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弟弟,不哭     
未兰 《今日南国》2009,(14):72-72
高三那年,有一次从学校回家,恰巧碰到弟弟从工厂里回来。弟弟回来后笑嘻嘻地说:“妈,我被工厂开除了。”母亲以为自己听错了,被工厂开除了还没心没肺笑嘻嘻的?这是弟弟第二次被开除。他第一次被开除是在学校,那时弟弟上高一,因为和几个地痞打架,被学校开除了。被学校开除后的弟弟成了父亲和母亲的一块心病,后来,父亲提前退休,弟弟顶他的班进了工厂。可上班不到一年,他就与车间主任又干上了,弟弟说那个车间主任又好色又坏,他看不惯。  相似文献   

2.
历史学家一向以不动情为人称道,但黎东方说,光绪是中国历史上最苦命的皇帝之一,从进宫到囚禁。他几乎没有一天不向慈禧长跪。后人分析,光绪跟慈禧一样好强争胜,只是他不幸遇到了慈禧,从小就被慈禧管教,慈禧从没给过光绪好脸色。  相似文献   

3.
弟弟的冰糖     
因为生活拮据,弟弟8岁那年被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给人寄养。那天,母亲把弟弟洗漱得干干净净,给他穿上刚缝好的新衣裳,帮他系好衣扣,戴上带子。弟弟把新衣裳看了一遍又一遍,单纯地笑着。母亲跟弟弟说了很多话,在弟弟的前额上吻了一下又一下。远处传来马蹄声,那家的叔叔骑着马  相似文献   

4.
在对待科举的观念上,曾国藩迥异于当时的主流教育观念。对弟弟们和长子曾纪泽的科举,曾国藩表现出不必学科举、不强求中举、得失不足挂怀的观念;对次子曾纪鸿的科举,他表现出始于重视终于释然的观念。曾国藩的弟弟和两个儿子都未中举,曾国藩并没有让他们困在科举的泥潭里,而是引导他们另辟蹊径,使他们最终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曾国藩的科举观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观念,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家教思想,诸如读书非功利、得失随缘、笃立大志、孝友传家、因材施教、开明务实等思想,这些思想对家族成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曾家成为享誉中外的百年家族。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历久弥新,在当下的读书考试、升学就业和家风传承等方面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端王使慈禧相信,义和拳可以帮助她操演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端王在儿子溥僎被立为大阿哥后,自己开始筹划当摄政王。他当然知道慈禧对外国人毫不掩饰的深恶痛绝,在他看来,机会来了。于是他找到了一个使黄城根下再遭血洗、使圆明园再度烧红半边天的"机会",这一机会也使中国遭到全球的责难,使帝都再一次遭受兵燹。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影响较大的人物。在他死后的一百多年里,不同的阶级对他作出了不同的评价。由于他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挽救了清王朝的灭亡,保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且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出了一套思想、理论。所以,被封建地主阶级史学家描绘成可与“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相媲美的“中兴名臣”。被反动统治者视为“圣贤”、“楷模”。辛亥革命时期,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满”宣传中,有人斥责曾国藩是屠杀同胞,不明民族大义的汉奸。抗日战争后期,曾国藩又一次被戴上了“汉奸刽子手”的“帽子”。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7.
佚名 《今日南国》2010,(14):40-41
第一次入棺:1908年 同治五年,咸丰帝的定陵完工。按清制,他的两位皇后慈安、慈禧的陵墓只可在定陵附近选址,并只能建一座皇后陵。当时便定下给两位皇太后建一座陵,棺椁并排奉安。慈禧看了奏折很生气:“哪个陵里葬两个太后?这不是明着欺负我们姐妹?”  相似文献   

8.
怀念弟弟     
袁绍云 《社区》2010,(18):64-64
最近常常会想起弟弟,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3年了。 弟弟9岁那年,不幸得了肾病综合征,几度生命垂危,一次次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弟弟不能上学了,也不能下地干活,只能躺在床上养病。爸爸妈妈还要工作,便决定由我休学在家照顾弟弟,那年我11岁。  相似文献   

9.
晚清湖北学人王柏心,志在经世,被林则徐许为"国士",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均曾延请其为幕僚。他一生饱读经史,著述丰富,在文学诗词、水利文献、地方志和时事政论等方面均有传世文献,其经世思想主要浓缩在《枢言》和《续枢言》等施政文章中,体现了湖北学人对"世变"的回应。  相似文献   

10.
百日维新被多数人认为是一次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对于事隔仅17个月的慈禧新政则持否定态度。本文对慈禧新政与百日维新各自骨干成员的构成,出现的历史前提和提出的形式,以及各自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认定两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同时提出了评价慈禧新政的客观标准,是看其促进了还是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叙述了慈禧新政的实际效果,肯定了慈禧新政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不无关系。总之,认为慈禧新政是一次没有成功的资本主义改良运动。  相似文献   

11.
全国首届曾国藩学术研讨会侧记钟兴永1995年11月18~21日,全国第一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在曾国藩的故乡湖南省双峰县城召开,主题是:曾国藩与近代文化。来自本省和北京、天津、辽宁、江西、湖北等17个省市的80位专家学者和8位特邀嘉宾及省、地、县各级领导...  相似文献   

12.
人名趣联     
中华文化中的对联,简洁明了,蕴味深长,所传的佳话很多,其中以人名人联者,趣味更佳。清朝“中兴名臣”“曾李左”的曾国藩、左宗棠,经常有政见不一、相互争吵的时候,但曾国藩巧妙地施用各种用人之法。网络了一大批人才在他的周围。有一次,曾国藩与左宗棠(字季高)又出现了意见分歧,这时,曾国藩忽然想,何不出一对联来试试他,于是他说出上联:  相似文献   

13.
屈维英 《社区》2008,(32):44-45
“李总管”医案有玄机在伺候慈禧的诸太监中,最荣耀的莫过于大总管李莲英了。入宫不久李莲英就进入梳头房当太监。他抽空到妓院苦学梳头手艺,终于学成,而且技艺高超,便专门给当朝皇太后慈禧梳头,深得慈禧欢心。  相似文献   

14.
一天,弟弟在郊游时脚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起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与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几句,便自己走了。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道:“别生气,大部分老爹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会儿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了脚步,站在那…  相似文献   

15.
兄弟     
弟弟第一次到省城他的家里来,还是10年前。那时他还是单位上一名普普通通的科员。那一年,弟弟23岁,他33岁。弟弟两脚沾满泥巴,两手不安地放在胸前绞来搓去,吭哧了半天才红着脸说:哥,我想在城  相似文献   

16.
囚犯     
托马斯·B·科斯坦在其历史著作《三个爱德华》中叙述了雷纳德三世的生平。雷纳德三世是14世纪时统治现今比利时一带的君主,以身体肥胖出名。雷纳德三世的弟弟名叫爱德华。有一次,在与雷纳德发生一番激烈争吵之后,弟弟爱德华成功发动了一场政变。爱德华将其兄长抓了起来,但没有马上处死他,而是在一个城堡里给他专门建了一个房间。爱德华向雷纳德保证:只要他从那个房间走出去,他  相似文献   

17.
梁纪锋 《社区》2012,(20):42-43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张之洞(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是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没有曾国藩那样走红,没有左宗棠那样牛气.也没有李鸿章那样位高权重。但令人称奇的是,在政局动荡、国势颓废、人心背离的晚清,他竟然一生都在升官,从未被贬,甚至没有受过任何处分,并最终成为慈禧临终的托孤重臣。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事故中,作为家中顶梁柱的父亲永远地离去了,他也因此失去了双手。从此弟弟的手便成了他的手。为了照顾他,弟弟从小到大总是形影不离地跟在他的身边,他除了学会了用脚趾头写字做作业外,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  相似文献   

19.
胡林翼(1812——1861年)一生的政绩,始终同镇压农民起义相联系,而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中,和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并列齐名。晚清时,他被推崇为“中兴良佐”,民国时期,更被尊为“近代第一实行家,亦一政治家①。”然而,因为他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史学界就忽视了对他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仅希望通过对胡林翼在湖北巡抚任内整顿吏治的探讨,以窥其当时历史条件下他所起的一定作用,并提供一点评价胡林翼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同行。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文革"期间陷入了非人境地,遭到无数次批斗,每天还要负责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厕所。后来,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接受劳动改造,可沈从文毫不在意。他在咸宁时,给表侄写信说:"这儿荷花真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