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虚拟生存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虚拟生存是在技术生存大背景下所展现的一幅新图景。本文从哲学的视窗“全息”了虚拟生存的技术性和文化性、社会性相融的特质 ,指出了其“星丛”隐喻 ,并贯之以辩证法的逻辑 ,得出了其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继现实生存出现后的最具有革命性的生存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论虚拟条件下主体的生存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现代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和框架 ,人们以虚拟方式在其中展开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可以称为虚拟社会。虚拟社会的生成 ,改变了社会的结构 ,使社会分化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 ,社会主体生存也随之分化为现实生存和虚拟生存。以虚拟性、模糊性、全球性、裂变性为特点的虚拟生存是与现实生存根本区别的社会主体的一种存在方式 ,这种存在方式带来了人类生存中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理想化生存与世俗化生存、全球生存与民族生存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虚拟形态:从虚拟思维到虚拟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语境中的“虚拟”,特指数字化的表达方式、构成方式和超越方式。在广义上,虚拟则指人借助于符号化或数字化中介系统超越现实、观念地或实践地建构“非现实的真实世界”的能力、活动、过程和结果。人类虚拟活动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而虚拟思维和虚拟实践则是其中两大基本形态。从虚拟思维发展到虚拟实践,是人类超越活动的一次重要飞跃。  相似文献   

4.
虚拟生存是当代人在科技革命作用下,尤其是随着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明与发展而获得的新型生存方式。相关技术的发展是虚拟生存产生的关键因素。然而,虚拟生存在当代出现并不是技术发展的偶然所得,而是带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人的未特定化和未完成性是虚拟生存产生的生物学基础,实践是虚拟生存产生的根本依据与途径。此外,虚拟生存的产生还植根于人的超越性之中,是人的虚拟性的当代展现。  相似文献   

5.
全球网络技术在今天的迅速发展和日臻完善,给人的影响带来的最直接后果便是,把人类生存的广度和深度从物理世界引向一种网络化的虚拟世界,进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虚拟生存方式.《虚拟生存论》一书将虚拟生存这一关涉人的发展的重大人学理论问题放到数字化时代这一语境中来展开分析,力图实现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数字化发展的二者结合,并通过对这种结合的研究,从生存的场域、生存的主体、生存的境界三个层面揭示了人的生存方式虚拟性转向的三重维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6.
从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关系看网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理解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关系入手探讨网瘾形成的原因,认为网瘾是主体评价机制片面转向虚拟生存的结果.是主体自我确认倾向于虚拟生存而最终脱离现实生存的结果.是主体混乱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的目的性与工具性关系的结果.界定和戒除网瘾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和协调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协调博弈代表了人类生存的进化趋向,它和"竞争合作"同为英语中的新词,恰好表征了数字化时代生存哲学走向的基本特征.数字化时代生产(创造)性与生活性的统一,同时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存方式的信息化,它是趋向美好生活的实质性自由的扩大.如果数字化时代公共领域的特质更具开放性,而网络参与者的实践观又具自主性,那么它很可能创造一个更深层次的民主.人类生存的状态会一代比一代更加数字化,作为一种技术进步,数字化把人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生存层次--和谐共存;如果数字科技的潜力得到充分开掘,长远看必将意味着共存和谐化的增进.事实上,一种新的文明系统,同时也是人类自身解放的新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魏涛 《兰州学刊》2012,(8):94-98
网络虚拟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以人与交往对象在空间上的分离为表征的虚拟化生活带给我们的不止是见方居所之内的日渐"宅化",而且伴随而来的是以游戏冲动为附载的走向审美化生存的当代困境。"宅化"的主体生存方式以对现实生动活泼的真实的游戏化,冲击抑或震颤着人们优雅、诗意、自由生活的现实生成,造成人们由对现实真实的依赖转变为对虚拟的真实的麻醉化沉浸,形成人们在虚拟秩序中人的生存困境。只有重构人的意义世界的评价体系,超越对象性思维方式,充分觉解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方可得解。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形式上虚拟性和本质上现实性的统一。虚拟生存是现实生存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呈现。虚拟主体是现实主体的符号化身,体现出现实主体的各种欲求和行为预期。虚拟社会关系的基础仍源于现实社会,并孕育着、蕴涵着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虚拟生存是与现实社会互动的开放性的创新过程,不仅要遵守虚拟社会的各种技术与伦理规范,更要遵守现实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0.
一、民法是文化的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和方式,是“人”化、“文”化、“伦理”化、“本质”化的人类历史运动,是以人的生存价值体系为核心,包括心理意识、行为方式、知识、艺术、制度、习俗等要素构成的文明建树,是“由历史传递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或意义之网。”(吉尔兹语)因此,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要以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及其对生存意义的追求作为文化本质,同时把人在交往关系中的普遍心理态势与行为模式,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把人及其世界的优化,作为整体…  相似文献   

11.
试论"虚拟"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化进程中 ,“虚拟”概念被置于突出位置。它是现实的虚拟 ,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 ;它是以物质与精神互为中介的存在 ,是人类中介系统的深刻革命 ,是数字化革命的表现。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与意识的关系 ,与中介的关系为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新的材料和新内容  相似文献   

12.
桑业明 《河北学刊》2004,24(5):50-53
虚拟是数字化的表达方式和构成方式的总称。其本质特点是通过数字化的合成 ,达到“思维如何思维”的直观 ,创造出“真”与“假”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虚拟在否定现实经验“真实”观念的同时 ,也促进了现实之“真”的重建。虚拟与现实既有相对立的一面 ,也有相互融通之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维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 ,马克思基于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所开启的生存视界不仅使人的生存向人自身敞开 ,而且实际上导致了哲学因获得生存论维度而发生范式转换 :从抽象的非生存论哲学转向现实的生存论哲学。具体地说 ,马克思分别探讨并解答了关于人的“生存”、“生存方式”、人的生存的“实然”和“应然”的关系等三大问题。论文指出 ,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思想对于认识和解除当代人类生存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在于它们所提供的辩证生存观和重视人的生存条件的现实态度 ,而且在于它的视域仍然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涵盖当代人类生活 ,其思想资质仍然具有透视当代人类生存问题的能力。论文最后还阐述了马克思的生存论思想与西方现代存在主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论虚拟思维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思维空间是人类思维自己所编织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只属于自己的人类小宇宙。传统的思维空间主要是概念性的逻辑空间,它为人类思维的想象力、抽象力与创造力提供了翱翔的场所。有别于传统的“概念之网”, 现时代的虚拟思维则是数字化的构成与表达,由01所形成的“数字之网”,不但具有新颖的表达方式与构建方式,而且实现了思维的感性外化,是人类思维空间的又一次升华与飞跃。在此,虚拟思维不仅仅是人类的思维中介,而且生成了一个全新的、感性的客观世界。换言之,当代数字化时代的根本内核便是人类思维小宇宙的一次“大爆炸”与“感性化”。  相似文献   

15.
论虚拟思维的层次特征及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数字化世界的虚拟思维,其生成逻辑是符号关系的演变,是人类思维抽象能力在当代的表达.虚拟思维构建的问题性、求解性、"基因突变"性、非线性、自组织性是其新质.共在性和非现实性、主体间性和交互性、个性化和构想性、合成性和综合性是虚拟思维的特征所在.虚拟思维实现了思维的时代创新,使人类视野获得根本性拓展,亦使得人类拥有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虚拟世界亦是人之所以是人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6.
元宇宙的兴起有其现实基础,是人类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生存的重要趋势和表现。与其说元宇宙是“数字化虚拟空间”,不如说是“社会现实的数字化扩展空间”,即它使社会现实本就具有的“虚拟性”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并满足了数字化时代人的现实需求。元宇宙在社会结构层面具有“强技术性”“拟空间性”和“拟时间性”特征,在社会行动层面具有“脱嵌性”“孪生性”和“跨阶层性”特征。社会学应立足于社会生活数字化的经验现实,“避虚就实”地理解元宇宙,在个体与社会之联结的意义上把握其特点及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化”来说,问题不在于如何“解释”马克思,而在于对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批判。当代人类生存的现实困境在于生存危机。因而,马克思哲学当代化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生存危机的根源进行批判。而生存危机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生存方式。因而,必须结合时代特点,继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虚拟生活作为以互联网为中介的人类全新的生活方式,不但没有消除信用失范现象,而且还放大了现实生活中的诸种失信行为。诸多失信行为不断冲击着互联网,严重干扰了人们的虚拟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存。“虚拟生活”良好信用关系的产生与维系,有赖于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有赖于加强网络管理和公共信息建设以及提高网民德性和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学习。21世纪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纪,是知识信息爆炸增长的世纪,是从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世纪,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开放性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新世纪。持续的变革需要持续的学习。学会谋生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强制性学习;筹划生命计划;把自己培养成“学习人”。总之,人类通过学习提高生存水平。  相似文献   

20.
“生存”——古今中外一个永恒的话题 ,尤其在当今新的瞬息万变的时代格局上 ,人类关注的聚焦点更加集中了现代人的生存境域和生存方式上。本文在对比新旧实践格局可能性与现实性关系基础上 ,力求探寻人如何在“去生存”的过程中展现“人成为他自身”的本质 ,并试图从其开放性、实践创生性、自我超越性三个角度 ,揭示现代生存现域内的可能性于现实性 ,以及这一观点的提出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