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道家学派与八家学派的管理学的比较(美)张绪通文王晓凌译作者张绪通博士,系美籍华裔。他的祖籍是安徽省寿县。张博士是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是国际的知名学者、他为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家文化,而不遗余力。他撰写了多种有关道学的专著,并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本...  相似文献   

2.
陈来 《中国学术》2001,3(4):141-182
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基于若干的社会一思想条件,就思想方面来说,如二程(程颢、程颐)道学思想的创立,二程人格与思想的权威的确立,道学精神对宋代知识人的吸引,都对道学作为一种思潮和话语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学内部的学术讨论,具体规定了道学话语的内涵。而追踪这种讨论的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及其中讨论的问题和焦点的变化,则有助于理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转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阮纪正1996年12月16日—19日,广东老子文化研究会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发起,召开了“中国道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和日本、瑞典等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道家文化及其现代意义,进行了热烈...  相似文献   

4.
道学思想是以老子“道”论为基础的理论系统。对道学思想在当代乃至未来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反对现代西方中心主义式的全球化。也要反对传统东方沙文主义式的自大;道学思想至多只能成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而不可能成为主导世界文化的新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我国禁书史上的重要时期 ,禁书类型多样 ,其中 ,道学图书之禁是能充分反映时代特征的重要禁书类型之一。宋代禁止道学图书主要在北宋末、南宋初和南宋后期三个时期。考察其背景、原因和始末 ,可以明显看出宋代禁道学书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相连 ,因党争而引起党禁 ,因党禁而引发书禁 ,禁书与禁学合而为一 ,这是宋代道学图书之禁最显著的特点。此外禁道学书与道学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影响也密切相关。不过就禁书的最终结果而言 ,禁书并未被彻底禁绝 ,但它确实对道学在宋代的发展和传播构成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道学文化作为一种"生道合一"的学说,将"生命"本身视为"道"的体现。基于这种"身国同构"理念,道学将"医身"与"医国"同一,因之中医药学本身就是道学。道学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来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传统文化,最终将成为人类进入大同社会的普世文化。中国医药学是一种文化医学、社会医学、心身医药,是自然生态医学,是自我康复医学,是有机整体医学,是周天全息医学。用中国传统医药学的自然生态医学思想重构西方医药学,在中医生态理论的指导下促进中西医结合,是21世纪人类新的自然生态医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由于思想主旨不同,道学与儒家在女性伦理上存在各种对立。对于女性的地位和价值定位,儒家强调"男尊女卑",道学主张"阴阳并重";对于女性的人格,儒家持"女人祸水论",道学持"女性崇高论";对于女性的贞节及两性交往,儒家过于强调女性贞节的畸形伦理观而实行"男女之大防",道学较为宽容而倡导自然健康的两性关系;对于女性所循人伦礼节,儒家重文轻质,道学重质轻文;对于女性道德监督机制,儒家诉诸于人的作用,道学主张人神并用。然而,由于道学为了扩大其影响力而不断吸取儒家思想,这又使得道学与儒家在女性伦理上存在融合,它们都奉行尊卑等级观念、倡导"贞顺"之德、重视"孝亲"思想及推行"五常"之道。  相似文献   

8.
道学———一种文化应战●匡钊道学的兴起是中国哲学自先秦的繁荣后的另一个高峰,但这次学术的复兴却不是自发的行为,而是一种在外来势力压迫和催化下古老文化传统不得已的“应激反应”,如果在这个时代学术方面曾经创造了什么前所未有的新东西,也并不是出于学者们的自...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终结与道学导论的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终结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思想的终结,而是特指作为一种特殊哲学形态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经由翻译philosophia而来的哲学,在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的新生,将表现为道学的重新开端,而道学的重新开端则首先体现为道学导论的墓本任务.道学导论不是外在地为一种叫做道学的现成学科提供一个导入其中的道路,而是本身即为道学的重新生成和展开.在现代中文的语文处境中,道学导论的基本任务是吸收转化质胜于文的逻各斯哲学,以文救质,在新的层面上重建文质彬彬的道学理想.  相似文献   

10.
道学尊崇女性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哲学渊源和宗教渊源。道学尊崇女性的社会历史根源首先在于其继承和发展了母系氏族社会尊崇女性的遗风,其次在于女性在道教教派组织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封建统治者对于女仙和女道的青睐。道学尊崇女性的哲学渊源在于其继承了《归藏》等古籍的阴柔哲学思想。道学尊崇女性的宗教渊源在于其继承了原始宗教的女性崇拜传统。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学演进与原始道学、两汉道学不同的新表现,主要是持续时间长,分布面广,论说者众,思维方法多样,个性作风各异.何晏、王弼的贵无论,阮籍、嵇康的自然之道论,向―郭注庄的实有论,葛洪玄、道、一三合一论及陶弘景道生元气再生太极与万物论等,构成本时期"新道学"之主要思想,显出时代新风貌新景象,为中国道学史增光添彩,实属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2.
道学 (或称理学 )诞生于北宋 ,这是一个发生道德危机、信仰危机、民族危机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背景孕育出一种普遍的道学文化心态 :确立超越的义理 ,寻求存在的意义 ,获得理性的自由 ,渴望心灵的安宁。所以 ,寻天地必然之理 ,立人道当然之则 ,就成为宋明理学家共同的理论取向 ,也是朱子道学的内在理路。朱熹继孔孟 ,接周程 ,倡道统 ,汇四书 ,关注现实 ,彰显理性 ,探求心性 ,他所进行的这一系列理论活动与实践均是道学心态使然  相似文献   

13.
宋代兴起的理学(道学)是一种新形态的儒学文化,它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哲学思想,而是一种人的具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心态.本文把宋代兴起的理学(道学)作为一种文化心态来研究,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揭示理学的兴起,理学的本质,理学作为一种文化心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略论道学与当代中国哲学罗尚贤引论———道学与哲学任何有价值的哲学,都是实际生活的折射,都会留下探索真理的脚印。正是这些脚印,依次连成人类探索真理的轨迹。世界上很难看到哪个国家或民族的这种足迹,能古往今来连成一线的,唯有中国较特殊。中国人探索真理的足迹...  相似文献   

15.
试论苏轼的美学思想与道学的联系张维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在诗歌、散文、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是世人所公认的,人们在阅读苏轼作品时,不但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又能得到一种道的启示,可以说美与道共存于苏轼的艺术作品中。苏轨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而且是...  相似文献   

16.
由四川大学“传统文化与管理研究中心”和美国明道大学发起并主办的“现代管理与营销战略国际研讨会”于1993年5月5日——7日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四川的21位专家学者以及37位来自国营大中型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美国明道大学校长、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传统文化与管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张绪通博士作了“道的领导艺术经营之道”的精彩讲演,把中国优秀的道学文化与现代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与会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和浓厚兴趣。一致认为,张博士讲演是坚持“古为今用,切中实弊”。此外,省内知名学者辛文教授等还就“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股份制与股市”、“关贸总协定与知识产权”、“企业营销战略”等问题进行了专题发言,对与会者深有启发。现将研讨会上的主要论文分期于本刊摘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宋明道学中“圣人”观念虽继承了先秦“圣人”观念中具有的“聪明”、“智慧”和“治者”、“王者”的意义,但最重要的是,此时的“圣人”观念却朝着“道德人伦”或“人格境界”一方偏转,甚至在有的道学家那里,它已被“道德化”了,使之成为“尽伦”和“尽德”的同义语。但同时“圣人可学而致”的思想却未改变,只在“成圣”方法上略作修改  相似文献   

18.
本体功夫范畴与体用范畴相连,是宋明道学把体用范畴应用到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学领域的必然产物;而本体功夫理论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心性学说有关,是儒家心性学说发展演变到宋明时期的必然结果.它们都与佛教哲学、道教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与佛教哲学、道教哲学既相排斥又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本体功夫思想主要存在于宋明时期,所以我们主要把它放在整个宋明道学的范围系统和理论结构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朱子学关注、影响社会的取向是努力使现实世界向“天理”世界靠近 ,而在现实中这种靠近的“可能域”更多地是主体的和精神的 ,故而为“道学精神”。“道学精神”存在的主体域性 ,使其在实践上由于主体间自我领悟的不同而外在地不断发生争辨。古代朝鲜朱子学界整体 ,在漫长的 50 0年历史中 ,充分体现了这种“道学精神”和论辨性特色。  相似文献   

20.
吴震 《社会科学》2013,(8):130-139
在宋代道学,格物与诚意,何者具有首要地位?这是道学工夫论域中的一大理论问题。历来以为朱熹以格物为《大学》第一义,于是诚意工夫便落为后手。然而当我们将道学工夫论置于政治文化角度来重新审视之际,我们发现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道学家劝导君主应当努力实践的第一序工夫,往往不是格物致知而恰恰是诚意正心。朱熹自述他"平生所学"止有正心诚意四字,这一自述无疑是朱熹工夫论思想之特质的重要写照,由此可以使我们获得有关朱熹工夫论思想的一项新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