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劳动力迁移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分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1-2003年"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跟踪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效应的Logistic模型,研究劳动力迁移对农村家庭养老性别分工的影响.发现,子女外出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性别分工模式,但是子女代际支持的性别差异正在缩小,女儿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提高.外出女儿对老年父母增加经济支持的可能性更大,使子女对父母经济支持的性别分工差异缩小;外出儿子对老年父母增加生活照料的可能性更小,促使子女生活照料的性别分工差异缩小;而外出使女儿对老年父母增加情感支持的可能性更大,儿子和女儿在代际情感交流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
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家乡的现象使得农村社会性别分工第一次脱离了地域限制,并由性别分工变化引起性别关系变化。以性别主义和家庭策略理论为分析视角,讨论“男工女耕”引起的农村社会性别关系变化,可以发现,在性别资源占有不平等基础上产生的丈夫流动、妻子留守的家庭策略,因地域割裂、妇女行动自主性、夫妻双方的主观评价等原因促进了妇女家庭决策权的提高,农村性别关系趋于平等,并且在日益撼动我国农村传统的性别规范。  相似文献   

3.
既有文献大多忽略了家庭因素对中国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分析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家庭因素对收入性别效应的直接影响、对男性和女性收入影响的差异;使用Oaxaca-Blinder工资分解法分析了家庭因素对性别收入差距的解释程度。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农村男性年收入约为女性的2倍,家庭特别是家庭分工是影响性别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因素中,配偶工作状态解释了大部分性别收入差距,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家庭规模对女性收入有显著消极影响,对男性收入影响不显著。基于此,就家庭性别分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家庭举家流入城市,这种"家庭化流动"对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及稳定具有深刻影响,但流动对这些家庭本身的影响如何?本研究在流动与性别相关研究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居住在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街道的89户农民工流动家庭流动前后的性别分工状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而得出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工流动家庭的性别分工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采用社会性别视角,对北京市幼儿教师的美德和性格特点、家庭分工、收入、智力和思维能力、领导力、婚恋观以及幼儿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性别平等意识,但由于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其性别平等意识还有待提高.为此,必须对幼儿教师进行职前和职后的性别平等教育与培训,以推进性别平等意识的主流化.  相似文献   

6.
无论学术抑或政治领域,性别问题均为当前热点之一.在此论题上,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各有其独特的学理阐释和制度构想.前者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论述最为经典系统.对恩格斯有关性别问题的理论,女性主义作了细致的批判性解读,特别是其中的若干主要命题:男女性别分工的自然性、分工和私有制的语义等价、性别对阶级的隶属性等,进而以性(sex)与性别(gen-der)的范畴区分这一重要的理论洞察对性别问题作了深刻的解说.总体而言,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还是女性主义,基于其视角抉择而各自存有怎样的理论洞见及其相随的缺失,却都已对人类自身的一半——女性的历史处境和权益给予了自己可能的理论关怀和努力.  相似文献   

7.
在对元阳县俄扎乡松树寨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PRA调查方法和文献法,对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哈尼族在稻作分工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女性的权利主要限于家庭之内;仍然保持着"男主外,女方内"的性别分工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四川省泸州市B镇为例,解读从乡到镇的小范围迁移下陪读对农村妇女的影响,发现妇女成为陪读家长的主力军,对农村妇女的影响呈现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但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都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导致农村妇女走出家庭、再次就业困难重重.在自我感受方面,农村妇女对陪读持肯定态度,但面临着陪读和就业难以兼顾的矛盾.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传统的性别分工是陪读妈妈现象产生的根源.因此在宏观层面应进一步关注和加强农村教育,倡导性别平等;在微观层面应将对陪读妈妈的服务纳入专业的社会工作之中,通过积极开展农村妇女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家庭提供儿童服务等方式,帮助农村妇女实现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9.
个体化是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的核心主题之一,它描述的是有关制度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一个结构性的、社会学的转变,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转型下日本女性的生活处境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个体化社会里,日本女性一方面摆脱家庭和性别角色的束缚,获得为自己规划人生的自由;另一方面她们又失去家庭和性别分工带来的稳定性和安全感,面临着贫困、孤立等风险。当日本女性逐渐脱离家庭和性别角色时,日本的政策和观念反而固守甚至强化家庭主义和性别分工,导致女性在自由与风险之中难以抉择。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别视角下闽西农村女性家庭地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地调查研究发现,闽西农村女性积极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家庭中出现了"男女同工"和"农业生产女性化"的新型分工模式。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其家庭地位相应提高,具体表现为女性自主权、决策权和支配权的地位提升。然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发现,男性仍然占据家庭的主导地位,新型的两性分工模式依然存在隐性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