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岳媛 《决策与信息》2010,(10):101-101
不当得利发生后,即在受益人与遭受损失人之间发生了不当得利之债,受益人应向遭受损失人偿还其无合法根据而取得的利益。受益人如何返还其无合法根据而取得的利益,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不当得利,是指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使他人受到损失的事实,即在不当获利的同时发生了侵权事实。本文根据一则案例引发的三种不同观点,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能否竞合和二者发生竞合时当事人如何行使权利等方面,对本案的三种观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案情] 原告于伟超起诉被告于品一主张被告在2006年11月向其借款人民币10万元,被告于品一对此予以否认。原告仅提供经公证的双方往来手机短信证明被告借款事实的存在,手机短信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2月18日,万州法院分水法庭快速审结原告陈某等人与被告朱某劳务合同纠纷案,为急着外出务工的12名农民工当庭讨回拖欠的工资尾款18000元。案件源于2012年4月原告陈某等12人随被告朱某前往内蒙呼伦贝尔市,在其承包的建设工地务工,完工后朱某因资金紧缺无力支付原告等人工资。2013年7月5日,经呼伦贝尔市建委、劳动局及派出所等部门的积极协调,被告朱某支付了原告部分工资,未支付部分出具了欠条。在拿到欠条后农民工纷纷返  相似文献   

5.
在法律上,符合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以下简称第三人)要件的案外人固然可以自己申请参讼,但原、被告是否可以引入第三人?被告既无向原告偿还债务的能力,又不向符合第三人要件的案外人主张权利,原告能否将该案外人作为第三人同时起诉?如何保障符合第三人条件的案外人知晓原、被告系属于诉讼的事实、从而行使申请参讼的权利?等诸如此类问题,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都亟需解决。一、第三人的实体认定标准及范围第三人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在现代,大陆法系国家与我国第三人制度相似的是辅助参加诉讼制度。辅助参加是指他人进行的诉讼中,对诉讼的结果可能…  相似文献   

6.
杜文莉 《决策探索》2009,(18):62-62
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自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大量的撤诉案件渚B是法院暗中协调的结果。笔者所在法院2006年、2007年、2008年行政案件的撤诉率分别为53.3%、52.4%、51.6%。行政诉讼的撤诉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在诉讼过程中,被告改变了原行政行为,原告同意撤诉的占80.28%;二是行政裁决案件中,原告和第三人达成和解,原告撤诉的占15.49%;三是原告起诉后,认识到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正确因而主动撤诉的占4.23%。上述情形,多数都是法院找原、被告或第三人“协调”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定义好自动转账凭证 提高会计电算化处理效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财务软件的自动转账功能是会计电算化中一个非常快捷的功能模块,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定义和生成自动转账凭证以及在运用自动转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引导广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自动转账功能,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杨毅群  毛铠 《领导科学》2012,(19):15-16
领导干部的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是指某些领导干部以自身特权为依托,用看似"合法"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或其他方面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在种种特权的保护下,这些不当得利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一、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的表现形式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不当得利与合法攫取利益似乎是个伪命题。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伪命题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甚至有大行其道、愈演愈烈的趋势。领导干部的特权之所以能以"合法"形式攫取社会利益,概而言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绗政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相似文献   

10.
传统“行政主体范式”对政府职能部门在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中的定位是从行政诉讼被告角度出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作为行政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进进走出传统藩蓠,将角色定位为行政诉讼原告、被告,能够维护行政下对人合法权益,推动我国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不当得到制度在各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便是同一法系的国家亦是如此。本文结合我国现有规定,浅析我国不当得利制度与美国之间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2.
民事案件有时会遇到执行难的问题,司法工作者应注意用尽民事救济防止盲目转民为刑,这样才有利于维护原告与被告双方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13.
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诉讼双方当事人依“谁主张,谁举证”规则来承担举证责任。被告的举证行为并非举证责任倒置,原告对举证不承担败诉风险,只起到补强证据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通用比较法的研究方法,探析了不当得利制度的法律效力,揭示了不当得利制度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分析了我国现行相关法律并指出在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应更具体地规定不当得利制度,使司法操作性更强。  相似文献   

15.
在学院管理过程中有很多对主体都能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在这其中管理者和教师无疑是一对主要的博弈主体,其博弈行为主要表现在管理者和教师双方在管理过程中如何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即管理者要在管理过程结束后为学院取得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教师则是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取得最丰富的报酬.本文在分析双方博弈行为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完善管理者和教师行为的措施,以确保双方在管理过程中取得最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银行卡产业运行机制基础上,通过对银行卡产业各经济主体的费用往来进行分析,界定交换费、跨行交易手续费与商户扣率的关系机制,明确了商户扣率水平的高低和手续费分润机制的合理化程度是引发银商纠纷的根源所在。商户扣率定价体系和手续费分配机制欠合理制约了银行卡的发展,通过商户细分和差别定价完善商户扣率定价体系和POS跨行交易手续费分配机制,是规范银行卡业务、调节银行卡受理市场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银行卡产业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利润水平的重要竞争手段。  相似文献   

17.
信赖利益是一个内涵很不确定的概念。王泽鉴、林诚二先生均从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解除、终止的场合对信赖利益进行界定[1],王泽鉴先生认为信赖利益还适用于合同不成立场合中,[2]因此笔者认为信赖利益是指原告相信某法律行为(尤其是契约)成立或有效,因某种事实之发生,该法律行为(尤其是契约)不成立、无效、被撤销、解除而造成的损失。一、传统意义上信赖利益损害赔偿通说认为信赖利益损害赔偿在于使信赖人恢复到缔约前的状态,[3]因此,信赖利益损害赔偿包括:a所受损害,即积极的损害,原告的订约费用;准备履行所需费用。b所失利益,即消极的损…  相似文献   

18.
小幽默7则     
谁比谁傻在英国的法庭里,正在审讯一件殴打案,辩护律师向证人提出严厉的盘诘。“当你看见被告毒打原告时,你距离他们多远?”律师问。“七十三公分。”证人回答。  相似文献   

19.
民法中涉及不当得利的规定集中在《民法通则》第92条,其规定过于概括和抽象,实践中的适用比较艰难。且由于不当得利与侵权在民事责任上的近似,使得不当得利返还责任和侵权责任时常发生竞合,给审判实践和当事人的救济带来了困难。本文从这二者相竞合的原因,情形以及处理发表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案例 某公司成立之初,任程某为公司董事长,李、王、黄、于四人为公司股东兼董事.并在公司章程第33条规定:董事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并主持.董事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或不履行职务时,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召集和主持.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可以提议召开董事会会议,并应于会议召开十日以前通知全体董事. 几年后,因对董事长程某不满意.李、王、黄、于四董事在未向程某提议且未按照公司章程规定的时间提前通知的情况下自行召开董事会会议,并在会上通过两项决议:1、罢免程某董事长职务.2、选举李某为新董事长. 据此,程某作为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四位被告董事召开上述董事会通过的决议. 因被告的四位董事没有按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向作为董事长的原告提议召开董事会即自行召开,也没有依公司章程的规定提前十天通知全体董事,违反了《公司法》及公司章程中董事会召集程序的相关规定,故原告要求撤销该董事会决议的理由正当,法院应予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四十八条之规定,判决‘馓销被告之四位董事通过的董事会决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