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世纪欧洲科学技术浅析——也谈中世纪是近代的摇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的中世纪被很多人视作科学史上的“黑暗时代”。但是,深入的研究表明,中世纪传承了古代文化,孕育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如丹皮尔所说“中世纪是近代的摇篮”。文章从中世纪的技术、大学教育及对亚里士多德体系的扬弃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以期引发对中世纪的科学技术进行更为客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走出中世纪”与宗教改革对西方近代人文传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走出中世纪”是西方近代人文传统形成的开始,宗教改革给予了中世纪神学以致命的一击,开辟了启蒙主义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分析“何谓中世纪”入手 ,考察了欧洲中世纪是一个“黑暗时代”的流行观念得以形成的历史原因 ,指出它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产物。继而通过考察历史主义的兴起及其基本观点 ,指出摈弃对中世纪的误解 ,揭开中世纪的客观原貌正是由此而得以实现的。最后得出结论 :西方文化是“两希文化”的产物 ,不了解中世纪 ,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西方近现代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唐逸的《理性与信仰:西方中世纪哲学思想》一书的评论,提出了中世纪哲学研究的四个关键问题:(1)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和谐以及张力,(2)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神学前提,(3)上帝名称“I am who am”是“我存在”或,和“我是”,(4)基督教的希腊化和其后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5.
《忏悔录》是中世纪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的代表作。它是奥古斯丁改造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基督教学说的典范之作,是奥古斯丁有较为完整的人学思想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提出了“理性是信仰的基础”、“人人皆有原罪”、“上帝救赎”、“禁欲苦修”和“往生天国”等人学命题。这些论述对中世纪的哲学、美学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间接地孕育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研究奥古斯丁的人学思想,是深入研究中世纪人学、哲学和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史学界对西欧中古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传统的“黑暗中世纪”之说受到质疑.一般认为,真正的“黑暗时期”只是中世纪前期的五百年,大约公元5世纪到9世纪这段时期.9世纪以后,西欧封建割据社会内部的非封建因素日渐萌芽,工商业城市兴起,西欧封建社会结构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当中,都出现了封建与非封建双重性质交错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既是复杂的、乱纷纷的,也是活泼泼的、它有生机的.由此,史学家力图为西欧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找到中世纪的渊源.这样的工作正在打开中世纪史研究的新领域、新视野.在本文中,笔者…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的欧洲,北方民族南侵,社会动荡,人民没有任何知识、文化指导,已被当时的基督教垄断。欧洲中世纪艺术的发展是和基督教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术基本上是基督教美术,是为基督教服务的。基督教美术都是围绕着“教堂”展开的创作,形成了巴塞里卡式、拜占庭式、歌特式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古罗马和中世纪,“模仿”一词和古希腊一样还泛用在不同的范畴和层次上,但在文艺理论中,早期的罗马人就给模仿渗进了逼真描写的要求,到了晚期“模仿”则多专指临摹可见可闻的自然事物,“想象”成了比“模仿”更重要的概念,加上中世纪人们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文艺理论中兴起的象征观念便取代了传统的模仿观念  相似文献   

9.
究竟怎样评价中世纪文论,这个问题长期以来竟把我们许多著名的西方美学史家或文论史家们逼到了一种尴尬的两难之境:肯定之,实在“看不出”中世纪有多少“够格”的文论货色;否定它,又难以回答,何以希腊罗马辉煌文艺的传人们,竟能在长达千年的漫漫时期内,完全失去了美感,停止了对文艺的思维。这种两难之境“挤”出了两种办法:一是“公允”地、“宽容”地对待中世纪,努力搜求合乎“标准”的材料,承认其或多或少涉及到文艺的言论,但却不敢驻足,而用黑格尔演讲中世纪哲学史的方法,“穿七里靴尽速跨过这个  相似文献   

10.
在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理念”论是其核心,它充分彰显了古希腊人追问永恒、绝对之终极本体的渴求,尤其是其“两重世界”的划分和“善”的理念之绝对先验性和超越性以及“回忆说”表现出的一种神学倾向,与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一拍即合,为基督教中彼岸世界与上帝之“合理”存在和“光照论”提供了思想根基。在一定意义上说,柏拉图的“理念”论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漫长中世纪欧洲的典型特征是基督教文化上的统一和政治上的分裂。文章通过对中世纪欧洲认同形成历史的梳理,指出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是“欧洲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形成欧洲认同的基础,并以此为视角分析欧盟东扩过程中基督教文化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般”与“个别”是一对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范畴。亚里士多德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特别是柏拉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一般”与“个别”的较为合理的思想。但在他的思想中也存在着矛盾之处:在本体论上,他注重对“个别”的认识,认为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从而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在认识论上,他更为注重“一般”、“共相”,从而回到了柏拉图式的客观唯心主义,由此为中世纪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历史的分期中,介于古代和近代之间的那个时期,通常写作“中世纪”.“中世纪”是个译名,它的西文原语最早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拉丁语medium aevum近代欧洲各种语言与之同义的词.  相似文献   

14.
西欧中世纪城市常常被当作近代文明的先驱而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因此,有关中世纪城市的研究也格外受到重视。其中城市的起源问题就引起了史学界长达两个世纪的争论,观点见解层出不穷。本文对19世纪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各种学说进行了评论,特别是重点评析了今天仍流行于西方的“商业起源论”和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影响较大的“手工业起源论”,认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远不能就此止步。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中世纪史和近代史的分期定在何时?以什么历史事件为标志?这是史学界争论的重大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流行着“英国革命分界”论,亦有人主张“尼德兰革命分界”论。笔者认为,十六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标志着中世纪史的终结和近代史的开端。一探讨中世纪和近代的划分,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将社会生产方式的表征和阶级斗争的表征结合起来考察,以便找出分期的历史界标。人类历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  相似文献   

16.
在《神学与科学的想象———从中世纪到17世纪》一书中,冯肯斯坦借用韦伯“世界的祛魅”来表述全书的背景。不同于通常学者将现代世界的科学和哲学的产生归因于17世纪近代哲学去除神学化的努力,冯肯斯坦将神学世俗化的过程追溯到了古希腊哲学与希伯莱律法传统,并澄清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在某些关键的问题与主题上对两希传统的反抗与改造。对此进程,冯肯斯坦以“适应原则”和“世俗神学”作为他论证的核心术语。本文从贯穿冯肯斯坦早期和晚期学术生涯的基本问题入手,探讨贯穿在《神学与科学的想象———从中世纪到17世纪》背后的学术关切。  相似文献   

17.
在中世纪早、中期的西欧(公元5~15世纪)“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其主体是基督教教育,教会学校包括修道院学校和大教堂学校构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主线。世俗的宫廷学校教育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中世纪中期西欧大学的兴起既是西欧社会开始走向繁荣昌盛在文化上的初步表现,同时也是中世纪基督教会达到繁荣和鼎盛之际的产物。不少大学直接脱胎于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观点认为,前工业时代的雇工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不求改变,工资上涨只会滋生其懒惰情绪,而不会带来收入的最大化。这种叙事模式既源于中世纪以来社会精英对劳动者的偏见,也与17世纪重商主义评论家的进一步阐发密切相关。然而,在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雇工面对高工资做出的选择难以用上述观点来解释。雇工不仅大多兼有多重身份,为增加收入,一年中从事多种不同工作,而且追求消费标准的提升和个人财富的积累,甚至还参与公共生活,着力改变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可见,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雇工既不懒惰,也不是“挥霍者”,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层面均有追求,“从上往下看”的传统叙事模式有待改变。  相似文献   

19.
依传统观点,中世纪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的“黑暗世纪”,其理由在于它中断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学思想,直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从阿拉伯世界移译古希腊圣哲的经典。根据大量文献考察认为,鼎盛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间的波修斯就开启了旨在按“七艺”格局将希腊经典特别是亚里士多德著述进行重建的“计划”,于是“七艺”成为基督教学校的基本教程,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基督教对上帝的理解特别是神学论证,成为中世纪知识积累的母体和科学革命的温床。波修斯是西方科学思想从古希腊延续到中世纪的文化英雄,不了解波修斯很有可能误解西方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思想关联。  相似文献   

20.
“马维兰纳赫尔”是中世纪穆斯林地理学家的著作中开始出现的一个地名。该地名影响甚广,我国学者一般将其译作“河中地”。本文从该地名的来源、对它的各种解释及其所表示的地理范围各个方面对该词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