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贪污贿赂犯罪是当今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中的一种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它严重侵害着党和政府的健康机体,毒化了社会风气,破坏党群关系,阻碍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预防贪污贿赂犯罪,是反贪污贿赂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党和国家廉政建设、减少或铲除贪污贿赂犯罪的根本性措施,是保障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反腐败斗争中,要坚持标本兼治。既要坚持同已经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作斗争,又要努力做好消除产生消极腐败现象的根源的工作”。因此,我们在高度重视打击贪…  相似文献   

2.
乾隆朝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由盛转衰时期。本文通过剖析乾隆朝的贪污大案和乾隆皇帝的法治思想及惩贪措施,指出贪官污吏的猖獗不仅是乾隆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贪污纳贿的恶性发展也是清王朝走向衰世的一个重要标志。尽管乾隆皇帝为遏止贪风殚精竭虑,收效却甚微。抛开其他原因不谈,仅就乾隆皇帝本人的奢侈挥霍来看,也是贪风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是他自己所无法认识到的。  相似文献   

3.
韩成军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61-71,219
刑事诉讼中的追诉标准是侦查起诉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应对追诉标准与定罪标准进行准确界分。立法是司法实践的反映,对贪污贿赂犯罪的追诉标准反映出检察机关对贪污贿赂犯罪定罪情节的认识,是在立案、侦查、提起公诉阶段从刑事实体法的角度分析贪污贿赂犯罪的认定问题,因而探讨其定罪情节在侦查起诉阶段的特征以及准确适用问题,对于检察机关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也有利于从理论上对贪污贿赂犯罪进行研讨。我国刑法中的贪污贿赂犯罪的追诉标准是缺乏一定操作性的。从刑法理论上看,深化侦办此类犯罪的细则研究,对于增强刑法分则相关罪刑条文的实务操作性,将罪刑原理融合到刑事司法活动中,促进贪污贿赂犯罪的立法的与时俱进,有效地惩治和全面地预防贪污贿赂犯罪,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贪污贿赂犯罪立法宏观运行效果的考察建立在对特定时间段内犯罪发案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具体考察改革开放以来贪污贿赂犯罪频度和烈度数据,建立刑法立法宏观运行效果与贪污贿赂犯罪之间的关联关系,考察贪污贿赂犯罪刑法立法运行状态,客观评价刑法立法的运行效果,分析导致立法效益不足的实际原因,提出贪污贿赂犯罪治理策略及相关立法的调整与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章学诚生活在十八世纪的四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初。这一时代的特点是:清王朝建立政权已有一百多年,其统治政权已进入相对的稳定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社会经济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在学术领域中,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汉学”成为显学,垄断地统治着一切学术部门。清王朝并不是一开始就提倡汉学的。汉学本身发展、演变的过程,与清王朝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莫骅 《社会科学家》2005,(5):165-168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贪污贿赂犯罪主体、惩治犯罪的法律机构设置及财产登记申报制度、监督方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特点,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中国贪污贿赂犯罪立法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鉴于贪污贿赂犯罪与一般的经济行为有着共同特征,如追求利润、理性选择等,因此,借鉴经济学原理来分析贪污贿赂犯罪则更有利于揭露犯罪的客观规律,并能开辟犯罪研究的新视角.本文便是通过国有公司、企业内国家工作人员效用函数的建立,力图指出国企经营者贪污贿赂犯罪的经济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求与学者们探讨.  相似文献   

8.
考察明初惩贪肃贿的做法,从立法方面看,惩贪之法地位明显突出,惩贪之法不仅繁多,而且细密;量刑严厉,措施有力。从执法方面看,一是有贪必肃,雷厉风行;二是设立了严密、繁复的监察机构。明初惩贪肃贿的借鉴在于:其一,在法规建设方面应制定一部统一、完备的《监督法》、《举报法》、《新闻法》。其二,在制度建设方面,应提高各级检察机关的地位,并赋予其更大的权力。其三,应大力加强人大的监督职能,发挥其最高权力机关应有的权威。  相似文献   

9.
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措施的出台,涉农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呈日益上升趋势,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深入查办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涉农职务犯罪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具有前瞻性的涉农职务犯罪预防,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和遏制涉农职务犯罪的发生。本文针对我国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提出了有效遏制涉农职务犯罪的治标、治本、治心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 历史是五彩斑烂的,有许多奇特的现象,值得人们去探究其奥妙。王船山与曾国藩,都是清代人,但一个坚决抵抗满洲贵族的统治,不向清王朝屈服,被誉为爱国的思想家;一个因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竭尽心力为清王朝效忠,被骂为“汉奸”、“卖国贼”。按理说,爱国者之于卖国贼,势如水火,试看岳飞不为秦桧所容,夏  相似文献   

11.
试论宣统政局与清王朝覆灭李细珠清王朝以宣统朝而终,这是辛亥革命的结果。然而,何以清王朝于宣统三年在革命的冲击下而迅速覆灭?我们试图通过对宣统政局的剖析,以期对此问题作出解释。一、宣统政局的形成政局是影响决策的各种政治势力的关系构成的政治格局,尤其是指...  相似文献   

12.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新《刑法》增设的新罪名。此罪的设立完善了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立法体系,为打击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对于加大反腐败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立法上存在的缺陷,加之配套法规、措施不完善等方面的影响,此罪的适用状况并不理想,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为此,笔者就此罪的适用与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姚春敏 《兰州学刊》2010,(8):207-210
近年来,对于村落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关注的焦点。作为清代社会最基本的单位的村落,它是清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载体,也是熟人社会的空间发生场所。它的公共设施,包括寺庙、村门、街巷和祠堂的空间排布,是历史的沉淀与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化的视角考察,辛亥革命与此前的戊戌变法、立宪运动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是自戊戌变法开始的近代中国政治变革进程演进的结果。甲午战争之后,国人认识到进行制度变革的迫切,维新变法之呼声高涨,遂有1898年的维新变法之举。戊戌变法虽遭守旧势力的镇压而失败,但经过庚子之变,清王朝已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于是"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相继上演。但清王朝对将会危及其统治特权的"预备立宪"敷衍、拖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自戊戌变法开始的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5.
明中后期的贪赃之风与法纪衰败温晓莉明代初期的严法惩贪、吏治清廉,与中后期的贿赂公行、贪赃腐败成风,形成鲜明对比。同一朝代,前后如此通异,实为中国封建时代所罕见。(一)明代中后期官场的贪赃之风有三大特点:一是举国贪赃,侵吞公物,其面甚广,已酿成上下相蒙...  相似文献   

16.
贪污贿赂犯罪在我国自古就存在,我国各朝代都规定其最高法定刑是死刑,然而这种现象并未因为刑罚的严酷而减少,而现在各国刑法都普遍走向轻缓化,并开始逐步废除死刑。然而,我国的贪污贿赂现象却与日俱增,对此问题本文拟从贪污贿赂罪中死刑的有关立法沿革及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有关贪污贿赂罪死刑立法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康乾盛世"和"嘉道中衰"是清王朝历史上两个重要时期,考察清王朝的整个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吏治对其兴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时我们今天党和干部队伍的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贪污、贿赂是严重侵害国家经济利益 ,妨碍国家经济建设 ,腐蚀干部队伍 ,损害国家机关威信 ,污染社会风气 ,具有极大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只凭一次或几次集中打击 ,是根本铲除不掉这个社会“毒瘤”的。我们认为 ,应有必要把贪污罪与贿赂罪一同并入渎职罪 ,适当调整贪污、贿赂犯罪的量刑幅度 ,降低起刑点 ,从严掌握贪污、贿赂罪与非罪的界限 ,提倡重刑与轻刑并举 ,增加对公务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罚金刑与资格刑的适用 ,最终完成司法解释与业务规范的合作 ,取得与公务人员贪污贿赂犯罪斗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借助婚丧嫁娶这样的红白喜事,大肆操办,大肆搞钱,不光使其红白之事办得声势浩大,名震四 方,而操办者也在红白之事的推动下包满腰肥了. "红白经济"既是某些官员发财致富的最佳载体,更是其廉变贪的"助推器",在"红白经济"的作用下,常常会使廉者变贪,贪者更贪.  相似文献   

20.
“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是任何投资市场的游戏规则”,高收益背后往往蕴藏着一定的风险,在股市里,一般当股价上升时,持有者当中想等其大涨甚至暴涨再出手的,经常占绝大多数;相反,当股价下跌时,指望股价重新回升而继续持有者也不在少数。前者是希望把全部利润赚到手,但“贪的不好贪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