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碑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形式,靠其保真性和持久性等一系列特点,占据着其他形式的文献所不可取代的学术地位。要想使碑刻文献的学术价值得到科学的发掘和利用,首先必须解决好碑刻的分类问题。碑刻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而采取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果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碑刻文献,就必须以碑刻的文献性质为分类的主要依据。按照碑刻的文献性质分类法,可以将碑刻分为志墓碑等7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碑刻文献研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研究形式多样、研究成果丰硕。出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碑刻文献研究的历程应该清理,研究的成果值得检讨,研究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缺陷需要总结。《碑刻文献论著叙录》系统清理了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为学界整理、研究碑刻文献以及利用碑刻文献进行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线索、丰富的学术信息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必将有效拓展碑刻文献研究的领域,把碑刻文献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唐代碑刻异构字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碑刻文献是研究语言文字的珍贵材料,唐代碑刻数量多,字体以楷书为主.在新出土的唐代碑刻文献中存在大量的文字异体现象,异体字从构形上可分为异构字和异写字.根据汉字构形理论研究唐代碑刻文字,分析碑刻文字中的27组异构字,分为造字方法不同的异构字和造字方法相同、构件不同的异构字.两类异构字中后者占绝对优势,表明唐代碑刻文字异构字以构件的变化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碑刻作为出土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碑刻文献异常丰富,记录内容十分广泛,文献真实可靠,产生时间、地点可考,能为多学科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我国碑刻文献整理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材料散碎、原始,全面搜集、整理不够;研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碑刻文献学理论和碑刻文献学史的研究欠缺等问题。因此,应该在碑刻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碑刻文献学学科建设、碑刻文献专项、专题研究等方面不断着力,以将碑刻文献整理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大同清真寺碑刻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反映了清代甚至民国时期大同地区回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这些保留下的碑刻是研究清代大同地区回民信仰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研究这些碑刻可以解读出深厚的大同历史文化信息,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南地处中原,回族历史悠久,在中国回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多种原因,河南回族史料见于正史、志书、文集等著述中颇少,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近年,笔者在研究河南回族史过程中,接触了大量河南回族碑刻资料。今就其略作评述,以供回族史家参考并补正。 一、碑刻资料的分类及其特点 河南回族碑刻资料比明清时期的汉文译著更贴近现象形态宗教,是活生生的、现象形态的河南伊斯兰教的一种反映。任何一部河南回族史书,若抛弃这些碑刻资料,都不能算佳作。河南回族碑刻资料较多,须分类才有利于研究。据已搜集抄录到的碑文,就其内容精略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别:  相似文献   

7.
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历代碑刻甚多,对研究岭南历史文化及书法艺术有很高的价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碑刻大多佚失,目前仅余清刻《明洪武诏书》碑一块。该碑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刻有《孝通庙尚书省牒》与宋人吴揆《赐额记》二通碑文,但因时间久远而出现剥泐或阙字。根据不同版本文献及散藏民间的拓本,可互参校正碑刻原文,并探究碑刻出处、历史背景、撰写人事迹,从而为研究龙母祖庙的历史沿革及岭南地区古代历史文化、宗教、人物职官等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碑刻资料透漏出一些有关辽代法律方面的信息,为我们研究辽代法律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碑刻所见辽代法律形式。碑刻所现辽代法律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刑名,罪名,科举考试,六条问事,土地法令,户籍管理,买卖与借贷关系,家庭,婚姻,继承等方面。碑刻所记辽代司法机构与司法官员,可以补《辽史·百官志》之遗阙。碑刻所载辽代诉讼与审判情况,为研究辽代法律实施与执行提供了重要佐证。通过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结合研究,得出辽代法律具有沿用唐宋,传承习惯;一国两制,南北二元;刑罚残酷,一罪数刑;民族歧视,同罪异论;注重执行,整饬吏治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东汉碑刻单音形容词基本上为性质形容词。考察东汉碑刻单音形容词语义域分布情况和多义单音形容词的义项分布,以期为探讨汉语形容词语义的历时演变及其义项分布规律提供一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碑刻资料透漏出一些有关辽代法律方面的信息,为我们研究辽代法律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碑刻所现辽代法律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刑名,罪名,科举考试,六条问事,土地法令,户籍管理,买卖与借贷关系,家庭,婚姻,继承等方面。碑刻所记辽代司法机构与司法官员,可以补《辽史.百官志》之遗阙。碑刻所载辽代诉讼与审判情况,为研究辽代法律实施与执行提供了重要佐证。通过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结合研究,得出辽代法律具有沿用唐宋,传承习惯;一国两制,南北二元;刑罚残酷,一罪数刑;民族歧视,同罪异论;注重执行,整饬吏治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史料、碑文、方言、家谱等材料出发,探讨了西昌历史上人口的迁徙以及西昌人的来源情况。  相似文献   

12.
后起史料的层层叠加,使得人们在黄梅禅宗祖庭的一些基本问题上产生了模糊认识,历史记忆的模糊与现实的需求相结合,使得清以后人们对黄梅禅宗祖庭的认知与唐代的情形已相去甚远。地方志和碑刻资料有助于还原历史的原貌和揭示历史记忆层累式构建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史记》在叙史的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矛盾的记述。即使在同一篇中 ,也不无矛盾龃龉的现象。这些矛盾记述 ,除少数是因疏略或笔误所致外 ,其余大多是由于综括、结构不同来源的史料造成的 ,即因其不同的史料构成决定的 ;其次是由于太史公先录后补、先总后分的叙史笔法造成的 ,有的是两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4.
新文学史的产生与20世纪30年代总结新文学成绩有关,是“书写现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写作主体的文化差异,文学史呈现出不同取向.对照两部沉寂的新诗史可以发现,如果让新文学史料重新开口说话,一个充满差异、具有活力的文学史图谱将充分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5.
史料无论在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运用又是历来教科书编撰者所遵循的原则。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史料运用成为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撰的一大特色,而四个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在这一点上都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只有深刻了解了各个版本历史教科书在史料运用上的特点,才能在历史教学上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禹王碑辨读     
相传禹王碑是夏禹治水成功后亲自撰写刻立在南岳衡山的。禹王碑上镌刻难以辨识的 77个字符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探究。禹王碑被辗转摹刻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禹王碑的现世和流传是我国水文化史上一桩奇特而又耐人寻味的现象。禹王碑表述的华夏先民与自然抗争的精神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7.
四分法究竟由何人所创,至今未有定论。近三十年来,史学界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论。这场争论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各家对关键性史料的解读上;后一阶段,各家在论证问题时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史料,在论证方式和文献运用等方面有突破,并对以往研究进行了反思,学术争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梳理这场学术争论,总结其学术贡献,反思其不足之处,有助于正确划分我国古代目录学史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回纥是隋唐时期边疆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先民,他们以碑铭作为记述历史的方式,是维吾尔史学的萌芽。该文对回纥碑铭所反映的回纥汗国的史学特征、历史思想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期以碑铭的形式溯本清源,还原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晋方言所见近代汉语词汇选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近代汉语文献,选释了10条在今山西方言中仍不同程度保留的词语,分析它们在普通话和方言区的使用情况,并探寻其历史发展线索。同时,也为晋方言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素材,以进一步丰富汉语史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龚书铎先生在文中谈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学术"原创性"的问题。龚先生认为不良学风的形成是学者自身道德修养和社会评价体系有欠科学二个原因造成的,解决这一弊端的办法,首先是需要学者克服浮躁。同时,他反对把学风问题扩大。二是针对史学领域,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存在的利用非本质性的史料刻意"创新"的问题,主张要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三是关于中国近代化和革命的问题,龚先生认为近代化和革命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革命是近代化本身应有之义。认为以近代化代替革命是用新的片面代替了旧的片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