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张汝舟先生系统梳理了从观象授时到四分历产生的全过程,建立简明实用的星历观,还原四分历的算法,首创史学研究中“三证合一”的系统方法。他的理论解决了汉以前天文历法中的诸多疑难问题,成功运用于西周纪年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整套理论建立距今已有六十余年,置于今天蓬勃兴起的天文学史研究中,依然是独树一帜的。文章从张汝舟先生厘清“岁星纪年”“三正论”的迷雾,阐明“中流伏内”是古人定量描述星位的方法,观象授时几部要籍的比照释读,揭开“三统历”的真相,发明四分历的修正算法等几个方面具体阐释汝舟先生对古代天文历法、古史年代学研究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初传于于阗,于阗在佛教东扩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于阗塞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于阗塞语在被迫消亡的过程中对征服者的语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部分于阗塞语词汇被借入回鹘语中并保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3.
论11世纪初伊斯兰教在于阗的传播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11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喀喇汗王朝境外的塔里木盆地周边于阗的传播情况。本文不赞同11世纪初伊斯兰教已广泛流传于阗的说法。本文利用大量资料证明11世纪初,于阗是以回鹘人为主的政权,当时于阗王族信仰的宗教仍是佛教。因此,以信奉伊斯兰教的葛逻禄人为主的喀喇汗王朝才与于阗人展开了几十年的宗教战争,这是历史上双方斗争的延续  相似文献   

4.
回鹘是敦煌历史上比较重要而富有影响的古代民族之一。他们在这里有过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历史活动,并在这里留下了相当丰富的文化遗产,举其要者主要有敦煌石窟出土的古代回鹘语文献、回鹘文木活字、回鹘人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开凿的佛教石窟和游人香客于石窟壁面上题写的回鹘文题记。这些对研究古代回鹘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证明,辉煌灿烂的古代敦煌文化是包括回鹘人在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5.
毗沙门天王是于阗的保护神之一,在古代于阗人的心目当中毗沙门天王具有重要的地位,有关于阗的很多故事与传说中也多次提及毗沙门天王,其中有些故事在敦煌和新疆发现的壁画中也有所表现.同时,于阗的毗沙门天王信仰对中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就于阗毗沙门天王信仰及其影响进行论述,进一步说明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6.
佛教于俱闪弥国最后灭尽的故事,最初可能编纂于西北印度或其周边地区,今保存在汉语、藏语、于阗语等各种语言的佛经中。其中有三种藏文文献和于阗有关,即《阿罗汉僧伽伐弹那授记》《于阗阿罗汉授记》和P.t.960《于阗教法史》。与早期法灭故事不同,这三种文献所述皆从于阗佛教的衰落开始,其情节有一定相似性,但并不完全相同。从内容分析,《阿罗汉僧伽伐弹那授记》编成于811年前后;《于阗阿罗汉授记》是9世纪50年代于阗人创作的作品;《于阗教法史》则很可能成立于9世纪中后期于阗从吐蕃统治下重新获得独立之后。8、9世纪之际法灭故事在于阗颇为盛行,这和5世纪以降吐谷浑、柔然、丁零、嚈哒、突厥、唐朝、吐蕃等势力先后对于阗的侵扰与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华通史大历典》简评华纬(郑州450052)历表和年表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前者是不同种类历法(民族的或地区的)的汇编,如《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中西回俄历表》等;后者则是历史人物活动和历史事件的汇编,如《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外历史年表...  相似文献   

8.
回鹘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和昌盛文明的古代民族之一,以善于兼容外来文明而著称于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古代史籍对其文化记载甚少,幸赖敦煌、吐鲁番古代回鹘文写本的发现,才为古代回鹘文化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可能。杨富学博士近期出版的《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一书,就是利用这些古代稀世文献全面研究回鹘文化的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通过奥林匹亚纪年法的研究认为:奥林匹亚纪年法的"8年2段落3闰法"是历法史上的发明创造,由于其对日月运行的准确计量,可以复原成供当代参照使用的年历;1奥林匹亚纪年单位有50个月1477日范围和49个月1447日范围两种尺度;2个奥林匹亚纪99个月构成了奥林匹亚纪元纪年法"8年2段落"计时的历法体系;奥林匹亚纪元的时间起点是公元前776年6月9日,6月23日夏至日月圆之时,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举行。  相似文献   

10.
古代于阗国是西域著名的大国,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地方政权。在古于阗史的研究中,于阗国都位置的问题,是主要的课题之一。笔者依据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对于阗国都的问题,作一再研究。一关于古于阗国王都西城或西山城的记载,自汉至五代,不绝于史书。对其方位和规模有如下记载: “于阗国,王治西城,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汉书·西域传》)  相似文献   

11.
20 0 1年 3月湖北郧县肖家河发现青铜器 ,其中三件有铭文 ,而且都有历日。历日中的“正月”不是一月 ,应与过去著录的蛮书缶等器相同 ,是指夏正。这对古代历法研究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历法(天历)的颁布,为中外所关注,清王朝对此竭尽咒骂、诋毁之能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谢兴尧、郭廷以、孟森、罗尔纲、董作宾等前辈学者对天历作过卓有成效的研究,主要弄清了天历历理,证明了天历纪支干支、礼拜较阴阳历日"差一日"。建国后,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天历研究的内容进一步拓展,成果更为丰富,但天历的研究并没有终结。  相似文献   

13.
眉县杨家村新发现的西周青铜器窖藏,有两组鼎铭记宣王四十二、四十三年历日,但与现代推算的历表有不合之处。如认为铭文本身有误,或有关文献有误,都有困难。由同时的鄀公缄鼎可知,当时颁行的历日曾出现混乱,将来有更多的材料,应可详细了解。  相似文献   

14.
摩尼教是古代回鹘人信奉的主要宗教之一,对回鹘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吐鲁番及敦煌等地出土的回鹘文文献中,有千余件写本都是属于摩尼教内容的,其中有不少都是诗歌。回鹘文摩尼教诗歌以赞美诗为主,既有译作,也有回鹘人的创作,均押首韵,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寓教于诗,艺术性高,其以音乐美、节奏感和哲理性的审美特点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回鹘文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古蜀时期的原始宗教与历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时期的蜀地有不同的原始宗教反映,而历法应该与之有着必然联系。本文从古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原始宗教入手,借助蜀地的考古发现,分析原始宗教与历法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表明,古蜀地区从日月崇拜向月亮崇拜、太阳崇拜的演变,历法也由太阳历分10月、12月而演变为阴阳合历。  相似文献   

16.
彭凤 《东方论坛》2011,(2):64-69
受结构主义视角和方法的局限,古今维吾尔语言后缀为"sⅠz"的词语之间的对比研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浑沌语言文化学为这一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同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维吾尔语言文化的研究打开了新的一扇窗,这是语言文化研究深入到词汇结构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7.
试析古突厥文中Sir的族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突厥文Sir一名长期存有争议。根据文献对勘、史地考证、语音演变和语言对比,可以发现:古突厥文《暾欲谷碑》中Sir当属异姓突厥,Turk-Sir地更是后突厥圣地中心;《毗伽可汗碑》《阙立啜碑》中Sir实指思结部;《铁尔痕碑》中isig=isik=izik=izig,即为思结一名的对音形式;古藏文《北方若干国君王统叙记文书》中Pal(或Bal)-Sil意为种田或富有的Sil,而Sil=Sir,这与思结部在8世纪的经济状况是相吻合的;和阗塞文《使河西记》中Siqar=Siq+ar,即思结人,8世纪下半叶迁往河西的思结部在9世纪初成为回鹘核心属部;回鹘文文献中的Silig亦即思结的,意在指称融入沙州回鹘的河西思结部。依照Saqs=Sqr=Siqir可以推测:河西思结部在并入沙州回鹘之后,又成为裕固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主体设计体现了天地阴阳的易学理念,与表现一年阴阳两季的彝族古老历法可能有文化上的关联.彝族的祖先古羌族——氐羌生活在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时代,其主要分布地域即西北渭水流域也是传说伏羲女娲阴阳八卦文化的发源地.学界认为八卦脱胎于彝族十月历,伏羲是彝族祖先.晚期红山文化是当地原生古文化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碰撞、融合的产物.这说明,牛河梁遗址群的设计理念应该有更古老的易学传统,与古羌族的历法以及伏羲文化相关联,从而成为中国易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对后世的易道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牛河梁申遗的核心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9.
十二地支的文化说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地支是在远古物候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仅是一套记时系统,而且是一个万物生息、变化的系统。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不同的取象,揭示了万物孕育、生长、衰亡、复生的全过程。它是中国后代历法的基石,并对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医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