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词多译是指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赋予某个词语不同的译法。为了使译文富于变化,一词多译是翻译中很常见的现象。但有时候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不同的词语表达汉语中的某些相关词语。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又不得不采用多词一译,即用一个英语单词及其变化形式翻译数个意义相近的汉语词语。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商务、工程等领域的交往日益增多,社会对高素质的同传口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也大大推动了人们对同传教学的研究。从视译作用于同传教学的理论基础着手,以视译中3项基本技巧为研究重点,通过口译课堂实际应用,证明是否在视译与同传间发生技巧转移,从而判断出视译对同声传译教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法律术语是指在法律语境中表示相对单一概念的专门用语,具有准确性、专门性、单义性等特点。结合法律概念和型式分析,研究名词性法律术语英译在实践中的一词多译现象。基于自建语料库,对《物权法》及其三个英文译本进行检索,总结其中名词性术语英译的混乱程度,从词义和普通语法角度对一词多译现象进行分类,辨析一些典型的误译和错译。为减少一词多译带来的译文质量问题,从法律文本功能的角度分析法律语言的应然特点并梳理了一些法律翻译策略,总结了若干名词性法律术语英译技巧。译者应遵循一个总体原则"不要人为制造歧义,但要保持原文的歧义",具体有三种解决方案:改变源语、创造新词、保持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双语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译词的正确选择需要依靠语境,分析语境获得正确的译词是实现翻译的重要手段。运用语境理论,选择以张培基中国散文英译作品为个案,分析了汉译英过程中对语境因素的把握和在词义理解基础上对译词的选择,揭示了它们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歌曲译配,要求译词既能准确传递原词的意义、神韵、风格,又能谐韵合乐,这几乎将译词与配乐的关系定性为矛与盾的关系。这一矛盾的解决有赖于译配策略的指导。歌曲的基本译配策略包括:音译、谐音赋义、嵌套、绎译、转译、归化直译、归化意译和代偿功能等。歌曲译配的难度在于既要使译词保留原词的文学性,又要兼顾其音乐性,选择恰当译配策略实现“译”与“乐”的“双剑合璧”,才是歌曲译配的理想之途。  相似文献   

6.
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词义是词的核心,是音、形所表达的内容。英汉双语之间名词的转化既要以词义转化为核心,又要与词音、词形转化相结合。本文正是本着这种思路,从名词的音、形、义入手,结合大量的翻译事实,提出了音译,形译,义译,音义译,形义译等五种英语名词汉译的策略,重新解读了这些策略的内在机制,并探讨了这些策略的实践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7.
"歌曲译配"与"歌曲翻译"是一对易混的词,目前学界对其内涵与外延尚缺乏严格界定与辨析.其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歌曲翻译"是通称,而"歌曲译配"是专称;"歌曲译配"的内涵在于翻译歌词,并使之配上原曲.  相似文献   

8.
<广雅疏证>所涉及的"正反同词"现象的最重要的形成原因,是由词义性质和词义范围产生的词义引申.由词义性质引申形成正反同词,其内在理据是"义相反而实相因",其具体方式是相关代用和相因推演.由词义范围引申形成正反同词,表现为由语境引起词义范围缩小,从而使上位意义降格为互相对立的两个下位意义.视角单一和比较对象不同,也是正反同词现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仿译词可以按照汉语新词的透明度、英语原词语素间的语法结构、英语原词在构词法中的不同性质、汉语仿译词的音节数进行多角度的分类。仿译词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有增加新词新义;英文单词一词多义。在仿译过程中用汉语对应词的中心义项翻译英语对应词的边缘义项,造成汉语对应词词义增加;英文单词增加新义,造成汉语对应词增加新义;受仿译影响汉语产生新义语素,有的已经发展为类词缀。仿译词的大量出现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新颖、透明和共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反义同词。本文从共时的平面上考察当代英语中的这类现象,探讨其词义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指出,任何共时平面的反义同词可以是历时角度反义同源现象演化过程中的一环。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对揭示词义的演化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同音/形异义词与一词多义词均具有同音和/或同形的词汇特点与共性,且两者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均极易产生语言歧义现象,因而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如不加细心考证辨析常常将两者混淆;另一方面,上述两类词经常被用作构成双关这一修辞手段的绝佳语言材料.本文运用语义学和词汇学有关知识较全面地考察了以上两类词并得出两者"似同实不同"的结论.同时,文章就这两类词构成的双关的理解与翻译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反义同词的转喻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义同词指一词兼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义项,是词的多义性的一种特例。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探讨了反义同词的生成机制,并对反义同词中的转喻关系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反义同词中的反义关系具有概念的邻近性、范畴的同一性、显著度的不对称性,反义同词的生成依托于概念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13.
形译的界定历来模糊,定义更有争议。形状象似性从“实物、认知、语言”三方面揭示了语言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映照关系。以此为理论基础,一可将象形词分为摹形词和描形词;二可对形译进行深层次分析,将形译分为以形译形、以形译意和借形译形三类。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不可译性以语言独特性为前提,蕴含着对语言与语言共同体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精神特质等因素之间对应关系的认同。对可译性的主张是以否定上述对应关系为前提,实际上是对不可译性的存在前提的忽略与回避。不可译性与可译性之间表面的对立所遮蔽的是二者对语言不同层面的关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不可译性以语言独特性为前提,蕴含着对语言与语言共同体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精神特质等因素之间对应关系的认同。对可译性的主张是以否定上述对应关系为前提,实际上是对不可译性的存在前提的忽略与回避。不可译性与可译性之间表面的对立所遮蔽的是二者对语言不同层面的关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6.
同经异译佛经是研究汉译佛经语言的重要语料.考察<法华经>三部同经异译佛经中的佛经人名可以发现,译者主要采用了意译的方式,<添品法华经>与<法华经>所译佛经人名完全相同,而它们与<正法华经>所译佛经人名有一定的区别:<正法华经>中的一些意译在<法华经>中被音译所取代;<正法华经>与<法华经>、<添品法华经>在意译时语词使用有些不同,但大部分都具有同义或近义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中日宪法的对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开发的中日对译语料库,对中日同形词的应用实态及对译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日母语应用中,同形同义词最多,同形类义词次之,同形异义词最少.在中日对译过程中,从原文到译文照搬的同形词最多,词义部分重叠的同形词次之,词义完全不同的同形词最少.汉译日,多见内容扩充现象;日译汉,则多见内容省略现象.  相似文献   

18.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翻译界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本文在基于语言是可译的这个前提之下,借助当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在理论上作了一个较为充分的论述与总结,从而揭示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人体隐喻词在外观相似性和功能相似性、母语中使用的频率、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距离等都会影响其可译性。对中美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体词的外观相似性与可译性成正相关。外观相似性对可译性的影响比功能相似性大。在隐喻的使用频率和可译性的关系上,对美国学生的研究表明母语中隐喻使用的频率与可译性成正相关,而对中国学生而言,不管目标语是哪种语言,隐喻的使用频率与可译性无关。  相似文献   

20.
再探中英文反义同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兼有相反或相对义项的现象称为反义同词。词义具有动态特征,反义同词现象是认知主体对事物或属性不断重新概念化的结果,同时也是认知对象自身的相对属性在同一词语内的反映。从历时角度看,反义同词是一词多义演变的特殊现象。反义同词现象的存在和认知主体的主观体验不可分割,认知主体、视觉、背景和凸显侧面不同都可能是导致反义同词现象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