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民生政治史和民生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经历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演进,民生思想与时俱进,日益成熟,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民生改善的进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中国的民生事业,党的几代领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生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很早就提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衡量各项工作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江泽民提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胡锦涛提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提出,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这些思想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生的基本思想和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重要贡献,并为新中国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民生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作为一个思想理论体系从产生、发展到完善,经历了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立足国情、世情,使民生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4.
蔡孝恒  张亮 《学术论坛》2008,31(3):77-80
民生问题是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他对此发表过许多重要指示.文章从改善民生促和谐、改善民生显优越、改善民生现宗旨、决策为民、发展惠民、保障利民、务实亲民等方面对胡锦涛总书记改善民生的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民生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关于如何认识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等问题上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及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民生观具有三大理论特质,即中国传统民生思想是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理论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原则是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陈振斌 《理论界》2014,(3):7-10
毛泽东一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但在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其中国家的独立和解放是改善民生、造福民生的基本政治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民生思想的核心;大力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造福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事业是改善民生、造福民生的重要举措。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对现阶段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的生态民生观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发展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现实,酝酿于丰富的地方基层治理实践,主张于生态与民生的联系工作,体现为如何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民生基础、民生保障、民生福祉、民生未来的关系。习近平的生态民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丰富了我国民生建设的理论,为新时代我国民生建设和生态民生建设的提供思想指引。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谋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解决民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解决民生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构想,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作为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江泽民同志把解决民生问题继续推向深入;在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前人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把民生事业推向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民生史观是孙中山思想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民生史观的内容、性质和意义等方面,而对于民生史观的思想渊源几乎被完全忽视了.本文比照了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和理论,不难看出,孙中山民生史观是在总结、升华西方经济学中"消费决定生产"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学中"消费决定生产"的思想就是孙中山民生史观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在以人为本、注重发展、共同富裕等方面与我党民生观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孙中山的唯心主义民生史观、对贫富的不同认识、实现民生的方式、实现民生的动力等不可克服的缺陷,使其民生思想只是一个美好蓝图,而不能实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实现真正的民生。  相似文献   

11.
沈杰 《南方论刊》2011,(10):46-48
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社会建设中一直坚持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从毛泽东提出的"依靠群众、惠及群众"全民参与型的社会建设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经济先行,利于群众"共同富裕型的社会建设思想,经济先行,共同富裕;到江泽民提出"执政为民,为民发展"全面发展型的社会建设思想,要求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倡导"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共建和谐型社会建设理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社会发展的归宿,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民生理念日渐丰富、深入和成熟。  相似文献   

12.
刘少奇自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以来,历任党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首任全国人大委员长、两届国家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对党的建设、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常说“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一句朴素的语言深刻诠释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了解民生、关注民生是他建国以来一以贯之、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本文拟深入挖掘其民生思想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3.
传统儒家不仅对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是还为解决民生问题寻找理论根据.其一,"人为天生"是儒家民生思想的宗教基础.既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天所生,统治者就应念同胞之情而关注民生.其二,"德舍天地"是儒家民生思想的道德基础.儒家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人们秉承和效法天地"生生"之德,作出有利于民生的事情.其三,"民为邦本"是儒家民生思想的政治基础.儒家总是把"民"作为被统治者来看待,同时又基于"民为邦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4.
综合介绍了几代党的领导人的民生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党的民生理论基础,在新的形势下指导党的建设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重视民生,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生理念,阐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原则,致力于解决社会发展中水患、交通、住房、卫生防疫等切实关系人民生产生活的民生事务.毛泽东的民生思想,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而且对当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愈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让文化惠泽民生也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民生不仅是指物质层面的民生,而且包括文化层面的民生.文化民生是民生的丰富和发展,是更高层次的民生.这些文化民生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和中共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文化民生有着多方面内容,即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人民群众精神信仰和理想信念的塑造,以及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实现.在新时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进文化民生建设,就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构建良性的文化生态加以保障,并把文化生产力作为其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7.
2007年民生与文化民生效应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经济增长不以推进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那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只有经济增长转化为必要的民生保证,带来了以民生衡量的经济社会协同进步才可言"发展".人均收入、总消费和积蓄的城乡差距势必要对民生效应打下折扣.也许还应当对已经实现的GDP加以扣除,从而形成一种"民生GDP"折算.文化民生既是整个民生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整个民生的重要衡量指标,各地文化民生效应权衡数值也可以用来对其文化产业增加值打折扣.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大庆市的民生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改善,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大庆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出坚实步伐.大庆市这座城市所特有的地域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人文精神优势等均为民生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面向未来,大庆市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地企合作为主要手段,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重要依托,统一思想,发挥优势,奋力谱写大庆市民生建设平衡充分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民生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马泽东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民生思想始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条红线。从新中国的成立到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民生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重视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原则、方法、策略和思想的总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既相互联系,又有自己的历史特征。但从中国民生理论演进的历史进路上看,"以人为本"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思想内核并贯穿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它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作为自身使命的宗旨,而且还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从而实现了民生问题在执政理念和伦理关怀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