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评标准是文艺批评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完整地、准确地阐述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批评标准,在当前文艺界、学术界是有争议的。本文认为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应包括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一) 文艺批评有政治和艺术两个标准,但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二) 政治标准第一,不是政治标准唯一,必须兼顾艺术标准;(三) 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文艺大众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推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其中两个转化、两个标准及两个学习等成功经验与基本方法,在今天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富有启示,体现在:如何推进理论工作者的大众化、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如何改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及形式.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二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无产阶级应当要求自己的文艺作品达到“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原则。我们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坚持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生产的基本规律、艺术典型的塑造、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批评的标准、文艺的民族化、“双百”方针、文艺队伍的建设、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十个方面,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周恩来的文艺思想及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1996年提出的"多出注重社会效果的精品"的文艺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这一思想是对毛泽东的"文艺从属于政治"理论和邓小平的"文艺应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理论的重大发展.这一思想的确立,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文艺理论界的几个重大难题,促进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三立”情结,呈现出“立言”为“立功”服务的特点,直接影响到“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形成。毛泽东的“三立”情结对中国文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文艺的方针政策;二是自己的文艺作品和评论。“文艺从属于政治”,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毛泽东的“三立”情结,则是形成这种特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关于敌军工作的理论全面发展,进而达到成熟.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尤为重要的贡献,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体系来看,毛泽东有关八路军敌军工作的理论有两个直接根源,即第一,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第二,人与武器、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关于敌军工作的理论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理论是周扬文艺思想体系的核心.周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功利主义文艺观,认为文艺为政治服务是革命文艺、社会主义文艺应有的品格.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认为文艺是政治的一种形式,一切艺术是宣传,政治居主导地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周扬坚持文艺服从政治的根本观点,并结合解放区的文艺实践,阐述文艺要为政治服务就应当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紧密联系起来.在新时期,周扬否定了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认为文艺的功能不能限于阶级斗争的工具,要从多方面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分析周扬文艺思想与时俱进的具体历程,有利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周扬,认识文艺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时期,提出过很多有代表性的文章,也出现过几个高潮,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毛泽东于一九四二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的发表标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和成熟,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际的结合。毛泽东文艺思想经历了三个时期:孕育时期、萌芽时期及成熟时期。本文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几个主要内容,即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民群众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进行了概括论述。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文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要点是: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文艺是生活的反映;“深入生活”是连通生活与文艺的桥梁,典型化是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的必由途径;推动历史前进是文艺对生活的反作用和功能,这种反作用和功能要求文艺必须高于生活。这诸多要点,深刻地体现着生活与艺术的唯物辩证关系和审美关系,体现着“源于”与“高于”的有机联系。只有全面地、正确地理解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与生活关系的美学思想,并用以指导艺术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早期政治思想,是指毛泽东从少年时期,至1920年底基本实现马克思主义转变以前的思想。青年毛泽东博学多思、涉猎广泛,但对他早期政治思想影响最深的则是在历史上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本文力图从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政治忧患意识、政治平等思想三个方面,来较为深入地探讨儒家文化对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早期政治思想,是指毛泽东从少年时期。至1920年底基本实现马克思主义转变以前的思想。青年毛泽东博学多思、涉猎广泛,但对他早期政治思想影响最深的则是在历史上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本文力图从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政治忧患意识、政治平等思想三个方面,来较为深入地探讨儒家文化时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早期政治思想,是指毛泽东从少年时期,至1920年底基本实现马克思主义转变以前的思想.青年毛泽东博学多思、涉猎广泛,但对他早期政治思想影响最深的则是在历史上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本文力图从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政治忧患意识、政治平等思想三个方面,来较为深入地探讨儒家文化对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四个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重要的领导艺术,是我们党一贯的重要政治优势。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呢?笔者认为,必须坚持四个统一。一、坚持“义”与“利”的统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历来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只讲“义”,不进“利”;另一种是重利轻义。实际上,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坚持义与利的统一。今于我们所说的“义”,是社会主义的义,主要是指崇高的精神理想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及一切有利于社会、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利”则是个人的名利,如名誉、地位、金…  相似文献   

15.
许培旺 《南方论刊》2011,(9):57-58,61
邓小平文艺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文艺反映政治而又反作用与政治;文艺离不开政治,政治对文艺有直接的巨大的深刻的影响。文艺受经济基础制约而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通过政治之中介作用。把握好文艺与政治关系,是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6.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国文艺工作作出切合历史实际的科学总结,对指导文艺创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就文艺为什么人、文艺的创作源泉、政治和艺术标准、歌颂与暴露、创作方法等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对毛泽东文艺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阐明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文艺学领域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所出现的某些思想混乱与错误认识进行了正本清源的匡误工作。  相似文献   

17.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无产阶级文艺事业兴衰成败的原则问题。对此,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有过如下的论述: 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 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 的。……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  相似文献   

18.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历来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所关注。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文艺的倾向性、文艺的党性原则的理论,在《讲话》中对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更为深刻而系统的阐述。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  相似文献   

19.
广播文艺是以电子技术、广播技术、数字技术为传播手段,主要以声音为物质媒介,诉诸于人们听觉的艺术。技术,让广播文艺有了多角度实现声音艺术的可能;艺术,让广播文艺有了更为灵动的展示方式;而人,随着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则拥有了更加宽广、多元的欣赏空间。中国的广播文艺因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历程,从而在不同时期展示了具有时代特色与广播文艺特色的作用与价值,并在探索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又让中国广播文艺的形式、内容、风格再一次得到磨砺和凸现。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式观有四条脉络:以审美反映论和整体性思想为基础追求形式结构整一性(卢卡契、戈德曼),在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关系中揭示非中心的结构(阿尔图塞、马舍雷),弘扬审美形式(技术)作为艺术和现实的中介所起的否定性超越性的作用(本雅明、马尔库塞、阿多诺),用辩证思维将艺术形式和政治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詹姆逊)。其总体特征是抛弃传统思想的内容和形式两分法,或在整体性框架内,或在审美活动的中介意义上,致力于形式和内容、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形式、结构不但是重新思考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的突破口,更承担了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恢复人性和谐的审美救赎的历史重任。对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转换关系、形式的独立审美价值和认识论价值、形式作为幻象世界具有的疏离否定现实的社会学政治学意义、形式构造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的精到论述,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