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当代生态科学理论视野中的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物质层面看 ,在当代生态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中 ,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解决了草畜平衡、草场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内的能量节约与持续循环等重大问题 ;从精神层面看 ,在当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视野中 ,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实现了生态化的生命观、自然观及与自然相处的和谐观 ;从制度层面看 ,在当代生态科学系统性、整体性及相互依赖性这一总的精神与原则的理论视野中 ,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完成了社会的秩序化与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格·孟和蒙古族在严酷而封闭的内陆草原自然环境中长期从事牧业和狩猎业的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而草原生态文化观则是这种游牧文化的核心和实质。这是因为,首先,蒙古族的草原生态文化观是从蒙古族所从事的游牧和狩猎的...  相似文献   

3.
姜明 《阴山学刊》2004,17(6):41-45
实施西部大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不仅要从资金、政策等物质层面上加大力度,而且要从文化层面上入手,大力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姜明  侯丽清 《阴山学刊》2007,20(4):31-34
"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济发展要实现"草、畜、水"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这是草原生态文化中的核心。草原生态伦理文化,至今仍然植根于蒙古族的价值取向中,这就为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提供了文化和心理上的支持。草原生态文化所孕育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功能,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建设必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大力弘扬草原生态文化,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营造经济发展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舆论环境,对于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商代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生态文化的出现 ,是在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的广阔地理背景中展开的。同时 ,也是在商以前生态文化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生态文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制度形态层面上 ,商代的农业管理很注重生态适应性 ,制订有渔业资源的保护制度。在物质与技术形态的层面上 ,存在着物质技术形式的转变、能源形式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精神形态的层面上 ,人们用图腾以及器物刻绘或雕塑等特定的表达方式来反映人对自然生态的认识。生态灾害的认识在继承以往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6.
周兵 《学术探索》2015,(4):85-91
在当今迅猛发展的中国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果中华民族丧失了传统文化、失落了“乡愁”,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新型城镇化”与“人、社会、自然”的生态和谐。新型城镇化之“新”、生态之“和谐”,应体现在其“人文内核”上,就是让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脉”,才能实现“诗意的栖居”。文章从理论上,论述了“乡愁”文化的产生和界定,提出“乡愁”文化的概念,并从其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比较和探讨了与传统文化的区别、联系,就此论述了在新型城镇化中留住“乡愁”文化的价值理念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具有内在统一性,正是这种统一性决定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外部条件,并且造就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两次机遇.两种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层面的现代转型.这三个层面文化转型的逻辑是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图腾源于原始人对自身起源的追问,图腾文化则是形成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原始积淀层。《狼图腾》作为生态思想的言说,在文学界与文化界引发了热议。其"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着现代生活,并彰显着图腾信仰的回归。而"天人合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理念也是生态翻译学客观存在的重要理据。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译者主要在语言、交际、文化这三个维度进行多维度地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保留了蒙古族宗教的神秘性,有效地把蒙古族独特的图腾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  相似文献   

9.
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 ,利用田野调查和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对草原生态民族区草原生态现状认识的基础上 ,对于草原生态和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论文以蒙古族的游牧传统和环境知识为中心 ,从蒙古族的游牧技术传统、居住格局、轮牧的方式以及蒙古族的宗教价值与环境伦理等方面 ,较为全面地揭示了这些民间的与环境有关的知识 ,直接间接地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而对于造成草原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所造成的“农牧矛盾”作了基本的分析。最后 ,笔者指出 ,对这些民间的知识体系 ,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考虑其合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现实环境状况的困难,导致人类的思维路径一方面以问题导向实际面对生态困境,另一方面以形而上学的反思省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作为。立足环境哲学这个范畴,生态文化之自觉需要回归价值、道德与意义的思辨。从自然、地理、社会与文化的不同层面,对生态文化自觉进行环境哲学的概念阐释,是建构生态文化自觉之理念认识的重要桥梁。以生态文化自觉切入人类在当代社会的环境状况,需要对现代社会内在价值理性缺失的困境进行思考,也需要进一步对于现代性的弊端进行反思的解构。二元论哲学模式表达的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意识与物质两个实体;它导致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人与自然界相对立的层面产生了一个人类的世界与另一个自然的世界。从人类的世界看,生态文化自觉要以清醒的生态理性走出从19世纪以来现代性的迷宫。从自然的世界看,生态文化自觉不能沉迷在开发式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当中。生态文化自觉之向度表现为追寻一种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契合的框架,为未来的人类与久远的自然界找到永恒的坐标。它可从人类观念内在属性的个体自我与生态整体、主动与被动、理性与情感的几个方面关系进行分析。它需要把被人为割裂的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在体现实质合并的连接式融合中才能塑造符合生态循环原理的稳定、协调与优化的整体世界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