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书籍艺术源远流长,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随着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及书法艺术的发展、高科技的渗入,现代书籍艺术设计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是一项专门而又是多科的学科,其营造的思想和理念是我们理解和认同社会的重要界面.  相似文献   

2.
两宋 32 0年较为和平的环境 ,给楷书的再度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条件。然而 ,在大唐兴盛之后 ,宋代楷书艺术却一直式微不振。其因有内因 ,也有外因 :一、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 ;二、宋代书家“尚意”的理性选择对楷书艺术追求的淡漠 ;三、从“书判取士”变为“经义取士” ,宋代科举和学校教育立场的改变对楷书地位的削弱 ;四、印刷文化的发展对楷书艺术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900多年前,中国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知识和信息的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成为可能,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後来,德国人於1488年发明了铅字印刷术,但其基本原理与毕昇的发明没有本质的变化,印刷术的“发明专利”仍属中国。毕昇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巨人的灿烂星河,使中国人至今还津津乐道,无比自豪。然而,昨天的阳光怎能照耀今天的大地?到了20世纪中叶,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已经把印刷术带进了电子时代,印刷术开始使用和电脑相连的照排技术,并迅速淘汰了铅字,实现了书报自动排版。而中华民族的子孙却依然羁绊於浩…  相似文献   

4.
严艺英先生是著名书法家,作者试从其楷书、隶书、篆书、行草以及用墨等方面入手,探讨、评介其书法艺术特色,对进一步认识严艺英先生书法的艺术成就、价值,宏扬祖国的书法艺术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颜真卿楷书代表作品<颜勤礼碑>的艺术特色,从用笔、结体、章法三个方面分析了该碑在书法艺术史上的进步,阐述其作为临摹范本的意义,对颜体的艺术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出版传播方式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出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形成了独特的出版文化 ,其出版传播方式的演进 ,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生态进程。它保存、创新、发展并延续了中国 50 0 0多年的文化 ,使中华文明惟一成为世界诸文明古国中不曾中断的文明。秦汉印玺、纸、印刷术均是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创造与发明。纸与印刷术传入世界后 ,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之大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7.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核心是雕版印刷术原理的发明。雕版印刷术是一项伟大的科技发明。中国是世界上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国家,发明时间为公元前2世纪之末的汉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件雕版印染品,已经完全具务了雕版印刷术的基本科学技术原理。汉代雕版、套印、用色、连雕带套带敷、镂空版套印以及“夹缬”诸项具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包括了宋元明清时期雕版印刷术在图书出版领域中各项主要的技术。雕版印刷术原理分别在纺织品和纸张上先后呈现出灿烂的文明之光。  相似文献   

8.
抄书人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他们是文化知识传播、保存的重要媒介。这一群体出现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依赖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统治者的倡导和造纸术的发明使用而日渐兴盛,并促使书肆的出现,也使抄书成为一个社会群体谋生的行业;唐中期以后,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在提高书籍复制效率的同时,也极大地挤压了抄书人的活动及其生存空间,最终导致了这一社会群体的衰落,他们或转行或赋闲。抄书人的演变历程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传播的时代印记,又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书法与佛教     
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精髓。东汉佛教传入中土后 ,书法即成为申记与阐扬佛理的最合适工具。随着佛“道”的渗入 ,书“道”和佛“道”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而促进 ,不但使书法艺术得以普及和提高 ,而且加速了弘扬佛法的进程 ,使佛教在中国发展至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标志设计中的表现手法有文字、具象和抽象图形的运用,以及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其中书法艺术的运用不仅将为标志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而且独具风格,有良好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本文从书法艺术的形体、风格、审美意识等角度进行阐述,让书法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涵在标志设计中表现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探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的语言艺术的共性:使马克思主义变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具有战斗性;毛泽东、江泽民的语言艺术共性: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代领导人语言艺术的共性:运用人民群众的语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讨论三代领导人语言艺术共性给我们的思考:加强学风建设和文风建设。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欧洲“中国热”渐入尾声,基督教传入中国,引发了东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与和解。西方列强入侵迫使晚清政府的思想观念从固守“天朝中心论”转变到接受“万国观”。在此背景下,中国美术工艺品开始以参展博览会的方式走向国际舞台。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美术工艺品就曾多次参展世博会并屡获大奖,进而形成了一种融合宗教、文化、技艺、经济等的土山湾美术工艺现象。土山湾的艺术创作反映了中国传统手工艺传习方式受教会和西方技术影响而发生的被动转变,客观上推动了中西工艺美术交流与上海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现代美术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创新的素质教育。他不仅需要民族艺术的支撑 ,还需要外来艺术的补偿。融通中外古今优秀文化 ,创建有新时代民族美术特征和创新能力的现代美术素质教育是我们的伟大目标 ,切不可盲目跟仿 ,照搬欧美艺术与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是民族精神和气格的象征,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在传统理念与创新意识、形式的多样性与情感的诸多矛盾中发展。而提高创作主体的修养关乎作品格调的高低,以现代意识和民族精神为契机,把握时代给于中国画的要求,真诚的面对自然,面对心灵,努力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为中国画在21世纪的艺术之林争得有话语权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政治理念艺术化、艺术行为大众化、艺术话语民间化是苏区-延安文艺形态的基本特征.苏区-延安文艺形态建构的主要规律是:践行民族利益与政治目标的结合,增强了文艺形态的感召力;实施文艺大众化策略,突显了文艺形态的社会价值;达成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彰显了文艺形态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苏区-延安文艺形态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启示意义:民间性与大众化的有机结合,可有效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政治性与艺术性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文艺的健康发展,进而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展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助于树立民族尊严、确立民族性地位.  相似文献   

16.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中国电影艺术家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运用于电影视听时空艺术的创造上,追求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美学风格,为观众营造出既符合民族审美心理,同时又充分体现中国艺术哲学精神的影像之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插花艺术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插花受中国古文化——哲学、宗教、书法、绘画、园林诸学科以及民俗的影响,并成为文人内省的一种修养方式,从而形成了与西方插花艺术迥然不同的风格特点:以线条造型为主,追求意境的升华,讲究作品的艺术欣赏形式。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科技与美术的背离及其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科技与美术关系就会发现,摄影科学与技术运用于美术,抹杀了美术创作的创造性,导致美术创造活动平庸化;材料科学与机械技术应用于美术,扼杀了美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个性,诱使美术作品批量化;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于美术创作,造成对美术经济价值的盲目追求,弱化了美术创作的首创精神和人文精神,使得美术设计和创作活动走向市场化,美术作品商品化。这都表明了当代科技对美术的消极背离。于是,表现主义、立体主义作品则呈现出对当代科技的积极背离。深入研究并客观揭示当代科技与美术的背离关系及其张力,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雁泉 《南都学坛》2001,21(4):58-64
在老舍的戏剧艺术成就之中,语言艺术的卓越发挥,贯穿于其艺术精神的始终,是他戏剧艺术创新成就的核心与精粹之所在。在其话剧作品中,俗白口语的运用精致而不事雕琢,语言的口语化使其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又以具有性格化、幽默性、哲理性等特色的语言表现方式的有机结合,开创了民族语言纯洁化、口语戏剧化的独特范式。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年画的文化价值和教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的历史虽然悠久,但研究年画的历史却不到百年。目前研究者大多限于研究各地木版年画的起源沿革、兴衰经历、艺术特色、刻版技法等等,对年画的文化价值和对黎民百姓的教化功能却鲜有触摸。其实,年画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在于它纪史载道的文化功能和培养民族精神与个人优秀品德的教化功能。在纪史载道承传优良传统的过程中,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中华民族灵魂的过程中,年画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