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20世纪末期以来美国政治舞台上强大的新保守主义势力交相辉映,美国学术界保守派谱系中也存在一个(几乎是保守阵营中唯一一个)强大的施特劳斯学派。可以认为,活跃于政治前台的那个新保守派的小群体,正是以这个更大的学术流派为其主要学术背景的。不过,这一学术流派的创始人列奥·施特劳斯生前埋首解经,发掘古典哲学,几乎从不参与当代美国政治活动,也从未写过关于美国政治的文章;而且,他在1973年即已去世。但是,自80年代后期以来,他的政治哲学尤其对古典自然权利论的重新发掘和回归,对当代美国保守主义运动起了振聋发聩的  相似文献   

2.
危机管理是当今国际上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个新趋向。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的邱美荣提出,在冷战结束和中国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危机管理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台湾问题因其重要性、敏感性和复杂性,一直受人关注。一方面,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另一方面,“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是中美关系”,而“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问题,中美关系的核心是台湾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论述台湾问题的著作、文章不计其数。但是,目前论述台湾问题的文章,多数或是从台湾岛内政治格局、变化入手,或是将其放在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下,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台湾问题的,仍是凤毛麟角。然而,在冷战结束,促进中美合作的战略基础已经消失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美国的国内政治因素,诸如美国国会、公众舆论、利益集团、大众媒体等在台湾问题上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保守主义是指萌芽于二战,韬光养晦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在美国执牛耳以反对共产主义,主张军事霸权为目的,在文化和外交方面意识形态斗争色彩浓烈的思想潮流。亨廷顿认为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想出现的原因是美国受到扩张性外部侵略的挑战,新保守主义者的主要任务是捍卫美国已经存在的自由主义制度而不是创造更多。亨廷顿一生的研究脉络始终贯穿着他的即时即地的保守主义信仰,对内主张保守美国作为新教国家的纯洁性,对外积极为美国外交做出战略指南。  相似文献   

5.
美国一些人害怕中国和平统一和发展强大,以冷战思维杜撰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猖狂地掀起了一股反华逆流。且看──树欲静而风不止。去年下半年以来,中美关系经双方共同努力出现了积极改善和全面发展的势头,但今年初起又出现了一股阻碍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逆流。在美国,就有所谓“改造中国”的鸽派和“遏制中国”的鹰派两股反华势力。其中,鹰派通过报刊大肆散布“中国威胁论”,宣称双方可能“爆发战争p,竭力制造舆论混乱。他们这种行径,已受到包括美国新闻传媒人士在内的不少人的密切关注。他们唯恐天下不乱,掀起反华逆流…  相似文献   

6.
陈庆 《现代妇女》2014,(12):I0019-I0019
中国、美国、日本三个国家的关系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复杂而且最重的三边关系。作为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前三个经济体,日本政治外交右翼化的事实无疑是影响中美日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合作与稳定的一大隐患。而且日本政治社会的特殊性就在于日本右翼的特殊存在,因此以日本政治右翼化为研究对象,对了解日本政治现状和走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日本右翼的历史发展为脉络,对政治现实的影响为度量,深度剖析日本当今政治右翼化倾向以及对中美关系的警示。  相似文献   

7.
高艳萍 《职业时空》2008,4(11):153-154
人本思想简单来讲就是以人为本。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实践中的入本思想主要表现为民间外交的开展。新中国成立后,在中日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中国同西欧国家建立的各种外交关系中,民间外交发挥了积极有益的作用。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民间外交为正常国家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新世纪之初,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指导着新世纪的中国外交。  相似文献   

8.
从美国西部到美国东部,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笔者在美两年间,切身感受和体验到,中美关系正在发生着某种变迁,中国在美国的影响力在趋于上扬。然而,由此而引发的中美两国之间的新问题和新摩擦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安慧 《金色年华》2010,(7):45-45
美国《时代》周刊不久前刊登的封面文章《下个十年的十大思想》,预测了未来十年十大发展趋势,它们分别是:下一个“美国世纪”;重新划分世界格局;带宽将成为新黑金;辍学者经济;中美关系,不可或缺的轴心;为失败辩解;白人的焦虑危机;电视将拯救世界;精英群体衰落和乏味的时代。文章由美国“新美国基金会”的一批研究员撰写。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大选来临之际,关于中国战略地位的讨论又开始密集起来。这主要是基于以往的经验,即每次美国大选前夕,驴象之争中的一方总喜欢拿中国当靶子。但我对这次美国大选前瞻性问题尤其是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太关注,因为中美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成熟的国际关系。以往中国单方面所付出的卓越努力,总是起到为好斗的美国鹰派破坏性后果补台的作用,显然中方的这种付出带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而这种不对称性又无助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制于冷战的影响,在冷战结束以前,美国的大多数智库并不太关注中国问题,除了费正清、戴维斯、范宣德、施乐伯等少数几位“中国通”对中国有较深了解外,大多数美国智库的学者往往更偏重苏联和欧洲问题的研究,智库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也不太大,而且与政府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黄永忠 《老年人》2011,(3):12-13
应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邀请,1月18~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了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同美国领导人一道为新世纪的中美关系谋新篇、布新局。访问期间,胡主席同奥巴马总统举行会谈并共同会见记者,出席奥巴马总统举行的欢迎宴会及拜登副总统、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举行的午宴,会见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博纳、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芝加哥市长戴利等政界人士.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小布什政府提出了“大中东计划”。这份计划是冷战后美国政府特别是小布什政府推行“民主改造中东”系列思想、战略和政策的延伸与整合。尽管在“大中东计划”纷繁复杂的内容中没有特别提及石油问题,但是,其中却明显隐藏着美国冷战结束后一以贯之的中东石油战略意图一一旨在通过从根本上解决改变大中东产油国的政治现状,使之最终成为与美国同质的政治体制,从而构建独霸中东石油的机制化霸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美国都比较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施方法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但两国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决定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方面也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侧重显性教育,而美国侧重隐性教育;中国高校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重视不够,而美国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比较重视;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而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宗教教育方法;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疏导性比较弱,而美国疏导性比较强。  相似文献   

15.
国际关系     
危机管理是当今国际上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个新趋向。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的邱美荣提出,在冷战结束和中国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危机管理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义重大。首先,危机管理有助于解决中美之间的突出问题,消除中美关系的摩擦点,中美危机的产生往往是源于某些问题的突出,如“能源问题”、“贸易逆差”、“最惠国待遇”等,这些问题如解决不当,可能造成矛盾升级,有损两国关系的大局。其次,危机管理有助于中美在重大问题上推行谨慎的外交政策,避免挑战对方关键的国家利益。危机管理的过程可使双方逐步摸清彼此国家利益的“底牌”,避免“触线”,保证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美关系既是一对特殊的双边关系,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广泛而深远, 并在冷战结束后继续发展,但两国又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存在深刻分歧;中美关系又从来都不是一对轻松的双边关系,从来都需要双方对它倾注极大的注意力。中美关系一直都是在动荡中求稳定,在颠簸中求前进的。  相似文献   

17.
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在中美关系这架天平上有一个很抢眼的特点,那就是由于反恐、朝鲜半岛核危机处理等战略方面的合作,中美政治关系呈现相对稳定的良好状态,用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的话说,中美关系正处于30年来最好的时期。而在经济贸易这一端,中美之间的争端却明显加剧,从美国政府到各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此提供一些启示。本文试从领域的新拓展、功能的新开发、形态的新突破三方面阐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韩国时报》8月21日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副总统拜登上周对中国的访问使人们得以窥见中美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如果处理不当,两国关系可能会破坏在过去半个世纪以美国为主、运转良好并为世界带来益处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国怏速的经济增长依赖能够自由进入美国市场,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美国经济来维系增长。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1996,(5)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之所以波折起伏,麻烦不断,主要是美国在九十年代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这里,我们着重谈谈台湾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李登辉上台后,却力图把台湾问题国际化,处心积虑地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