内涵,有力地推动了节烈观念的普及和女性节烈行为的泛化,使节烈观念成为明代女性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取得了良好的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15.
明代纂修方志已成为官府事务之一,列女传是方志重要组成部分,并已趋于模式化倾向。方志书写烈女在社会动荡中面对暴力侵害时多会伴随"言论"而自杀或被杀,凸显了烈女们的儒家正统形象。但方志书写的这些生活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烈女抗暴"言论"却呈现了几种模式化现象,揭示了编修者通过对烈女"言论"的虚拟或想象,以此向社会推广儒家正统的忠孝节义观念。  相似文献   

16.
客家妇女的守志与再嫁——以族谱记载为中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族谱对传统社会客家妇女守志与再嫁的记载,可以发现两种互相矛盾的记载:一种记载客家地区贞节观念浓厚,鲜见改嫁者,因此记载贞女节妇的传记在族谱中频频出现;另一种则记录了大量夫死改嫁者,与此同时,守志者却寥若晨星.这两种现象反映了修谱者的立场与观点,前者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深厚,用官方话语书写,以寡妇再嫁为耻;后者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小,比较真实地记下了民间社会寡妇的再嫁现象.  相似文献   

17.
"忠臣"、"孝子"、"义士"、"烈女"之类的儒家传统模范,是一种模式化的范型人格。明朝廷藉旌表、从祀两途树立"先进"遗风,塑造为时人或后代所敬仰的道德典范。晚明是社会与文化精神发生变动最为明显的时期,传统的道德模范、楷模受到了来自官位权力、金钱财富两个方面的挑战,逐渐趋于崩坏。通过对异端的全新诠释,晚明开始重建新的典范,其内在的变迁理路则是"英雄"、"豪杰"取代"儒者","义夫"取代"节妇","狂狷"取代"中行",进而导致超越传统模范的"时尚"人物的广泛出现。进而言之,能否成为新的典范,不再取决于官方认可的道德规范,而是来自有着全新标准的民情舆论。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教育思想,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一鲁迅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旧教育特别是对国民党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深刻的批判.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鲁讯即对封建主义的教育作了有力的批判.他的《狂人日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揭露礼教吃人的反动面目和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摧残,举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大旗和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他对于旧教育对妇女的压迫也进行了揭露,他在《我之节烈观》中说:“原来‘妇者服也',理应服事于人.教育固可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唯一的能够正确解释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全面观照我国妇女解放的进程,解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妇女问题,即“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概括”,这就是江泽民同志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8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的主旨.他以《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题,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内容,本文仅就这一思想谈谈读后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3,(9):107-112
在两宋的战争中,女性大量死亡,但她们并非死于主战场,而往往死于围城或逃难途中,或于亡国之际被迫殉国。战败之际,她们不但受到外族士兵的侵凌,而且受到本朝溃兵和乱民的迫害。宋代史家所褒扬的烈女,主要出现在靖康之难时,首先是不惜杀身以保贞节者,其次是曾有救父兄、丈夫、公婆等义举的女子,这类记载中可见男子生命高于女性的观念;当"忠""孝""义"与"节"相矛盾时,对女人来说,"节"仍是高于一切的,于是,值得牺牲的便只有妇女的生命了。靖康之难前,理学家有关妇女贞节观的说教已开始升温,将忠臣与贞女并列,但对当时社会影响还不是很大。靖康之难后,由于大批妇女特别是上层妇女被异族强暴,于是妇女的守贞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理学家的思想也得到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