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如今这个视觉文化的时代,奇观电影成为时代的宠儿,与此相应,学术界也出现一种观点,认为电影的奇观性必将取代叙事性。那么,电影的奇观性和叙事性是对立的还是一致的?影像奇观与叙事话语能否共融并存呢?来自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的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审视了奇观电影的叙事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他们独特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沈波 《社会科学》2007,(8):149-152
一、奇观可以叙事传统电影为了取得艺术的合法地位而过分模仿戏剧,具有以"语言"①为中心的特征,它们更像是文学作品的视觉再现,依靠对白、画外音等人物语言进行表情达意,而忽视了电影艺术应  相似文献   

3.
向传统回归的叙事--张扬电影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扬是"新生代"导演的代表者之一,其作品多为小制作,高票房回报,为国产电影的生存提供了一种商业选择,一种有希望的运作模式.本文从"叙事分析"入手,兼以电影文化学、市场学对文本的查验,分析张扬电影商业成功背后的叙事模式.至目前为止,张扬的电影可分为两期,初期作品采取"分段叙事",在对本土渊源及外来影响的借鉴中开辟薪的商业电影之路;发展期,他重寻在中国历史悠久的"家庭伦理片"传统,试图以传统来包容现代,虽有创新,但文本之中存在裂隙,反而暴露了一些不可调和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近年来围绕着视觉经验变化和社会奇观化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与争论,并逐步形成了以"奇观电影"、"景观社会"和"媒体奇观"等概念为核心的一系列学术话语,共同构成学术话语中的"奇观家族".不过,这些不同家族成员之间在语义内涵、研究视角、价值取向、理论范式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对于从多种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来理解当代社会的奇观化现象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少年派》的电影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少年派》的电影语言并不单纯与“漂流”或者“成长”有关,更内在的是多重叙事之间的往复穿梭.影片最终将“真实”与“真相”完美地缝合在了一起,既完成了视觉体验意义上的一次光影历险,又成为将“故事”转译为“奇观”的一次成功催眠.  相似文献   

6.
奇观不仅是一种视听感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其最大特征在于它的非常规化呈现.当前,在技术发展的强劲推动下,视听影像的奇观化特征日趋明显,成为电影区别于其他媒介及艺术形态的方法与路径之一.事实上,奇观不仅在实践层面,更在理论层面上对电影艺术具有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影像奇观作为一种具有区别意义的内容与形式,是电影的内在特性之一,从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层面推动着活动影像不断变革出新.本文将从奇观的审美特征、电影艺术形式及技术等角度对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潘孝泉 《学术探索》2012,(2):132-135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现代消费时代,文学不仅反映审美方式和独特的人文价值,更蕴涵了当下视觉文化特质的内涵意义能指。在现代语境以及媒介所制造的"拟态环境"下,文学作品体现了视觉化的叙事倾向。从视觉文化视角阐释,现代语境下文学的视觉化叙事体现了消费时代的拟态狂欢,包含了叙事中的奇观效应与心理狂欢以及身体的景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视觉文化的来临,电影等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对当代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渗透.它们使小说突破传统语言的叙事模式,追求一种视觉化、动态化、模仿化的特点.其具体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当代小说叙事出现剧本化的倾向,小说尽力使用视觉造型动作来展现人物.其次,当代小说叙事出现影像化诉求,小说创作追求语言描写的镜头感和画面感.再次,当代小说叙事积极吸收了一些电影化的手法和技巧,作家们也越来越注重对小说色彩和声音的渲染.当代小说中的剧本化倾向、影像化诉求、电影化技巧,毫无疑问适应于当代文化转型、人们的思维变化这些事实,与整个时代和社会思潮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音乐与电影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的是由许多代码(尤其是已经成为西方音乐结构的组成部分的和声代码)所产生的一些类叙事(quasi-narrative)属性,以及这些代码如何与商业电影中的各种视觉代码和叙事代码相互作用(实际上是给它们作注解)的问题。在音乐与叙事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语言叙事作品能够且确实是通过诸如重复表现某些母题的方式产生共时性。但是,一个视觉图像的重复表现却具有一种瞬间性质(instantaneity),而这是语言叙事作品中所不具备的。这种性质使它部分地摆脱了历时性叙事结构的束缚,从而允许它产生出更加纯粹的结构上的共时性。电影音乐中的母题,同样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瞬间性质,同时,还得益于音乐作为非再现艺术的身份,这种身份允许它像视觉图像一样,多少与历时性叙事结构保持一段距离。为了能简要地说明音乐叙事学与电影的关系,作者选择了两部相去甚远的电影的标题系列作为分析对象。  相似文献   

10.
陈进武 《东岳论丛》2014,(3):103-108
如今,动漫文化已经成为国际性与民族性、高雅与通俗等互动共享且又彰显人类意识及生存意义的文化。动漫电影则是这一文化中最为活跃且又最具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在2013年中国大陆上映的动漫电影中,美国梦工厂推出的《疯狂原始人》是其中最具闪光质地的动漫大片。这部动漫电影将人物划分为以瓜哥为代表的甘于"守旧"的"穴居人"和以盖为代表的敢于"创新"的"现代人"。影片将这两类人的命运颇为巧妙地融为一体,并借助疯狂的想象力和精良的视听效果,有力地将观众吸引到影片预设的叙事空间。这种"原始"与"摩登"对立的叙事结构无疑是好莱坞电影经典化的冲突模式。恰恰是在这样的交错与冲突中形成了一种叙事张力,而"成长"及其指向的启蒙之"光"与"合家欢"式的怀旧则正是这种张力中的主要着力点。同时还应该看到,这种启蒙与怀旧产生了一种"黏合"作用,把青少年与成人凝聚在一起,从而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共同的话语与共通的感动。这样的叙事方式对于当下中国动漫电影的制作同样不无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视觉快感与当前中国电影中的视觉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欣 《中州学刊》2005,(1):192-196
在视觉文化转向①的背景下,当前中国电影呈现出由以叙事为中心向以视觉为中心倾斜的趋势,观影的视觉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对于不同性别、种族、阶级、文化身份的观众来说,当前中国电影中的视觉景观引发了不同的观感,因此,观影的视觉快感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不同模式,从而为人们提供了多重的解读空间.当前中国电影还未能创造出真正本土化、多元化的视觉景观和快感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影像与叙事、影像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仍是中国电影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矛盾.  相似文献   

12.
对"作为策略的视觉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文化被很多论者视为一种"策略",这种方法是一种视觉本位主义的隐晦体现,也造成了当前针对视觉文化的两种不同观点。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在于是把视觉在文化中本质化进而构建一种视觉的"文化逻辑学"还是坚持视觉文化的表征性和阐释性以求构建文化的"视觉语义学"。消解这种差异的方法在于,把视觉文化研究作为纯粹的策略,与此同时,坚决地反对把视觉文化作为策略的视觉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13.
悬念与故事密不可分,对悬念的思考一直隐藏在各种虚构叙事艺术的研究之中,从与之有关的理论资源来看,包括以语言和身体为媒介的传统虚构叙事艺术样式(故事、戏剧、小说),对它们的虚构叙事行为及文本的研究发展出情节悬念、结构悬念、信息悬念、心理悬念、修辞悬念等观念;而在以影视艺术为代表的现代视觉技术为媒介的视觉文化中,悬念不仅细化了对虚构叙事行为的研究,而且在对"作者电影"和"类型电影"之别中,在将电影作为商品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拓展了悬念的问题域,使之成为文化分析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汤雪灏 《天府新论》2021,(4):151-159
晚近十年以来的立体电影复兴,使电影的立体化制作成为一种潮流,但是与电影史上历次的短暂热潮一样,立体电影依旧没能建构起自身身份的合法性。在媒介考古学方法的指引下,可以发现,在“前电影”时期立体视觉就已经开始了活动影像的尝试,但诸多原因使得第三维度的视觉体验始终没能正式地介入电影演化的进程。在叙事电影再次走向终结的数字时代,立体影像与其所带来的吸引力、触感知觉与惊颤体验或许是其生成自身语言特质的重要指示,立体电影也将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演化中的电影语言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5.
孙燕 《中州学刊》2012,(5):193-197
新世纪伊始,中国大片以影像奇观的类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并在第一个10年取得成效。然而,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的"大不敌小"现象,表明中国大片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中国电影的审美生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即从"影像奇观"向"浪漫现实"转变。这一审美转向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电影产业化进程历时10年之久,到《失恋33天》终于得以爆发。《失恋33天》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意义及其所引发的关于电影文化生态的美学思考是重大而深刻的。在"内容为王、品质制胜"的时代,靠视觉符码捕获观众的奇观电影正在遭遇发展的瓶颈,而以《失恋33天》为代表的富有创意的中小成本电影也许会为新世纪第二个10年的中国电影带来一片辉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影叙事衰微的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英雄》到《无极》,张艺谋、陈凯歌相继推出的几部中国奇观电影,无一例外地在故事的情理逻辑上遭到了观众的普遍质疑。但这种现象决不仅仅是孤立的个案,叙事的欠缺作为中国电影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中国电影的接受效应。本文从艺术传统、创作心理和现实语境等多重视角,探讨了创作者的社会角色定位、时代症候以及中国传统“语言观”和艺术思维模式对当下中国电影叙事走向产生的或显或隐的影响,以期能够对中国电影创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8,(2):118-126
好莱坞从诞生之初就开始持续、大量地改编经典童话,形成了十分值得分析的文化现象。作为文化工业的代表,好莱坞经典童话改编电影压抑了存在于经典童话故事中的乌托邦冲动,使得童话中的反抗性和代表希望的"尚未"被电影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对当下的确认所取代。不仅如此,好莱坞的经典童话改编电影还不断将童话中的幻想工具化,使之物质化为一种可以贩卖的商品,通过这一过程,一方面让人们借由电影占有幻想,另一方面又通过电影的虚构性使这种占有落空,从而激发人们的欲望。但好莱坞的童话电影中仍蕴藏着乌托邦精神,这种乌托邦精神既来自电影文本本身,也来自观看电影的受众。寻找文本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裂缝,重审视觉奇观中感官体验的价值,考量新媒体语境下观众的能动接受等方式有利于重审好莱坞童话改编电影的价值,发掘其中的乌托邦精神。  相似文献   

18.
杨舒 《东岳论丛》2014,(3):115-120
在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下,中国大陆电影早已呈现出高概念特征。但在叙事主题、叙事手段、市场把控能力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从高概念电影的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大陆的高概念电影,虽已走出了初级的"奇观"阶段,进入了"情结"高概念阶段,并已开始了对"故事"高概念的追求,但与美国高概念电影相比,仍存很大差距。尤其是因创作实力与经济状况的制约,作为"高概念"电影的最高阶段———"情怀"高概念电影,在中国大陆尚难有大的发展,而这也是国产高概念电影短时间内无法赶超好莱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试论数字特效影像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特效已成为电影中的重要元素,它丰富了电影的形式美学与叙事策略.数字特效影像不仅没有消解电影艺术的"真实性",而且将电影的"假定性"延伸到了人类的情感空间,许多使用数字特技制作出来的镜头,其美学向度,均指向人类潜意识的深层情感.数字特效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满足影片潜意识情感诉求的美学特征、基于创新的叙事功能化特征、超越影像内容的符号性特征、烘托影像主题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视觉文化作为当前主流文化之一的背景下,电影改编是文学走出困境的相应对策。在当前改编电影的票房大片中,电影特效是电影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这一现象既表征了视觉文化的个性特征,也折射了当前青少年观众的复杂的文化心理。叙事是观众参与电影和意义建构的基础,缺乏生动叙事的电影将失去艺术的生命力。特效与叙事的有效组合既可以满足观众的视觉快感,也可以提升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