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建筑一直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气候的变化,在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砖仿木结构塔出现。此类塔的抗潮、抗震等综合能力提升,保存年代更为长远,建筑材料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匠师们在砖作技术上的提高及粘合技术的发展。振湖塔在其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下,与当地文化特色紧密连接在一起,就地取材,有着较高的...  相似文献   

2.
贾付军 《南都学坛》2001,21(5):11-12
砖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期 ,而大规模使用则在汉代。从南阳汉代画像砖墓及画像石墓的结构可以看出 ,南阳汉代墓葬的砖结构技术包括仿木椁空心砖构筑技术、斜撑板梁砖券技术、条砖纵列券技术以及穹窿顶、顶构筑技术四种。反映了南阳汉代砖结构技术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3.
石窟是佛教建筑艺术的重要空间表现形式,是一种运用空间减地法依山开凿的建筑艺术。石窟建筑形制往往受佛教艺术、地域空间、不同建筑元素和营造技术工艺等多方面的影响,敦煌莫高窟石窟建筑形制也不例外,它在吸收中西不同建筑文化元素的同时,呈现出富有特色的石窟形制风格。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建筑形制的调查与统计发现,莫高窟洞窟形制主要包括平顶、盝顶、人字披顶、拱顶、复合人字披顶和覆斗形顶几种基本建筑形制,并以此延伸出更多的石窟形制,形成多种形制并存的石窟建筑艺术,在延绵千年的敦煌石窟建筑形制发展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石窟建筑形制特征鲜明且互有延承,演化出独特的石窟建筑形制与空间结构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结合砖砌体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对组合砖砌体受压区的等效矩形应力图形进行了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组合砖砌体小偏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并通过一个实例的对比,分析了规范中公式的误差大小。  相似文献   

5.
受"全球化"的显著影响,地域建筑文化在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传承、保护与更新发展的诸多现实挑战和问题。以新型城镇化为视角,分析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现状,包括古建筑保护、历史老街区保护、传统城市格局与风貌保护、新建筑的地域文化精神体现等诸多方面状况,通过对"新型城镇规划与地域建筑文化保护"、"新型城镇建设与地域建筑文化传承"、"新型城镇的城市文化营造与地域建筑文化更新发展"等方面内容的研究,提出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匹配的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策略,达到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和谐发展的目标,弘扬与发展本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6.
参照国家标准测试方法,对液态奶复合纸包装材料的利乐砖和利乐枕的抗压强度,利乐砖和利乐枕的包装材料的拉伸强度、耐破度、撕裂度等进行了实验。对比国家标准中对纸-塑-铝复合包装材料的力学性能评价指标,分析了利乐复合包装材料的部分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利乐砖和利乐枕的包装材料与容器,可满足国家标准对纸-塑-铝复合包装材料的以上力学性能要求,而利乐枕薄弱部位于热封交汇处,利乐砖薄弱部位位于包装材料弯折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南地域生态与山地建筑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南具有丰富自然与人文生态特征。文中论述了西南山地地域特征与西南山地建筑文化的关系、意义 ,认为山地建筑文化的未来在于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之中 ,而扎根地域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研究则是西南山地建筑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铜陵博物馆的设计力图表达地域文化的建筑创新.本文通过分析地域文化与建筑创新在博物馆建筑中的意义,结合铜陵博物馆在地域文化创新中的表达,从地域文化建筑创新审美的原真性、文脉的现代性、环境的共融性、技术的相宜性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建筑界的两种共存和一种冲突,决定了建筑的发展方向———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建筑。重视对建筑传统性、地域性的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当前中小城市建设发展中现代化与传统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例,着重论述了现代建筑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延续间趋同与存异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地域主义与文化身份看似全球化时代的话题,却也是个历史性的话题.各种建筑的地域特征形成于不同的地域环境与历史,在政治、经济、技术与文化的不断交流与碰撞中,地域特征越来越关联到建筑的文化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既能激发起对多样性的地域建筑文化特征及价值的自觉关注,也可能使建筑风格演变为形式标签.本文将西方历史上的相关现象为引子,以审视中国近代以来建筑中地域主义和身份认同的种种观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兴起于河南的北宋杂剧,既是中国传统音乐由最具代表性的歌舞伎乐形式转向戏乐艺术形式的历史产物,又是中国戏剧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初级成熟形态。散见于河南各地的大量北宋杂剧雕砖,珍存了这一艺术样式极具典型意义的图像遗迹,为认识和研究北宋杂剧的兴盛与传播、北宋杂剧表演形态与结构以及北宋杂剧的艺术特征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专家的知识权威受到严重挑战,甚至被戏谑为"砖家".在考察中国5000年以来知识传播体系及其演变基础上,文章认为专家变"砖家"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进步和知识传播体系演变的必然结果.远古时期知识与神相伴,知识与神性一体化传播.封建社会时期知识是行政权威的代表,知识是社会等级的象征.近现代以来,知识则以专业性、科学性、精英化等排他性手段在大众中传播.移动互联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以后,知识权威的神性、行政力量、精英化外衣被剥离,知识权威的实际地位与大众的传统认知之间的偏差表露出来,"砖家"化的社会现象随之产生.知识权威的衰落是知识传播体系革新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筑色彩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色彩蕴含城市意向,展现城市风貌与文明发展程度。结合天津市自然地理、入文地理因素与建筑色彩现状,通过实践调查和科学研究对中心城区建筑色彩规律进行探讨,提出以砖红、砖灰、亮灰、暖黄作为中心城区建筑主色调。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筑色彩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进而提出具体控制引导建议,以期创造和谐、有序、优美、明晰,并具文化内涵和鲜明风格特征的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筑色彩格局。  相似文献   

14.
查阅各朝代的字书中"砖"字的记载和历史文献中"砖"字的使用,发现现代"砖"字是起源于甲骨文的"專"(表音)和瓦当文"瓦"(表义)。晋代之后,两个独体字组合成"甎",并延伸出另一合体字"塼"。辽宋时期后,又出现了"石"为部首的"磚",并逐渐替代"塼、甎"字,到解放前"磚"已成为主体字形。在新中国的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中,"專"简化为"专",正式确定了现代"砖"字。  相似文献   

15.
根据摩擦与力学原理,对砖夹进行了详细的力学分析.所得结论为设计装载机械的夹持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的安定县衙一反举架式的砖木结构建筑,采用砖拱建筑模式而成为唯一的窑洞县衙。更为复杂的十字拱工艺又是窑洞建造中的独特创造。县衙坐西面东是对"八字衙门向南开"、"向明(向南)而治"模式的反叛。上部满拱式大窗承传了陕北窑洞窗棂纹样的组图传统,下部落地式槅扇门又吸纳了徽式落地门窗纹样。"光风霁月"、"青天白日"题额,既打上了"民国"的时代印记,又是书法和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7.
根据摩擦与力学原理,对砖夹进行了详细的力学分析。所得结论为设计装载机械的夹持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北魏平城砖瓦文字简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魏平城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汉代之后又一个吉语瓦当高峰期。皇家建筑遗址出土的大量瓦文,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准、书写能力和书体运用情况。近年在大同地区出土的并不算多的北魏砖铭充分证明,在拓跋氏建都平城时期,所有墓中瘗文字砖者,无一不是来自于南朝的贵族以及西来东至的秦凉和两燕的“投化客”。拓跋氏帝室和近族胡(纥骨)、周(普)、长孙、奚(达奚)、伊(伊娄)、丘(丘敦)、亥(侯)、叔孙、车(车规)等九姓以及“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的陆(步六孤)、贺(贺赖)、刘(独孤)、楼(贺楼)、于(勿忸于)、嵇(纥奚)、尉(尉迟)八姓连如此简单的砖铭都没有。但是,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不仅在洛阳大量出现元姓宗亲和其他代姓贵族的大量墓志,而且在平城也出现了“尉娘”、“苟黑”等代人墓砖。  相似文献   

19.
根据当前中国建筑地域性普遍消失的现状,分析了建筑地域文化消失和建筑技术全球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结合相关实例,分别从空间组合、构造方式和地方材料三个方面介绍了对传统建筑技术更新的认识。针对中国当代地域性建筑设计中过度关注形式与符号而忽略建筑技术的情况,指出了以传统技术更新的手段来塑造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乡土建筑与建筑文化趋同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土建筑的发展不仅是对传统建筑及地域建筑的继承与吸收 ,同时还应具备国际性建筑的时代特征。现代建筑乡土化、乡土建筑现代化是现代建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