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知识、信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社会又开始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原有的现代社会理论的解释力表现出种种不足与不当,能够弥补已有理论不足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应运而生.由于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反形而上学、反二元对立、反"人道主义"、去中心化等特点,其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没有专门的论述,但在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后现代社会理论均主张稳态、生态发展的观点.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有助于我们克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和失误,少走错路和弯路.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组织的研究多数依循着西方"国家与社会"的经典理论范式展开,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反向求证的研究套路在面对中国社会组织这一不断变化发展的经验现象时遇到了各种危机,未能揭示出真正契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实质.如何才能透过社会组织寻找到一条接近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真相"的途径呢?回到历史或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它将有助于我们跳出西方经验和理论框架的桎梏,同时也有助于超越"狭隘的现在",以社会组织本身的演变为主角,充分贴近其本来面目,把握其深层构成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社会质量理论是建立在“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基础之上的,由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质量是其本质所在,具体包括三个面向:一是作为理想社会愿景;二是作为社会发展范式;三是作为社会评测工具。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是欧洲社会质量建设的动力源。在西方国家,规定国家与社会互动原则的基本制度框架已经成熟。但是在社会质量建设的行动过程中,依然内嵌着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一是社会质量增强与国家能力削弱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欧洲与主权国家之间的内在张力。这种矛盾对于反思欧洲社会质量理论本土化具有重要价值。社会质量理论本土化的要义或许不在于通过指标体系的调整对中国或区域的社会质量状态进行评测,而在于其对“社会性”的追求给予中国社会建设所刻画的指引,这才是欧洲社会质量理论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社会建构论这一学术思潮的兴盛,既反映了西方社会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反映出当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正发生重要转向。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社会实在的认识,重塑了我们的知识观。此外,社会建构论及相关研究实践表明,一个学科或知识的创新发展是多元的,反思性研究和理论重建将有助于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其中涉及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鲜明的特色。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有助于对共同富裕阶段性进展和目标进行科学衡量。作为社会发展研究的新范式,社会质量研究致力于通过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等条件性因素描绘社会整体品格,在保障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价值追求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整体主张上,与共同富裕具有共通性。以社会质量视角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既需要遵循全面性和比较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也需要根据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特征,将社会质量研究融入共同富裕理论和指标体系建设,切实反映共同富裕建设进展、成效和特色。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在其分化中出现了贫富悬殊、社会整合机制缺失等非合理性的因素,社会结构基本上还是前现代的金字塔型。而一个发达、健全的市民社会的存在对于有效克服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非合理化因素,实现社会结构的合理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与西方国家有较大的不同,只能是自觉的、政府主导的和合作性的。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术界有关信任社会的研究,不仅起步较早,而且成果丰富。韦伯、明恩溥、雷丁、福山、佩雷菲特等西方学者是信任社会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了信任社会的判别标准以及信任社会建构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他们的研究不仅是西方信任社会现实的一种理论反映,也为当代信任社会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他们有关中国是"非信任社会"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西方中心论"偏见,而有关信任社会的"宗教建构机制"或"文化建构机制"是信任社会唯一的建构机制的观点,则在本质上漠视了信任社会建构机制在当代的发展以及信任社会的"法律建构机制"和"道德建构机制"在当代信任社会建构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方学术界有关信任社会的研究,不仅起步较早,而且成果丰富。韦伯、明恩溥、雷丁、福山、佩雷菲特等西方学者是信任社会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了信任社会的判别标准以及信任社会建构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他们的研究不仅是西方信任社会现实的一种理论反映,也为当代信任社会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他们有关中国是"非信任社会"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西方中心论"偏见,而有关信任社会的"宗教建构机制"或"文化建构机制"是信任社会唯一的建构机制的观点,则在本质上漠视了信任社会建构机制在当代的发展以及信任社会的"法律建构机制"和"道德建构机制"在当代信任社会建构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对于他们的西方社会理论而言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西方理论是东方理论的源头.因此,只有搞清楚什么是西方理论,才能真正搞清楚什么是东方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理论和西方理论一样,在本质上都是社会革命与发展道路的理论.它们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理论揭示的是"同时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而东方理论所揭示的则是落后国家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理论.二者的交汇点是发展道路,即东方落后国家能否跨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人"(或者说行动主体)一直都是以自足独立且绝对稳定的个体形象出现的,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互动理论(包括社会交换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关注的都是完全理性的个体之间的互动及其社会后果。埃利亚斯严厉批评了西方社会学的这种个体观,并通过细致分析文明进程中个体心理及自我的改变,论证了个体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但他依然没有改变已经非常成熟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最基本的个体—社会观。从事社会科学本  相似文献   

11.
西欧社会质量学者提出的社会质量概念和当前中国大陆的社会和谐的政治概念各自有着不同的语境和制度背景,从治理视角对二者的概念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解.尽管欧洲与中国的经济水平、社会结构、制度环境存在差异,但二者仍然可在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的不同概念与具体实践中互相借鉴,具体可以围绕发展、理论连贯性、社会责任、测量四个共同的主题展开.另外,和谐观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中最主要、最宝贵的价值观,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可以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的新解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庞金友 《文史哲》2004,30(5):156-161
西方学术界对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的关系一直持比较乐观的态度,甚至有学者将公民社会视为民主化的必要前提。这种结论实际上忽略了诸多重要因素,如公民社会概念的差异性、公民社会对国家及民主的依赖、虚假的政治变量的存在以及公民社会决定论的误导等。有必要对这种乐观的理论观点予以反思,重新审视当代的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全面而谨慎地解读两者的关系。这些思考无疑会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及民主化进程提供有益的理论资源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会网络研究兴起于现代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它关注个人关系网络,发展出不同于地位结构观的网络结构观,从网络角度反映城市社会结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城市社会网络研究需要本土聚焦。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学者运用西方城市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分析城市居民的关系网络,揭示了我国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状态和网络结构,这些实证研究成果不仅是城市社会网络本土化研究的积极探索,也是我国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世涛 《阴山学刊》2009,22(3):14-18
在西方文艺阐释思想上,马克思主义文艺阐释思想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原因在于他对文艺的社会之雏的重视与揭示。文艺活动的产生、其构成因素都离不开社会因素,因此,文艺阐释必须揭示文艺的社会之维,并由此出发处理素材、作者、作品意义、读者之间的关系;阐释文艺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离不开中介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文婷  钱宁 《学术探索》2023,(11):69-78
在批判“社会性从属于经济增长”的扭曲发展中提出的社会质量理论,用构成性相互依赖关系的分析,对社会质量的社会赋权理论进行具有“理论连贯性”的讨论。它把社会赋权看作社会质量的核心及发展社会质量的政策路径,强调社会赋权在改善人的行动方式和行动系统,引起并维持社会变化的能动作用,形成了发展集体认同、培育社会主体性,以促进社会质量的社会赋权理论。借鉴这一理论,对我们开展以发展民生福祉、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基本内容的高质量社会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希腊和罗马公民权模式是社会权利的重要理论来源,欧洲及国际社会的经验事实为社会权利理论的深化作了充分准备。同时,社会权利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社会权利缺失、社会权利市场化或商品化、社会权利人本化和全球化三个阶段。随着全球化进程推进,"新社会权利"得以兴起,它有助于风险社会中个体风险和社会风险的释放,弹性地调节社会权利与个体生命周期关系,适应社会发展形态的转变,从而增强个体自我发发展和社会自我调节能力,与此同时,使得传统社会权利理论跳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边界,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7.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以社会关系为核心范畴,以权利、参与等概念为视角,采用多维、综合、动态的方法,着重围绕劳动力市场研究失业、贫困与社会排斥的关系,凸显非经济性或社会机制动因,回应全球化与后工业社会带来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基本矛盾关系的新变化,"范式"性地解释了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新的贫困与社会不平等问题。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同样遇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类似的问题。虽然问题形成的背景、内在的矛盾关系、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有差异,但是,梳理与检视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并与中国转型要素相比较,确定其普遍与特殊意义,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开拓思路的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8.
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消费社会的兴起入手,概述了全球性消费社会的形成过程,梳理了西方消费研究的早期探索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并初步探讨了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的发展对中国向消费社会转型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比较社会政策视角探讨中西社会和谐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从社会政策理论发展中提炼出的社会和谐概念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具有关系和制度两方面的重要性;社会和谐实践发展成为了三个互相关联的层面: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在这个基础上建构出了三种意识形态理论下的社会和谐理论: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的和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和谐观。中国政府发展出了具有本土意义的和谐社会观。如果把它与三种建构了的社会和谐观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它既有与西方和谐观相似的内容,又具有不同的发展。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出发,改变国家角色的作用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政策及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多世纪以来 ,西方的学者们对社会政策的概念和理论作了诸多的表述 ,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与模型。作者在对这些概念和理论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社会政策不同于西方流派的若干特征。社会政策作为国家政策 ,是以人为本的 ,不但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而且在稳定社会、促进社会整合、缓解社会矛盾、避免社会失序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为此 ,作者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对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一些社会政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