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宽容:政治文明的内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宽容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内在特点,它是政治民主的支柱,是民主政治产生的前提,是人类政治发展理性化的必然结果。政治宽容系指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依照自由、平等、民主的制度原则,以民主协商、平等对话以及和平竞争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政治伦理取向,它是现代民主政治、法治政治应有的伦理品质,是现代政治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政治民主化以及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宽容是经济社会文化转型时期司法伦理的强烈诉求,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道德价值、政治价值.在现代司法过程中,宽容已发展成为一项基本价值,而非衍生性价值.与公正、平等、民主和人权等基本价值相比,宽容在现代司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司法宽容是平衡个人、国家和社会各方利益,优化司法解纷机制的一项重要而基本的司法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3.
政治宽容是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核,也是政治民主的内在要求与本质特点。现代多元异质化社会使政治宽容日益成为政治活动的重要价值理念和取向,因为任何一种政治共同体的存在和稳定,都要求其成员具有基本的政治共识。转型期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协调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民主协商和平等对话广泛包容不同社会政治力量,最终实现各政党、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平衡、团结与合作,其本身就是现代  相似文献   

4.
民主是个古老而又非常现实的话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李铁映同志的《论民主》(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填补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大空白,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它对于新时期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此,刊登《论民主》绪论原文,方便读者由此领略作者的深邃思想和全书主旨。  相似文献   

5.
公民资格发展是民主发展的重要前提,公民政治参与权是公民资格的核心要素,当代西方参与式民主理论立基于对"政治"概念本身的重新反思,将公民政治参与作为新"政治条件"的一种回应,主张在范围和深度上拓展公民的政治参与权,以推进民主的发展,这和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基层民主发展具有较强的契合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反思中国未来民主发展的重心和重点。  相似文献   

6.
《重庆社会科学》2010,(9):58-58
基层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活动,是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重要战略步骤。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基层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此,梳理关于发展基层民主的最新研究文献,供延伸阅读。  相似文献   

7.
乔贵平 《学术探索》2007,15(2):35-40
资产阶级的民主制问题是现代西方国家学说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后马克思主义的旗手尚塔尔.墨菲提出了冲突与对抗乃是政治不可根除的本性的观点,批驳了自由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在解决当今的民族、宗教和国家冲突时所表现出来的无能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激进的和多元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从政治学的角度批判性地解读墨菲对自由主义民主观的批判及建构的激进多元民主理论,对现代社会主义民主的研究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墨菲民主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翠 《学术论坛》2008,31(1):45-48
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早期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为其后来的学术研究,尤其是政治哲学研究确立了重要的方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公共领域所具有的民主意蕴.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决定其具有促使统治合法化的政治功能,从而决定了公共领域是民主的生成场所.哈贝马斯正是立足于此,提出其民主理论的新范式--话语民主,对以往的自由主义民主与共和主义民主构成超越,并成为其日后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民主已在世界范围悄然兴起.从技术政治学的观点来看,网络民主的作为网络技术催生的现代政治模式是当代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技术与政治关系在当代社会趋于相互融通的重要体现.对待网络民主不应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而应以积极、宽容和欣慰的心态去迎接这样一个可以让民主政治获得新发展的时代到来.但网络民主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能过于乐观地陶醉于其对民主政治发展所带来的福音,还要认真面对并努力防止因其可能被泛化或被误用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积极引导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脉相传的科学体系,邓小平与毛泽东的民主思想不但有其内在继承性,更有其外在超越性.在"基本理念"和"制度安排"等两个层面上,邓小平都继承了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地进行超越.在民主的地位、形式和实践保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在实践上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引导政治参与需求、提升政治参与水平、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体现政治理性、政治正义、政治民主和政治宽容的核心价值。政治理性具有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功能。政治正义主要可分为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两者不可偏废。政治民主要求完善民众自我管理的制度,并起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政治宽容有助于个体自由发展、化解政治矛盾和维护公民权利、保障政治系统稳定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2.
孙文亮 《齐鲁学刊》2000,2(4):27-3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本文从分析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民主概念入手 ,阐述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结构、内容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政治参与正是公民的民主权利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政治参与经过了政治动员参与模式、“大民主”和全民参与模式、经济改革时期的组织参与模式和深化改革时期的社会参与模式这四次发展演变。分析研究各个时期各种参与模式的特点,对于我国现代政治参与模式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实践的丰富经验,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洪树 《社会科学》2008,(3):96-104
协商民主理论传入中国,激起了中国政治学界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上,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以协商为取向的四种理性思考,并对在中国发展协商民主政治作了多维的理论探索.关于中国国家层面的政治协商和基层层面的民主恳谈等的性质判断和发展趋势,则是观点纷呈,分歧较大.方向的选择、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建构,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正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欧洲政治学不断深入探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充分关注欧洲政治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促进政治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在公民身份和政治认同、欧盟的发展与欧洲一体化、现代国家与民主的历史建构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同时,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欧洲社会的后现代性发展,欧洲政治学将会加强对媒体与政治、族群与身份认同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政治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让问责成为一种必然的制度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民主政治理论认为,民主政治是责任政治,责任政治下的政府自然应该是责任政府.责任政府建设最为核心的环节就是努力构建完善的行政问责制.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研究与实践肇始于"非典"时期的高官问责风暴,到2008年8、9月份,问责风暴再次刮起,一时间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反响.笔者拟对行政问责的内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公民表达权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民主政治的话语表达特征日益凸显了公民的表达权.保障公民的表达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保障公民的表达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要为公民自由表达权的实现创造条件;也要尊重公民的表达权,宽容公民表达的合法观点和意见;同时还必须尊重公民在意见表达上保持沉默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达尔的多元民主理论首先是在政治学专业领域的重要贡献。达尔打破了精英民主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起以政治平等为价值先导的多元民主理论,强调以更大的民主引领民主的优化发展。这是民主理论的一种突破。与此同时,达尔对一般民主理论的阐释,加深了人们对民主的理论认知深度和实践推进难度的理解。这无疑是民主时代具有公众面向的理论贡献。在现代政治民主成为政治主流的情况下,民主遭遇到诸多批判。达尔对之作出了及时的反应。在批评无政府主义与护卫者统治两种理念的基础上,达尔捍卫了民主的价值与制度。对中国而言,达尔基于政治平等前提的多元民主理论,实在是对中国推进民主的重要理论支点;与此相关的是,达尔的多元民主理论研究进路也对中国筹划民主导向的政治改革富有启发意义。需要警觉的是,达尔多元民主理论与中国的高调民主传统对接,可能走向民主的反面。因此,汉语学界需要在达尔与萨托利之间寻找平衡点。  相似文献   

20.
共识是民主的规范性要求,如何在多元条件下达到共识是现代民主理论的主要难题。公共选择理论基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框架,把理性个体的策略选择当作民主的基础,强调通过投票机制把不同个体的多元偏好汇总起来并形成社会选择。商议民主理论则认为投票并非是民主的唯一内容,公共领域中的交往也是民主的内涵。它期望人们通过无强制的交往达成共识,认为个体偏好可以运用交往理性通过"更佳论证力量"的商谈而得到改变。商议民主理论在总体上虽然有些理想化,但它所提出的许多方法、观点,对解决现代社会的各种分歧包括政治分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