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刘方政 《东岳论丛》2004,25(1):104-108
创作初期,田汉剧作中情感与理性互相纠缠,他往往在情感的抒写中插入理性的"教训",借人物"宣讲"作者的社会见解、艺术见解和爱情见解。反映工厂、农村生活的作品中,他想努力表现题材的现实性和主题的社会性,但创作过程中又渗入了过多的情感色彩。1927-1929年的创作则是情感与理性的反复:抒情剧表现的是不知路在何方但又倔强地探寻出路从而不知所措的迷惘,观念剧则离异突兀、情节离奇、内容无序。"转向"之后所写的社会鼓动剧,其社会意义明显高于审美意义,内容大于形式。从《秋声赋》到《关汉卿》则做到了情感与理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历史小说创作中的武则天形象塑造 ,倾向于从人物的内心欲望与私人情感两方面来刻画表现 ,存在着明显的情欲化趋向。这是由于 90年代以来历史小说创作中存在的媚俗化趋向、审美取向的时尚化和大众化、以及历史小说创作与批评本身的变化所致。情欲化趋向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利有弊 ,关键取决于作者创作时的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3.
《紫罗兰》同性恋创作与明清时期言情小说创作的审美趣味,有着深远的承传关系,只是20世纪二十年代《紫罗兰》时尚叙事中的同性恋故事,无论从内容还是精神实质与传统的同性恋创作完全的不一样了。本文以《紫罗兰》同性恋作品为个案,具体分析了在以情感交易和欲望放纵为目的现代社会异性恋情感环境中,这类作品在表达自我意志、追求个性化情感理想时,所体现的积极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穆木天20世纪二、三十年在代理论和创作上的转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现代"走向"现实"的一个特例。以穆木天生平、创作与理论主张为基础,可以看出穆木天的转变不但与其东北诗人的情感有关,而且,这种转变还包含着不同文化语境下诗人创作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认为托诗意讥讽朝政被贬至荒蛮落后的岭南惠州,随后被放逐更遥远的儋州。在环境恶劣的贬谪地岭南,处境艰难的苏轼依然创作了大量反映自身情感心态的诗歌。从贬谪初期难以适应的苦楚到怡然自得的融入,从绝望惶恐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豁达从容,这些情感心态的转变在苏轼岭南诗歌中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道具的运用在舞蹈创作与表演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从古到今一直盛行不衰。从锅碗瓢盆到绢扇剑袖,任何生活中可见的物品都能通过编导的精心编排与演员的精彩表演成为舞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舞蹈道具,最终成为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7.
田小军 《河北学刊》2007,27(3):234-237
自钟嵘《诗品》评江淹才尽后,古今论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其才尽的各种原因。本文依据江淹创作历程的发展轨迹及其情感的起伏变化,认为江淹才尽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主体心志的衰竭与情感的枯萎。  相似文献   

8.
在1917-1927年中国新诗的发展中,胡适的经验主义的诗歌思想及其创作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的诗歌思想及其创作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相比之下,胡适的诗歌思想和创作更具有一种开放的包容的现代性.胡适企图在艺术上整合人类生活中理智与情感的二律背反.梁实秋和闻一多从新与旧的简单的二元对立中摆脱出来,但依然没有摆脱理智与情感的简单的二元对立.李金发的创作不存在新与旧、理智与情感的简单的二元对立,但要在更高层次上整合人类的生活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智与情感的二律背反,在更高层次上整合中西方诗歌艺术,这一艰巨任务只有经过30年代戴望舒、卞之琳等人的摸索,由40年代的冯至和九叶派诗人来完成了.  相似文献   

9.
江枰 《兰州学刊》2004,(4):235-238
中唐诗人刘禹锡在咏史诗的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创作时间来看 ,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后期的内容有明显的不同 ,这一现象与他本人前后期境遇、心态的变化有关 ,也是前后时政局势不同在其咏史诗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刘子秀 《中文信息》2022,(3):251-253
本文通过阐述内心情感与外在体现对舞蹈演员的重要性,从在表演中融入想象、深度解剖舞蹈作品、正确掌握作品风格、了解编导创作意图等方面,研究如何在表演中丰富舞蹈演员的情感,并从扎实基本功、诠释艺术性、提升表现力、注重交融性、重视道具运用等角度,分析在表演时将舞蹈演员情感充分表达的途径,以期能为舞蹈演员在表演中的内心情感与外在...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抒情性作品,需要诗人具有激越高昂的感情,而喜怒哀乐,情感各异,不同的情感使作者对外物产生不同感受,创作出不同内容与风格的作品,也正由于此,才有百花争妍、姹紫嫣红的诗歌繁荣.而对于不同感情的表现,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也不尽相同,这正是适应表达情感的需要而出现的文学创作现象,从这里可以看出各种修辞方法有着不同的表现功能.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创作,重心是探讨当代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定位和情感实现,并以此作为女性自我实现的基本尺度。但是,从当前女性创作的发展趋向看,这两方面寻求不同程度的走进悖论。我们以徐坤的小说《厨房》和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为例,探讨当代女性作家从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视角对女性人生价值追求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3.
现在在一些影视表演和戏剧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的创作出处,而最直接的创作灵感则是从自然界中获取而来,随着当代戏剧影视的发展,表演创作所涉及到的范围越来越大,并发展到至今,也已经成为了一门综合艺术,且领域较广。在表演创作中需要根据创作者的不同去寻找不同的灵感,充分利用这些灵感作为创作的元素。随着仿生学的发展,其带领艺术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仿生学主要是一种边缘学科,它主要是从自然界中获取大量的灵感,虽然这门学科尚未成熟,但是从原始社会开始,仿生元素便与社会文化和艺术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本文主要从仿生学的特征和仿生学的内涵进行分析,从中找到与仿生学相关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仿生元素应用的价值,最后还对仿生元素创新方面、发展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4.
没有情感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情感在散文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情感不但属于感情的范畴,而且它是感情发展的高级层次。在散文创作中,情感的功能主要有:情感的流动决定构思的基本建构;情感的流动制约材料的优化选择;情感的流动与立意密切相关。情感的作用主要是:情感的教化作用;情感的感化作用;情感的美化作用;情感的文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艺创作需要情感,也需要情感思维。 如果思想是创作的方向盘,情感便是创作的引擎。情感的明显作用是推动创作。引起创作冲动的条件,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敏锐和感知,由社会矛盾激起的情感,对于社会研究的心得,对于生活中艺术的“矿藏”的发现。某个艺术构思的雏形的形成,艺术的一鳞半爪的形象在头脑中的浮现——在这里最重要的是生活的波澜对于文艺家的精神的冲击,文艺家对于人民事业的高度热情,和由艺术构思所诱发的对于美的意境的憧憬,和对于未来艺术作品成功的预感和喜悦,艺术家当主动创造条件引起自己的创作冲动。  相似文献   

16.
文学创作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创作心理现象,正是它,把创作中的全部心理活动聚结成一个整体的力量,并给这个整体的力量注入了情感的热力和活力,从而使整个创作过程显示出势不可挡的勃勃生机和旺盛的创造力,因而研究创作中情感活动的机制和规律也就成为创作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从内在构成和运动过程两个方面对创作中的情感活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广告情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情感诉求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情感诉求广告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因为它遵循了受众的情感活动规律.通过诉求受众心理需求的情感内容,文章重点从心理学、传播学角度论述消费者接受情感诉求广告的心理反应过程,以期对情感诉求广告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革命·启蒙·民间——当代家族母题叙事模式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书文 《中州学刊》2008,4(3):194-199
<红旗谱>、<古船>、<白鹿原>作为当代家族叙事创作的经典,它们在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上都存骀在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话语讲述的年代与讲述话语的年代的不同,同一个创作母题在当代小说中呈现三种不同的讲法,即革命话语中家族复仇的隐形结构,父子之间的精神相继,爱憎分明的叙事情感;启蒙话语中家国之间异形同构的结构形式,对乡村宗法社会历史与人性悲剧的理性审视,对人间苦难的悲悯情怀;民间话语中多条线索经纬交织的网状式结构设置,对村落家族文化的重新定位以及叙事中流露的挽歌情调.借助对三部经典不同叙事模式的阐释可以明显地看出当代家族母题小说创作叙事策略的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虽然疏离于时代主潮之外,但在文学史上获得的评价却是难得的一致,足以自成一种“创作现象”。这种现象固然与文学评价本身的时代演变有关,也与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文学传统前后衔接,但在汉语文化的创作背景下,他的创作之所以如此容易被接纳,毫无障碍地获得共鸣,其实与创作中渗进的传统文化人格有莫大的关系。从小说的情感抒发、情节节奏、氛围营造到人物品性无不显现出浓重的古典士大夫情调。汪曾祺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文学创作意义上的新生,不如说是传统文化人格的精神流脉由隐而显地重新涌动,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0.
"真情实感"是林非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散文范畴,它一度被视为散文创作的基石。然而近年来,这一散文的核心范畴却遭到了孙绍振先生的猛烈攻击。本文以历史的眼光,对"真情实感"的内涵和发展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并进而区分了"散文情感"、"诗的情感"与"小说情感"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文章还从日常情感与审美情感、表现情感与显露情感、"大感情"与"小感情"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新世纪散文的感情质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