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2 毫秒
1.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认为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是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要求对其严格监管,限制过度膨胀。然而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规模较小,虽然对少数地区和个别领域的金融安全产生压力,但是对我国金融系统稳定还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建议在对影子银行实施审慎监管的同时,通过创新金融市场的风险对冲工具,提高金融的监管效率,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最终推进我国的金融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3,(9):48-51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给先天发育不足的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活力,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替代使得融资渠道更加广泛,融资难度降低。同时,影子银行的高杠杆运作、监管的真空状态给金融发展与稳定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风险。我国影子银行增长速度快,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金融风险逐渐显现。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到底是敞口过大还是监管漏洞,学术界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加强信息披露,扩大监管范围,促进国际监管,建立新监管模式,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和银行经营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后危机时代,在各种造势下,影子银行成了一个比较时尚的词语,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成为学者们研究中热谈的话题。而且,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已将其纳入了严格管控的范围。然而,实事求是地看,在认识论上,影子银行还是一个十分含糊的概念。在基本概念不清晰及各国金融发展水平不同,在还没有立于本国立场认真识别创新与监管之间关联的情况下,是跟风炒作、借鉴或移植,还是基于国情另辟蹊径?这是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立法创新中所必须厘定的方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徐海霞 《天府新论》2022,(4):99-109
与以往危机不同的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与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并不是传统金融机构,而是影子银行。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其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社会各界的担忧,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关键问题。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监管改革中应当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本文以影子银行为切入点,从影子银行的界定与规模测算入手,对影子银行如何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影子银行的监管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等问题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评述。基于此,本文发现,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与金融稳定,监管当局应当适时将影子银行纳入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并注重与货币政策在信息共享、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协调合作,最后还给出了这一研究未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影子银行系统产生于实体经济增长需求、金融创新和监管套利相互影响的复杂社会经济背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凸显了影子银行在金融系统的发源和蔓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几乎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隐藏并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对于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应当在允许其发挥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对其设定事前和事后的监管机制,以有效地控制其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李鹏 《理论界》2014,(10):21-25
综观金融发展史,金融创新与监管在相互"博弈"中共同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从业者和监管层的"斗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特点。近年来影子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上也引发了普遍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其规模的增大和影子银行产品和服务乱象百出,理财产品和民间借贷资金去向不明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曾在2011年年度会议指出影子银行是近年银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所以深入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产生原因及其监管等内容就显得十分必要,应以金融结构演进和创新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影子银行的问题,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使其规范化、安全化和效率化发展,进而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国杜克大学的施瓦茨教授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囿于其属性与特点,极易出现信息失灵、理性失灵、责任失灵、委托代理失灵、激励失灵等市场失灵问题,也极易累积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通过事前和事后监管,来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和系统性风险最小化的监管目标。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的研究思路对国内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蔚  苏振天 《学术界》2012,(4):59-65,284
在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维护金融安全应当是各国金融市场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是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影子银行的范畴进行了界定,全面梳理了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的冲击,最后针对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提出了有关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9.
影子银行具有信用中介和缺乏监管两大特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法律规制,需要厘清影子银行体系运行中的交易法律关系和监管法律关系,从交易法律关系的角度廓清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和范围,从监管法律关系切入寻找影子银行的规制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将影子银行纳入法律监管框架之内,最终实现影子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影子银行体系是传统银行体系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具有资金来源多样化、灵活性强、监管缺失、风险抵御能力低等特性,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及时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积极作用,也有增加企业成本负担、引发次贷危机、实体经济受挫、影响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等消极作用。针对贷款规则滞后、监管机构缺失以及缺乏影子银行系统监管法律体系的现状,应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建立系统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  相似文献   

11.
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作为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资管行业的高速发展,在实现居民财富保值增值、拓展银行新利润渠道的同时,也给金融系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本文选取双重差分法,使用2016—2019年15家上市银行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了2018年严监管政策——资管新规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资管新规显著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当银行业务更多元,面临更高风险时,资管新规的负面影响越大;资管新规通过打破刚性兑付、降低影子银行规模来影响银行的盈利;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的发展会调节资管新规对银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个人银行业务的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银行业面临最严峻的挑战。个人银行业务作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经营业绩和生存空间。在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产品创新浪潮的推动下,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经验,在产品、服务、销售渠道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胆创新,逐步推出符合中国市场需要的个人银行业务服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为纠正多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交易规则和程序更多关注大型国有企业,忽视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融资需要,鼓励创新,中国资本市场正在不断进行优化。但是,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地方债务平台风险上升、中小企业融资难、第三方支付存在安全隐患等现象表明,在不断优化中国资本市场对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过程中,中国资本市场体系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未来的资本市场体系设计必须细化资本市场体系顶层规则与程序,简化与放松下层资本市场体系规则与程序,建立透明与科学的财务体系和更为广泛与健全的会计信息监督管理体系,以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效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资金空转不但包括不经过产业过程、始终以货币资本的形态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的第一种形式,而且也包括货币资本在转化为生产资本或商品资本过程中的阻滞和缓流,这是资金空转的第二种形式。流动性的泛滥提供了资金空转赖以存在的土壤,制度性利差、汇差导致的套利空间催生了票据融资、进出口贸易途径的第一种形式资金空转,而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监管差异导致的监管套利诱发了影子银行途径的第二种形式资金空转。防范资金空转需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进利率、汇率的市场化以及全面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影子银行是一种行使传统银行功能,但运作模式、交易方式、监管制度等都与传统银行完全不同的金融运作机制.影子银行以证券化的方式进行无限的信贷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其委托代理链无限拉长,从而使其风险无限放大.一旦链条中某个环节的风险暴露出来,影子银行的整个运作体系就会崩塌.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影子银行体系的崩塌.因此,此次金融危机的化解之道就在于重建美国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6.
作者系统梳理影子银行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以期科学、准确界定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及其构成.从广义角度,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和外部影子银行体系,并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测算进行了积极尝试.在理论分析和数据模拟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银行业稳定性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和银行业稳定性之间呈现负相关且存在倒“U”型关系,即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存在适宜规模的阈值(或最优规模).从实际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内部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外部影子银行体系规模以及影子银行体系总规模在2000-2011年间基本都处于阈值以内,到2012年则全部超过其阈值,这表明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迅猛发展的弊端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17.
王瑞  唐博超 《兰州学刊》2012,(12):200-204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民间借贷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资本流动和增值的需求是这种增长背后的原因。中国民间借贷中的影子银行也逐渐成形,并发挥其作用。但中国民间借贷中的影子银行不仅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还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需要加强监管,以尽可能地减小这些消极影响。但中国的现状并不能够允许中国完全照搬欧美的监管模式,应该实施一种符合中国特点的监管模式,尽量避免政府介入到中国民间借贷中的影子银行中。采取合作模式,设立一种横向的区域合作和纵向的行业合作模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使得资本高效安全的流动是这种模式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18.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广受关注,融资困境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影子银行作为银行信贷的有益补充,有效拓展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对甘肃省5个城市来自不同行业的125家小微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接近八成的企业对目前的融资状况表示不满。只有大约一半的企业有过借款,其中24.8%的小微企业从影子银行获得过资金。企业采用银行贷款的融资成本平均为9.2%,影子银行的加权融资成本为18.63%。通过对影子银行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机理分析发现,在缺乏内部积累和难以获得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或其贷款不便时,小微企业倾向于选择准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组织形式等影子银行进行融资,从而使得影子银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可控性、可测性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作为我国正规金融机构补充的影子银行的存在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性有较大负面影响,但同时对经济增长也存在着大概率的正面影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估测发现,2018年影子银行信贷总规模达729万亿元,占当年GDP90万亿元的809%。对此我们必须思考规模庞大的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加快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改革进程,强化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疏通利率传导机制,既保证有效监管也给予适当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影响,注重预期的引导与调节。  相似文献   

20.
跨国银行业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巴塞尔体制为跨国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有效监管提供了完善的方案。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融入世界金融体系程度的加深,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对我国银行在国外设立的分支机构的监管,充分借鉴巴塞尔体制中的先进监管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制,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