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玲和萧红作为同时代女性作家的代表 ,都有强烈的女性意识 ,并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 ,对造成女性不幸命运的男权社会进行了声讨和控诉。但她们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丁玲关注的是知识女性的命运 ,侧重表现她们鲜明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叛逆性 ;萧红则更关注农村下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侧重表现她们的卑弱、顺从和麻木  相似文献   

2.
女性所面临的空间焦虑,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存问题和情感困惑是苏青小说一以贯之的一个母题。女性无论身处家庭或社会,总是感受到空间带给她们的压力,处在空间焦虑中。她们对空间的焦虑,反映了现代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挣扎,是作者对女性角色和自我认同的思索。苏青用自己的笔展示了现代都市知识女性真实而又普遍的生存状态,传达出她们真实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3.
"泼妇"在中国古代文学里面是让人恐怖的形象,她们常常使丈夫处于难堪的地位。在男权中心社会,男性是女性存在的基础和归属。但是她们不认同男性给定的角色,自发地反抗不公平的地位,企图控制她们的丈夫。但是这样的举动又引起人们的误解和厌恶。男性作家则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对其"妖魔化"。以《红楼梦》两个"泼妇"形象切入,对其进行一番新的解释,探讨"泼妇"深层的内在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4.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被排除在主流话语权之外的,虽然在中国古代婚恋戏曲中女性是绝对的主角,但其实她们是男性作家笔下的"他者"。从第一女性配角的角色功能设置来看,她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男性的心理需求和思维方式来塑造的,是男性作家对女性带有男权色彩的一种隐性的塑造,是"男权中心"的思维承载。  相似文献   

5.
疯狂是理智的同义语——美国女诗人狄金森和普拉斯对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和西尔维亚·普拉斯的疯狂演变过程和文学创作经验,揭示出女性的社会性别内涵、扭曲的女性社会角色和家庭中传统意识所造成的后果。她们的创作动力来自对女性的自我否定和对其肉体的嘲讽。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们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当女性主义思潮涌入中国美术界时,以女性和家庭的关系为切入点,反思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女性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探讨女性问题的主题之一,因为女性生活与家庭经验关系密切,女性艺术家通过家庭感受到的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更直接。当她们面对身处的现实进行思考,又如实地描述自己的感受时,便出现了与原有的女性和家庭不同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7.
"无父文本模式"是张爱玲和杜拉斯作品中存在的共同主题。作为女性作家,她们具有强烈的女权思想,在作品中她们以"无父文本模式"表达了自己对父权社会的无情嘲讽和否定。张爱玲的态度是彻底和完全否定的,杜拉斯则是在否定中还期待着男性与女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文化语境解读《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菊花》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她们既承袭着方兴未艾的"新女性"气质,又有其女权精神难以为继的悲哀。从社会文化视角透析女性形象塑造,能客观而辩证地认识她们作为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农村地区,女性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她们的社会融合情况将直接关系到她们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女性残疾人的研究为空白。基于对北京市延庆县的实地调研,从六个方面对农村女性残疾人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个人、社区及社会三个层面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目前农村女性残疾人社会融合状况较差,生活质量较低。基于此,建议建立以社区为基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扩大农村女性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领域,加强农村女性残疾人自我能力建设,以及加大对农村女性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为农村女性残疾人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世纪里 ,人类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在中外文学的画卷上更有深刻的描绘。繁漪和安娜是物质天地的富翁 ,情感世界的乞丐。是不幸的婚姻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是不幸的爱情毁掉了她们生活的希望。循着她们跋涉的足迹 ,透过她们苦难的历程 ,映在眼前的又分明是社会悲剧 ,是黑暗的社会扼杀了两位优秀的女性 ,使其在生存的夹缝里挣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批"另类"的女性农民工,从道德上看,她们是乡村的纯美者,又是城市的堕落者;从存在价值上看,她们是乡村的拯救者,又是城市的消费品;从社会地位上,她们是弱者,对于城市与男性又表现出一定的反抗精神。这种复杂形象的塑造与她们特殊处境是有一定关系的。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王安忆同为海派作家,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堪称20世纪女性着墨世俗人生的"上海书写"的两次高潮的典范,但二者又存在着某些差异。她们在其代表作《金锁记》《长恨歌》中分别塑造了曹七巧和王琦瑶两个形象,她们作为世俗女性在男权社会下有着类似的生存状态,她们的人生悲剧有其必然性。但两个主人公在爱情观、金钱观、性格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旧中国女性生存状态的描写是邝丽莎小说中展现中国题材的独特视角。邝丽莎笔下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承受着身体和思想的双重压迫。她们既是无奈的受害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她们又演化成男性的帮凶,无意识地沦为了施害者。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的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在作品中刻画了很多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她们勇敢无畏,自食其力,敢于承担生活的重担,她们的出现颠覆了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天使"形象。在塑造女性人物的过程中,盖斯凯尔夫人又受到男权社会规约的影响,因而并未完全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尽管史料并未证明盖斯凯尔夫人是女权主义者,但她的作品确实体现了日益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林白、陈染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她们通过对传统男权意识主导下的社会生活进行探讨与分析,进一步肯定了现代女性的自我价值。她们颠覆了传统温顺贤惠的女性形象,成为具有复杂情感世界、充满蓬勃生命力的"另类"女性。  相似文献   

16.
崔莺莺和杜丽娘是我国古代戏曲文苑里的两朵奇葩。她们生于官宦人家,年轻貌美,才华横溢;她们又是同封建礼教相抗争的叛逆女性形象:由于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各异。崔莺莺对封建礼教的抗争表现的犹豫摇摆,杜丽娘则更坚决彻底:所以杜丽娘的形象更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是崔莺莺形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运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精当的语言描绘"老纽约"贵族女性的生活,从独特的视角探讨上流社会女性的命运和地位.文章在仔细研读作品的基础上,分析华顿小说创作的女性主义内涵,认为小说家通过对这些贵族女性的遭遇以及她们在社会环境中的错置的深刻摹写,揭示出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的从属位置,以及她们反抗的声音和日益增强的女性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8.
王莉 《南都学坛》2013,33(3):66-67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绘出了一个缤纷动人的女性世界,这些女性多才、情、色兼备,既具有超凡能力、拥有自己的意志,又保持着独立人格。蒲松龄尊重、欣赏女性,对她们身为女人的不幸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女性面临的诸多问题持同情、体谅、关心之情;二是在爱情小说中持"男女平等"的爱情观;三是女性广泛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有的居于主导地位。体现了一位进步思想者对封建时代女性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被记忆的他者——论《我的安东尼亚》的记忆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记忆入手对<我的安东尼亚>进行女性主义解读,分析作为白人男性精英文化代言人的吉姆·伯登如何通过记忆对安东尼亚等移民女性进行身体和精神的重塑,从而将后者囚禁在不平等的性别规范中.父权制意识形态下的男性记忆是塑造和重构"理想"女性的重要途径.男性借助社会赋予的话语霸权和对女性身体的居高临下的"注视"剥夺了她们的主体地位,使她们成为失语的他者.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是近年来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然涉及一些弱势群体,需要加以特殊保护,以示公平和正义。女性作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既属于失去土地又处于自主就业能力较低的特殊群体,应当对她们给予特殊关注。国家要千方百计发展经济,扩大就业需求;政府要提供就业渠道,培养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机会,推进失地女性充分就业;社会要营造关爱失地女性的氛围;失地女性自身更需要主动提升能力,自我赋权,主动融入社会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