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形成完备而严整的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担当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指导、坚持原则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对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成果作出的科学总结,也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突出的理论亮点。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张正在进行热烈的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主张的根据也许来源于恩格斯吧!恩格斯在反对不可知论者时说:“我们的行动的结果证明我们的知觉是和知觉到的事物的客观本性相符合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版,第3卷,第387页)“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对这些问题给以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恩格斯反复地说明实践证明了认识的正确性。确实,这样解释,理解是简单的,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可是,果真一切问题都能这样地用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3.
高中政治课现行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第三课讲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时,提出要注意反对两种错误:一是否认事物运动的绝对性,片面夸大相对静止,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一是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静止的存在,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把世界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举例  相似文献   

4.
《文汇报》文苔专刊摘发的《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5期刊登的《论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文说:“外因不仅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根据,常常直接起第一位的作用。”并列举了机械运动、物理运动、生物的进化过程、社会的变化及人的认识运动等例子来论证。事实果真是如此吗?在物理运动中,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外界加热并不是水气化的内在根据,内在的根据是由于水分子本身运动——分子之间的间隔加大的结果.同样的外因条件,把石头加热到100℃并不能气化,原因只能由石头内部分子运动的内因作根据来说明。  相似文献   

5.
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孰优孰劣,应有科学的方法,否则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也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过去有人不顾历史条件地进行“横比”,结果得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错误结论;有人厚古薄今地进行“纵比”,却发出“今不如昔”的感叹。这些都不是比较的过错,而是比较的立场和方法不同所得出的不切实际的结论。科学的比较方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应当把两种社会制度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发展趋势中进行考察,看它是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还是有碍于社会发展;其次,比较她们是为大多数人谋福利,抑或是为极少数人图私利;再则,透过现象,从内容到实质上进行比较,从中寻出问题的原因、性质,以求得到规律性认识。这有助于认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同本质,同时清楚地认识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之不完善处;既鼓舞我们坚定信心,又要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经济腾飞而拼搏奋斗。  相似文献   

6.
论平衡     
哲学上的平衡,均衡、稳定、静止、统一等,指的是客观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一种形态,即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所保持的相对静止状态,或者说,事物量变过程的暂时稳定状态。恩格斯说:“相对静止即平衡。”毛泽东同志也说:“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平衡,或相对静止,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客观事物运动和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状态。正确地认识平衡、重视平衡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同志就战争与和平问题提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是世界不安宁的主要根源”等重要观点。这些观点构成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到新时期我国内外政策的调整。本文通过联系我国以往的认识与实践来分析上述观点 ,以体现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形势下对传统的理论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面转化的原理, 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内容。如何按照马 克思主义著作家的论述,来规定它的科学 含义,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我国,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学校的 哲学课本里,还是在各种宣传哲学的小册子里,都把对立面的转化规定为同一性的一个含义。但是,根据事物矛盾运动的实 际情况来看,特别是结合建国三十年来革命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来看,这个观点是否科学,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我们认为,对立统一规律中关于同一性和转化的关系,犹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一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哲学范畴,而不是一个包含在另一…  相似文献   

9.
内因和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着如何正确理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和矛盾法则,如何恰当估计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系统发展的意义,如何科学地描绘宇宙万物辩证发展的相互关系,等等。这里仅将我对内外因关系问题的一点学习体会写出来,就教于哲学界的各位专家和读者。一、不能从“自己运动”得出内因第一是根据,外因第二是条件内因是一事物或一个系统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外因是该事物与周围其它事物或系统的矛盾对该事物的作用和影响。赞成内因第一是根据,外因第二是条件的一些论著,喜欢引证列宁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以至中世纪,对艺术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界限是认识不清的.十八世纪以来,由于各种文化发展的总的影响,才使科学和艺术有了明确的界限.但也仅限于用科学和艺术的比较来证明艺术作品是否具有认识现实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同古代对艺术和科学相互关系的认识没有多大区别.对这一关系的认识曾有过不同的理解:有的人是通过逻辑途径来解决的(如?别林斯基就认为,艺术与科学的差别仅在于解决认识往务的方式上);有的人是通过两者关系在历史上的反复变化来解决的(如谢林认为,根据原始神话来看,艺术和科学应当在将来重新融为一体).而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则完全不同于上述这些认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指出过掌握现实的艺  相似文献   

11.
不可知论是一种悲观的认识论,它“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科学和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如同它和宗教根本对立一样。承认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以及这些规律的可知性,是科学的前提。宗教和不可知论从不同的角度破坏这个前提。科学,根据它对自然界的认识,通过实验和工业,能够把自然界的现象合乎规律地制造出来,这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驳斥。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既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美?美的性质是什么?美究竟有哪些基本特征?等等。自古迄今,各国的美学家们都在为此苦苦思索,争论不休。建国以来,我国美学界也曾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仅就美的性质而言就有四种看法: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有人认为美是客观的,有人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有人则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这些美学家们,为什么对美学领域中的这些基本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作出今人满意的回答呢?我认为,原因之一是这些美学家们,在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时还缺乏一个科学的方法。他们不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按…  相似文献   

13.
人的认识是否有一个主观模式?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究竟如何?要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认识的主观要素,对认识作系统的分析。 一、认识的结构和主观要素 与认识结构的“两要素”说或“三要素”说(认识由主体和客体两个要素构成,或者再加上一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思维主要是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看事物以及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纵向思维看事物的发展过程。传统思维也看事物的结构,但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去看。很少注意事物结构的层次关系。层次思维是遵循物质世界的层次关系所产生的思维方式。整个客观世界及其中的事物是分层次的。层次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现象。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事物必须对其层次去认识,进行层次思维。因为只有思维关系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一致才能如实反映客观世界。层次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和实践更具体、更精确、更深刻、更丰富,能对  相似文献   

15.
思维运动是否物质运动?思维运动是否具有其他基本形式的物质运动襄括不了的本质规定?以及确定思维运动地位的意义何在?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一、思维运动是客观的物质运动马克思说:“决不可以把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分开。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这就是说:一切运动都是,也只能是物质的运动,思维运动当然也不会例外。可是,有一种观点却认为思维是一种主观的东西,那么思维运动也只能是一种主观运动。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他们只知思维是主观的,但并不明白思维何以为主观的。我们必须明确一下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实践观点出发,对于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过程、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方面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错误作了初步的分析。对于以往人们所忽略了的、关于实践与错误性认识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人类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要改造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要求人们对世界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要想在未来有一个效果良好的实践活动,就得先有一个关于未来的正确认识。这种关于未来的认识活动就是超前认识活动,其结果就是超前认识。所谓超前认识,就是人们对事物发展的未来以及对将要从事的实践活动的认识。本文谨对超前认识的基本特征作些探讨。一、未来指向性指向事物发展的未来,指向人们实践活动的未来,这是超前认识的一个显著特征。超前认识注意的重点不是现存的事物和人们现时的活动,而是未来的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世界历史角度分析了本世纪社会主义运动面临困境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只有把社会主义放到世界历史总进程中去考察,才能正确总结教训,开创21世纪新局面的观点。作者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为落后国家提供了在高起点上利用人类文明成果的条件;应从世界普遍交往的角度,研究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走向,突破以往研究中的民族地域性;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不排斥革命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和平共处于21世纪,两种制度特殊途同归于人类大同的高级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9.
作者分析了自古希腊到当代有关社会的社会阶级结构概念的形成史,揭示了阶级构成理论的研究对于苏联社会历史及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过程的研究所具有的迫切性和极端重要性。序言指出,在苏联以往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所确立的某些错误理论限制了对现实的科学认识,无法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因此极大地妨碍了对农工综合体各种关系的正确分类,妨碍了所有制本身问题的解决及有活力的经济结构模式的建立。因此,作者认为,必须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现阶段作出科学的分析,对阶级问题理论化的“起  相似文献   

20.
易杰雄 《浙江学刊》2007,2(3):35-40
在列宁看来,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新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这种唯物主义既是实践的又是辩证的同时也是历史的,即他所指的“现代唯物主义”。发展观是否科学,关键看承认不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承认不承认事物的运动、发展不仅有量变,而且有渐进过程的中断、飞跃、质变;科学发展观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同时适用于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思维。列宁关于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于1914—1915年在瑞士伯尔尼期间集中时间和精力研究哲学所留下的八个笔记本中,特别是其中比较完整的《辩证法的要素》、《谈谈辩证法问题》、《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和列宁关于那些应当构造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的原则性指示以及他在《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一文中提到的辩证逻辑的要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