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双价形容词对句法结构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价形容词,为原则上能够进入“N1+对N2+A”、“对N2+A+的+N1”和“N1+A+的+N2”三种框架的形容调.带两个必有补足语的形容词对句法结构的选择限制,“a1+a2+A”是此类形容调的基本替换框架,而“a1+A+a2”则是其变式替换框架;在句式上,“a主+a对+A”是其常用句式,“a对+a主+A”以及“a主+A+a于”则是其非常用句式.带一个必有和一个可有补足语的形容调对句法结构的选择限制,此类形容词有“a1+a2+A”、“a1+A”两种替换框架;依据其对非主体成分的选择限制,给出该类形容词的两个次类.  相似文献   

2.
《庄子》一价形容词简单谓语句的基本句型共有四种:(1)s+PAnl(共310句)(2)S+Adv+PAnl(共227句)(3)S+PAnl+C(26句)(4)s+PAnl+O(2句)。句型(1)有6种不同的结构模式,句型(2)作状语的主要是副词、带词尾的状态形容词、介宾短语等,句型(3)中作补语的主要是介宾短语,句型(4)宾语是形容词的配价补足语。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常用祈使句“A+V+(一)点儿!”(V代表单音节动词,A代表单音节形容词)表示说话者的态度和意愿,句式中的A常为表示数量范畴的形容词“多”和“少”;而其他语义范畴的形容词只能构成“V+A+(一)点儿!”的句式,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语言现象。而且后一种格式都可以转换为前一种格式,前一种格式一般不能转换为后一种格式。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语法化的角度去探究其动因和机制,可以发现祈使句对语境的依赖性使得表达了数量范畴的“多”“少”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在人们的头脑中有深刻的认知基础,祈使句与数量范畴建立关联后是无标记项,同时“A+V+(一)点儿!”的语序结构也是保留了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动词前直接作状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太A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A了”云兴华一、“太”是个表程度的副词,可以同某些形容词(用A表示)组合构成“太A了”句式。即:太+A+了→太A了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进入“太A了”。经观察得知,性质形容词一般都能进入该句式。如:太硬了/太丑了/太伟大了/太粗心了状态形容词一般不...  相似文献   

5.
作者以琼海话为基础来研究海南方言,认为其主要特点是:(1)语音,有吸气音、喉壁音、送气音,没有卷舌音和唇齿音,声调有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阳去、高去、阴入、阳入等八个调,而且入声调尤其突出,文白读音相去甚远;(2)词汇,构词形式多样,形容词AAB式结构更具特色;(3)语法,名词不带后缀成分,结构助词“地”的省略及“的”被“屋”所代替,差比句式是“WW过Y”,疑问句式是“V+不”或“P+不”。  相似文献   

6.
成都话中[tn~(21)]疼、[tr~(21)]疼儿常作粘合式结构中的补充成分,表示程度加深。疼(疼儿)总是在形客词(A)或动词(V)之后,构成“N+A+疼”和“N+V+疼”两类句式。不是所有的形容词和动词都可构成这类句式。有的形容词和动词还可构成带“疼”的把字句。  相似文献   

7.
形容词特征的最早说明笔者曾说明西汉毛亨《诗经沽训传》注释《诗经》中的形容词.用一个“貌”字;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中注释形容词加一个辅助成分“然”字(见《中国古代语法学在唐代的发展》(简述).《中国语言学报》第六期),这些标志出了形容词的词性。如;(...  相似文献   

8.
《数学通报》87年第3期刊载了《椭圆内接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最小面积》一文,只研究了两种简单图形,本人考虑了两种方法来推导椭圆内接(外切)n边形面积最大(小)值的计算公式.并推广到椭球面上,获得了类似的结果.首先推导单位圆的内接(外切)多边形面积的表达式:如(图1),设A1A2…An是单位圆x2+y2=1的内接n边形,点A1的坐你为(cosαi,sinαi;).(i=1,2,…,n)。根据多角形面积公式,算得:仍如(图I),设D1D2…Dn是单位园x2+y2=1的外切多边形,A1,A2,…,An是其切点,A1的坐你为(cosαi.sinαi),(i=1,2,…  相似文献   

9.
讨论“主+谓(单个形容词)”形容词谓语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论“主+谓(单个形容词)”是现代汉语形容词谓语句的下位类型之一,它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早在50年代初丁声树等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指出这种类型的句子含有比较、对比的意思;朱德熙先生在《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一文中则进一步探讨了该类形容词谓语句的成句条件,认为“甲类成分”(也就是常说的性质形容词)只能出现在含有比较或对比的句子里.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描述单个形容同做调语的分布情况并探讨性质形容词做谓语受限制的深层原因.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采用朱德熙先生的观点[1]、即把形容词分为状态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两…  相似文献   

10.
反义形容词即形容词的反义组合.《庄子》一书使用了大量的反义形容词,这些反义形容词有其自身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对应方式.通过参考相关注疏,揭示并解释《庄子》一书中反义形容词的语义场类型及对应关系,有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这部著作的语言本体.  相似文献   

11.
“形(动)死我了”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表明,它是一个中心义为说话者经历极度状态变化的构式。与“形(动)死我了”构式规约相联的形容词或动词,与构式所表示的事件之间存在子类关系,在此基础上形容词或动词与构式整合。限定进入“形(动)死我了”构式的语义类型,统计类型频率,发现“形(动)死我了”构式中能产性最高的类型是心理感觉形容词,能产性最低的是表示人或事物特征的形容词。比较“形(动)死我了”构式与“我形(动)死了”构式,发现两者在语义上无差别,但在语用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基于形容词的名词短语,是指将形容词转换成与其同根名词相关的名词性短语,主要涉及常用表达、特定表达、含隐喻意义表达和松散关系表达等四种强语势情况,本文通过举例、对比和分析等方法,论述了基于形容词的名词短语个性化的强语势表达特点,指出形容词与相关名词性短语之间语义上虽具相关性,但后者在表达程度上显然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详细分析描写了邵东方言形容词的七种生动形式的结构类型:“AA+后缀”式、“ABB+后缀式”、“ACCB”式、“ABAB”式、“A里AB”式."AABB”式、“AB巴B”式和“AB哩”式,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以《红楼梦》中助词“的”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两个方面对《红楼梦》中助词“的”展开细致深入的探讨:一是从时态、语气和结构三个层面考察了感叹句末助词“的”的功能,并且总结出辨析同形结构“x+的”的格式中“的”性质的判定方法,考察了句末助词“的”的功能与其所处句类是否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二是对助词“的’’分别在“人称代词+的+称呼语”、“动词+人称代词+的十中心语”、“动词+人称代词+(的)+中心语”这三类近似语法格式中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进行了具体详尽的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15.
形比句是比较句的一个类别,指谓语是形容词及形容词性成分的比较句。从调查的语料来看,东汉至宋时,异同比类形比句句式的肯定形式主要有5种类型:X与YA、XA於Y、XA于Y、XA乎Y、X和YA,其中,"X与YA"型句式的用量和使用比例最大。否定形式主要有10种类型:X不与YA、X无与YA、X与Y不A、X与Y无A、X与Y无以A、X如Y无A、X不A于Y、X似Y不A、X似Y无A、X比Y不A,其中,"X与Y不A"型句式的用量和使用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16.
考释合肥方言单音形容词42个,着重讨论这些形容词的词形。说明合肥方言"烈"、"康"、"■"、"■"、"丑"等保留了古代的词义,"侧"等保留了古代的语音。另外还对《现代汉语词典》等现有词典或著作在"娝"、"疲"、"韶"、"俷"、"尖"、"怵"等的词形、注音、释义方面问题提出了探讨意见。  相似文献   

17.
设n≥2的正自然数,0〈θ〈1,a=(a1,a2,…,an)∈(0,+∞)n,a的调和平均、几何平均、算术平均和θ次幂平均分别设为H(a)、G(a)、A(a)和Mθ(a).该文将利用最值压缩定理,建立两个与它们有关的不等式,进而推广了一个已知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且+VP"祈使句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表示说话人要听话人暂且或姑且做某事。唐宋时尤其是禅宗语录里用得很普遍。其后,"且+VP"语用功能出现分化:"且+VP"由祈使标记向话题转换标记转变。这一转变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VP"在语义上为"且+VP"的功能转变提供了基础;其次,"且+VP"在句子中的位置促使其向话题转换标记转变;再次,唐宋时期其他一系列相似的话题转换标记的存在也对"且+VP"功能的转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两个部分讨论四川西昌方言中的量词问题。第一部分对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特殊量词进行描写和分析,第二部分详细描写西昌方言量词的特殊表达方式。这些特殊表达方式可以归纳为(1)“A+M”、(2)“A+M+A+M”、(3)“n+M+n+M”、(4)“M+是+M”、(5)“M+打+M”、(6)“n+打+n+M”、(7)“M+把+M”、(8)“M+把”、(9)“M+把+两+M”等九种格式。  相似文献   

20.
"NP+不+X+谁+X"是指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紧缩式反问句式,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这一句式实际是一个由"NP+不X"(陈述性否定句形式)和"谁+X"(反问句形式)整合而成的双重假设性否定句式,常用来强调表示"NP肯定具有X所指明的情况或属性"这样的意思,含有"X所指明的情况或属性非NP莫属"的强调意味。对"NP+不+X+谁+X"句式的考察分析,并不是对这一句式研究的终极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研究该句式的上位句式——"NP+否定成分+X+疑问成分+X"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