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茜茜 《理论界》2013,(9):135-137
晏殊词在伤春怨别的情绪之中表现出圆融旷达的理性观照,它的这一特质的矛盾成因,及其艺术营构,一是以娓娓道来的叙述特质,二是利用结句打破时空叙述模式和切断情感流程来实现,皆显示了晏殊词在词作发展历程中显示出成年人式应有的稳重与深思。  相似文献   

2.
论晏几道对晏殊词的继承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晏几道对晏殊词的继承与超越□傅义北宋晏殊、晏几道父子并以词享盛名,然评论家亦颇有轩轻,多以为小晏胜大晏。如周济曰:“晏氏父子仍步温韦,小晏精力尤胜”(《介存斋论词杂著》)陈廷焯云:“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文忠之右”(《白雨斋词话》),夏敬观曰:“...  相似文献   

3.
杨吉华 《中州学刊》2024,(1):143-151
在唐宋审美转型背景下,王维与苏轼诗词中对于佛禅“空”境书写的新变,从写作手法、审美意蕴和内在精神追求三个层面,折射出佛禅“空”境文化气质的唐宋变化。王维通过以画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自我与宇宙万象浑然天成,圆融无碍,蕴含着一种空灵蕴藉的灵动之美,充满对宇宙自然世界美的发现的一往情深,是王维诗歌禅意盎然的重要体现。苏轼采用以禅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则大多于世事沧桑的自我人生经历中,伴随着对宇宙人生空幻寂灭的持久体验,始终关注对自我个体生命的内在超越,从而使其诗词中的“空”境,在具有形而上意义的空幻寂灭之悲剧色彩的同时,也蕴含着性命自得的内在精神追求,具有较强的禅理意味。  相似文献   

4.
《四库提要》云:“词家之有吴文英,犹诗家之有李商隐。”义山诗对梦窗词的穿透性浸染主要表现在:一、以绮艳抒写深沉的人生感慨;二、致力于表现悲剧色彩的衰败、凋残之美;三、着力表现梦幻般的心灵迷惘;四、运用空幻回合、上下映带钩连的抒情结构;五、于藻饰典丽中潜藏浑灏流转的意脉;六、创作上同具“潜气内转”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7,(5):185-192
《金瓶梅》对晚明道教科仪、法事、经韵、宫观的细致描画,近乎"道教百科全书",而《金瓶梅》将人的欲望和宗教宿命论紧紧地栓在一起,为读者精心排演了一出平凡而动人的宗教剧。在小说呈现的陈腐的社会现实中,作者以人性作为一个切口,在充分肯定人欲、人性的基础上,又对人欲泛滥、人性之恶进行了反思与批判。《金瓶梅》空幻式的草草收尾也正体现了作者"反叛"后内心无比痛苦、孤独、彷徨和空幻的复杂心绪,从作者肯定人欲又对人的私欲泛滥进行批评的主题矛盾中,看得出作品希望人们能够在顺应天理、尊重世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更好地完善人性的意愿,这种人生态度也有着对道教思想的最深刻体悟。  相似文献   

6.
佛家将宇宙自然纳入自身清净虚空之心中加以整体呈现,使自然一词在佛家语境中生发出新的内涵,成为心造的幻影与佛性的显现,并引导古代审美方式实现了由审象于真到审象于净心的转变;同时,佛家将生态价值取向引入佛者的深层意识,使反思后的主体之心与空观后的自然之境互动生成,引导古代审美形态实现了由物我合一到心境交融的转变。从生态视角解读佛家空幻相即的艺术观,可为当代提供丰富的生态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7.
论唐五代士子文化心态的嬗变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国赋 《学术研究》2003,(3):121-124
唐五代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主观色彩 ,透过小说文本 ,可以触摸到作家微妙而复杂的创作心理。有唐一代 ,士子的文化心态存在着嬗变的轨迹。从小说作品来看 ,初、盛唐时期 ,士子表现出乐观、自信、自豪的心态 ;到了中、晚唐 ,归隐心态、怀旧心态、空幻心态以及避祸心态在小说作品中有充分体现 ;唐末五代 ,文士希冀侠义之士扶持正义、铲除邪恶 ,于是小说中的侠客形象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光明是令人视觉愉悦、心情舒畅的物质现象,世俗之人以之为美.佛教从缘起论出发认为“色即是空”,“光明”作为稍纵即逝、空幻不实的假相之一,自在否认之列;同时,佛教又从缘起论和中观论出发认为“色复异空”,进而走向对世俗审美趣味的随顺和对光明之美的变相肯定.佛教批判昏暗之丑,赞美“外光明”之美,并吸取这种“外光明”之美为营造佛、菩萨的“身光明”服务,借用这种“外光明”来比喻、形容领悟佛法的“心光明”、“法光明”之美,进而将光明之美的根本置于“心光明”之上,从而完成了对“光明为美”思想的独特建构.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是初唐贞观年间存诗最多者。他与佛教有极深的因缘。政治上他借助佛教之力, 情感上亦有寄托, 而佛教思想对其思想影响较深者是中道观。唐太宗的诗作, 贯穿着一种怅惘的空观, “空”成为其诗作的一个中心意念。也正是在佛教空幻观引导下, 唐太宗的诗作能摆脱雕琢浮华的六朝余习, 成为初唐诗坛健举而沉郁的强音。  相似文献   

10.
论晏殊词的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晏殊词的意象高国藩晏殊是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祖。他所处的时代去五代不远,也就决定了他的词上承花间词的婉约风格,但他的词摆脱了猥俗、脂腻的不良词风,形成了自己高雅含蓄、温婉秀洁的特色。作为北宋首位词人,他开创了北宋婉约词的流派,这种对词的贡献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池莉小说中所表现来的价值取向的重要特征,就是不去追寻空幻的精神层面的理想,而是认同现实层面的世俗人生。具体表现在描写爱情和描写生存的态度上:消解虚幻爱情,认同俗世婚姻;舍弃"为人生",执着"为生存"。  相似文献   

12.
<正>一、时代背景众所周知,蒲松龄生活的时代,整个社会气氛、观念心理和文学思潮都在发生着倒退性的变化。明中叶以来具有解放气息的反传统趋向,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古已有之的人生空幻感、落寞感和压抑感,带着实实在在的社会内  相似文献   

13.
没有高素质的法官,就不能保障裁判的统一和公正,也不可能将司法腐败控制在社会能够容忍的限度内,使得司法的公正徒为一个空幻的理念.最高法院作为我国位阶最高的裁判机关,在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而其功能的实现必须有高素质的法官来保障.  相似文献   

14.
没有高素质的法官。就不能保障裁判的统一和公正。也不可能将司法腐败控掌制在社全能够容忍的限度内,使得司法的公正徒为一个空幻的理念。最高法院作为我国位阶最高的裁判机关,在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而其功能的实现必须有高素质的法官来保障。  相似文献   

15.
佛教经典《般若心经》在宋代有新的译本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宋代理学的心性说、本体论及宋代理想人格的建立都从《般若心经》汲取了思想养料。《般若心经》的空幻观影响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式,宋诗虚静的艺术境界和创作心态、空灵的表达方式都与色空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没有高素质的法官,就不能保障裁判的统一和公正,也不可能将司法腐败控制在社会能够容忍的限度内,使得司法的公正徒为一个空幻的理念。最高法院作为我国住阶最高的裁判机关.在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而其功能的实现必须有高素质的法官来保障。  相似文献   

17.
李倩  贺璐 《南方论刊》2009,(5):87-88
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这些已成为日本文学符号的作家,他们在日本文坛可以说是巅峰式的人物。但是,被川本三郎称为“同空幻战斗机”的村上春树似乎独自在圈外徘徊。孤独、空虚的我们被赤裸裸的暴露在他的字里行间,他的文字始终是当代人精神最真实的展现。  相似文献   

18.
北宋典礼赋的创作是比较繁荣的,宋太宗努力营造一种太平气象,典礼赋的创作兴起。真宗为了显示化致升平的气象,大行典礼,粉饰太平,典礼赋更盛。仁宗亲政之前,刘太后摄政,承真宗之余绪,也出现了一些颂美之作,明道、皇间的赋坛颂美赋的创作十分兴盛。宋初的典礼赋重在描写典礼仪式,歌功颂德的主题表现得较为隐晦。而澶渊之盟后的典礼赋则渐渐表现出处身治世的豪情,对皇德的歌颂较为直露。政治变革运动的兴起,切于时弊、有为而作的文学观流行,粉饰太平的典礼赋趋向消沉。气势恢宏的典礼既可以体现出王朝的声势,也可以使文人对现实的衰败产生些许空幻的寄托与愿望。北宋后期仍有人创作典礼赋,以寄托强国的迷梦。  相似文献   

19.
三排山倒海而又细密纠结的时空操作,在作者和他的叙事对象之间推开了心理距离,那里既有自己的生命投入,又处处有恍若隔世之感。全书结尾词的结尾句写道:“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目礼空王。”百年反思得愈透彻愈深入,愈能引发苍凉感和空幻感。在空间的频繁流转和时间的倏然闪击之下,人的生存状态发生躁进、倾斜和失落。总之缺乏安稳感。范进老母穷苦一生,发现新房子和细磁碗盏、银镶杯盘“这都是我的了”,大笑而痰迷心窍,呜呼哀哉。鲁编修等不及肥差,告假返乡,因女婿无意举业而跌倒中风,忽闻…  相似文献   

20.
《人文杂志》1991年第6期发表魏道儒如题文章。作者从默照禅与庄重坐禅的传统;默照禅的空幻体验;默照禅与中国传统思想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文章指出,两宋之际是中国禅宗经历的又一个大发展阶段,几种成熟的禅法体系最终形成。特别是曹洞宗僧人正觉倡导和完善化了默照禅,为庄重坐禅的传统提供了完备理论,为宗代禅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