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在《论物质体的辩证法》一文中提出了物质体的范畴,把一切有形体的物质存在都概括为物质体;又在《论物质场的辩证法》一文中提出了物质场的范畴,把一切无形体的物质存在都概括为物质场。我认为自然系统的物质体系,就是由两者构成的,从而要求引入物质态的范畴。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使用物质态的范畴,如物质三态——固态、液态、气态,现代科学发现了愈来愈多的物质态,不过,这都指的是具体的物质体系的态。我所提出的物质态,则是一种哲理性意义的规定,指的是作为整个自然系统的物质体和物质场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总体系的态,即有限和无限的态、连续和间断的态、有序和无序的态以及均衡和不均衡的态,研究这些物质态,将有助于人们对物质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2.
可能性和现实性这对范畴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首次明确提出。在亚氏的第一哲学体系中,这对范畴不仅是潜能与现实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诸多范畴相互联系的完成的环节。因此,这对范畴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亚里土多德的辩证法思想十分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中。同时,这对范畴还对以后的哲学流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伊壁鸠鲁、托马斯·阿奎那、邓斯·司各脱、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等人都沿用了这对范畴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是,只有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3.
商品生产方式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的中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介是重要哲学范畴,但目前我国哲学界与经济学界对中介范畴的内涵及其在经济学上的运用,探讨甚少,这就影响商品生产方式在经济生活中理论地位的界定,影响当前深化改革中深层理论问题的方法论。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一马克思、恩格斯等人虽未专门论述中介范畴,但在他们的论述著中多次涉及这一范畴。综观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所阐明的中介范畴的内涵,可以看出,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范畴是对客观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对立要素之间的间接联系与转化现象的理论概括。由于中介面对不同的对象或侧面而具有不同的指向,因此中介是一个多棱形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相对与绝对是哲学中比较难以把握的一对范畴。关于这对范畴的理解,不仅在历史上众说纷纭,就是现在也可以这样说,这对范畴应用在什么问题上,什么问题就经常出现歧议,不断发生争论,例如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对立面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等等问题。这些争论首先是由于对内容本身的不同理解所引起的,但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如何理解相对与绝对的范畴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去研究一下这对范畴的含义,弄清这一点对于解决当前在一些理论问题上的争论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宪法学范畴是宪法学理论体系的架构.宪法学范畴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与层次,本文将宪法学范畴的逻辑结构分为基石范畴、基本范畴、一般范畴这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范畴成为宪法学体系的支柱和支点,为宪法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将复杂的宪法现象以合理科学的逻辑结构联系起来,共同形成了宪法学这张宏大的网.宪法学的基石范畴是人权,基本范畴包括权力与权利,宪法与宪政两对对应范畴,一般范畴由基本范畴分解而来或直接间接派生,在稳定的基础上有较强的开放性,本文基于这三个逻辑层次对宪法学范畴进行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6.
<正> 马克思与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提出了在“整个世界的生产”中“包括精神的生产”这一论断,并在其他著作中多次使用和论述过这一概念,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对精神生产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与概括。精神生产应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提出及对其所进行的哲学反思,无疑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境界的理解与对自身认识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较长一段时期,我们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却非常不够。随着社会改革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精神生产的作用已愈益为人们所认识,因此从哲学层次上研究与探讨这一范畴也就显得日益迫切。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原理共同构成。在组成这一理论体系的一系列范畴中,发展、结合与民生是起着骨架作用的三个核心范畴;这三个核心范畴分别涉及到这个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创新方法与实践指向等重要逻辑结构层面。因此,对这三个核心范畴进行逻辑解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实践基础、内在逻辑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8.
论美学范畴的学科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范畴作为反映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既是建构科学的美学理论体系的支撑点和生长点,也是美学思想史研究的核心内容。在这种史论结合的研究视野中,美学范畴自身的形成和演化以及诸美学范畴系列的有序化组合甚至成为美学家理论思维的逻辑形式。因此,如何认识和把握美学范畴的学科特性,如何深化对美学范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解便成为我们推进美学史与美学理论研究的关键性契机,这正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我们应当在历史与逻辑、空间与时间、理论阐释与经验描述的有机融合中形成对美学范畴的独特而有效的把握方式,真正认识美学范畴在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中表现出的学科特性。本文拟从四方面作出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9.
激进与保守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被长期使用的一对分析范畴.20世纪90年代初余英时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讲座中,以"激进与保守"这对范畴来分析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具有性范畴意识.通过对性范畴在语词和语句层面的表现形态,指认性范畴的两种存在方式:显在和潜在,由此区分语法性范畴与语言性范畴.从性范畴术语的缘起和潜在性范畴的存在这两个角度思考性范畴并对它加以本质的界定,由此区分语言性范畴与自然性范畴.  相似文献   

11.
宋珊珊 《东岳论丛》2023,(3):111-117
近现代哲学对“人的价值”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范畴是一个抽象性很强的哲学概念,这造成其与现实世界的分裂与脱离。马克思突破了这种抽象性的束缚与形而上学窠臼,将“人的价值”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使其内涵发生实质性改变。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从早期政治经济学文本到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代表的成熟时期,“人的价值”范畴表现为由“基于个体视角下人的主体性觉醒”转向“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视角下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复归”,这构成解释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人的价值”范畴的生成性内涵和整体逻辑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间断平衡框架因揉合了政策过程的渐进式平衡与短期重大间断这两个关键变量,而能够同时对西方政策过程的渐变性和突变性进行合理、恰切的解释。为厘清该框架在中国政策情境下是否同样具有解释力及有效性,选用历史文献考察、纵向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1949年以来户籍政策变迁的过程进行详细梳理与总结,并运用间断平衡框架对这一政策变迁过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间断平衡框架与中国的政策变迁规律基本吻合,但基于西方政策实践的间断平衡框架在解释中国政策问题时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决策机制层面,中国官方权威决策系统主导型与非官方决策系统参与型相结合的政策运行机制,有别于西方子系统政治与宏观政治互动型的运作模式;在决策的影响要素层面,中国社会组织、民众等行动者的参与也同西方利益集团和第三方议事机构的动议存在显著差异,具有明显的中国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间断平衡框架的矫正意见,以期促进间断平衡框架的本土化,增强其在中国政策语境下的解释效力。  相似文献   

13.
"比兴"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范畴,经历了漫长的理论准备与发展过程。这一范畴的内涵经历了从言说的诗性表现方式到诗的艺术表现方式的转换,这一理论范畴也从义蕴朦胧的初步形态发展成为意象丰富的经典形态。在这一范畴内涵的转变提升过程中,郑玄的理论探讨与阐述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毛诗学派"比兴"论的完成,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比兴"经典形态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周进芳 《学术论坛》2004,(4):135-138
诗学的范畴很多,对其理解也多有差异,在实际运用中常出现混淆的现象。文章从"诗法"意义上的"格"与"境"入手,探讨"意格"和"意境"这两个诗学范畴的形成和嬗变,并在区别这两个范畴的过程中,勾勒了自唐以来中国古代诗学理念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5.
美学范畴的系统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范畴论不仅仅是对个别范畴的考察,整理以及阐明其含义,而且还要将它们系统化,形成一个范畴体系。个别美学范畴只有处在美学范畴系统中才有可能规定并展现自己的内容。因此,美学范畴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美学范畴系统。 一、美学范畴系统化问题的历史追溯 范畴的系统化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在欧洲哲学传统中,范畴来自古希腊柏拉图对普遍性概念的考察。柏拉图在《智者》中提出的“最普遍的种”这一概念,在本体论上就是理型,是界说和评价事物的标准,其含义与范畴相同。后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从语言,逻辑和形而上学的综合分析中,把柏拉图“最普遍的种”这个用语的含义精确地表述为“范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范畴就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因此,范畴就是假设—对象的存在。亚里士多德把存在分为十类,即  相似文献   

16.
二程在提出“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这一对范畴的基础上,进而又从“格物致知”出发,具体阐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指出了区别认识过程中不同层次的范畴,这就是“真知”与“常知”、“积累”与“贯通”。目前理论界对二程认识论中这两对范畴探讨甚少,而往往又失之偏颇。本文试就此范畴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二程较早地提出了“真知”这一认识论范畴,并说:“真知与常知异”。(《二程集》第一册,第19页。本文所引二程之语录均出自《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以下只注明册数和页码)所谓“真知”,是指在自身经历、探索中所得到对某一事物的深刻的认识,“常知”,则是指间接地通过他人传来的、流于表面的一知  相似文献   

17.
“动”和“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世界的本原或本体是实有的。而实有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从先秦到近代,哲学家们一直围绕着“动”与“静”这对范畴进行长期的探索。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动”与“静”这一对范畴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所谓“动”是指变动、  相似文献   

18.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批判哲学中提出并阐释了知性范畴理论,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狄尔泰则在其人文科学中提出和讨论了生命范畴理论。本文从两类范畴的提出背景、产生渊源、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方面作了一种比较性分析,这不仅一个侧面展示了康德哲学对狄尔泰的深刻影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范畴理论对于狄尔泰哲学理论构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长期以来"中国有无悲剧"的理论争执,文章提出不要急于作出判断,首先要对这一命题进行辨析.指出在这一命题中对"悲剧"范畴的把握上存在"戏剧形态"与"美学范畴"两种不同取向,分别按照这两种不同取向对"中国有无悲剧"这一命题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虚假命题与合理命题,并澄清以往理论争执中的某些混乱.  相似文献   

20.
“经济人”范畴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是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用以分析市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理论出发点。然而,对这一范畴的分析至今仍不够具体和系统化。本文在探讨“经济人”范畴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考察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各种类型“经济人”的行为个性,对这一范畴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