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顺治帝将"崇儒重道"定为基本国策。康熙帝发展为"上谕十六条",向全国颁布。雍正帝对其逐条解释,形成洋洋万言的《圣谕广训》,并颁行天下,终于形成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思想纲领。《圣谕广训》是清朝教化全国人民的法典。《阅微草堂笔记》对《圣谕广训》作了形象化的阐释,用故事告诉大家应该尽孝。  相似文献   

2.
《谏果回甘》是岭南晚清著名的民间小说家邵彬儒一部重要的圣谕宣讲小说集,其围绕康熙颁布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的《圣谕广训》讲说善恶因果报应之故事,生动展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风情画面,在一定程度上是岭南社会风貌的写照。通过对其内容尤其以吸食鸦片和卖猪仔现象的研究,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岭南历史与社会。  相似文献   

3.
《宣讲余言》是岭南晚清民间小说家叶永言和冯智庵在宣讲圣谕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文言小说集,小说围绕着圣谕十六条的主旨展开,广泛地反映了岭南晚清的社会现实,语言以散体为主,兼用通俗平易的骈体语言。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而在明清白话小说中较广泛使用的若干条词语进行解释 ,对《汉语大词典》收录而释义不全或释义有误的词语进行补释或订正 ,同时还列举了《汉语大词典》收录而例证晚于清代的数条词语  相似文献   

5.
明清白话小说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宝贵资料。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明清白话小说词语为《汉语大词典》所未收,或者解释不够完备,因此需要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翻译经典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热潮。不用说《四书五经》、《十三经》、《二十二子》、《诸子集成》、《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地道的古代经典已有不止一种的白话译本;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连《三言二拍》之类白话小说居然也有白话译本!足见白话翻译已热到了什么程度。 为了更好地发扬传统、普及经典,白话翻译因而就是一件有益的文化工作。当今的白话翻译热的兴  相似文献   

7.
云南元代白话碑校证方龄贵元代白话碑传世的并不很多,主要是圣旨(兼有令旨、懿旨、法旨)碑。可是因为碑文是由蒙文案牍直译而出的,所以在研究元代语言、历史等方面颇有参考价值,一向为海内外学术界所重视。早年冯承钧先生曾撰为《元代白话碑》一书(商务印书馆一九三...  相似文献   

8.
《白话小说语言词典》是一部高质量的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词典,但也存在着一些疏误。本文就其中若干条目释义、立目等问题提出商榷,希望对该词典的修订和白话小说语言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醒世姻缘传》释词摭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语词训诂是一件很繁复而缜密的工作,一则宋元以来白话作品大量出现,且往往卷帙浩繁;二则多无旧训可依,不少的词语需要从现存的语言材料中进行类比以抽绎其义,稍有不慎,即可能解释得不符原旨,加之这类语词往往具有方言区域性和特定的褒贬色彩(这两个问题,我在拙作《关于<金瓶梅>中数条语词的诠释》中已略论及,见《中国语文》一九八九年第三期),以及由土俗词语的引申和再引申,都给训释此类语词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白话道人主持的《中国白话报》不仅在清末白话文运动和白话报刊发展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而且在20世纪初的白话文写作、小说与戏曲革新乃至诗歌发展史上,均有不可轻视的历史意义。白话道人的白话报活动、白话文写作及白话小说创作既印证了清末白话文运动与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运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又显示了清末革命派作家的白话文学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11.
以《六谕衍义》《圣谕广训》为代表的明清圣谕相关书籍东传日本,展现了其在日本被模仿创新的轨迹,与中日两国关于明清圣谕思想交流的实质,也为“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只有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提炼、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其与不同文化之间互识互鉴以及更深层次的认同,加强不断与时俱进与再创造,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提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新文学大系》开始,文学史界都默认鲁迅《狂人日记》的“开端”地位,在此认知视角下,陈衡哲的《一日》、刘韵琴的《大公子》、李劼人的《游园会》由于形式上未能突破传统写作范式,创设有“意味”的现代白话小说体;语言上未能突破地方圈层,融入文化中心的语言结构;情感上不能与五四文化的普世价值合流而无法被纳入“现代白话”的研究视野。讨论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不仅能够反映出五四时期新的小说形式、语言结构和情感价值的诉求,也能够揭示出文学革命前后文化中心—边缘的替换与变更,更能折射出以北京为轴心的五四新文学辐射结构之外的更多的“现代”表现。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汉语白话欧化始于"五四"时期.事实上,在这之前就有了一些白话欧化的早期表现.官话译本《天路历程》被认为是这一表现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与原作、《红楼梦》等传统白话作品及其他译本对比,考察官话译本《天路历程》连词、介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欧化现象,由此可以了解其作为汉语白话欧化早期文本的具体样貌.  相似文献   

14.
白话联有两类,一类是白话律联,另一类是白话非律联.白话律联的存在体现了人们在改革对联所使用的语体时,对文言联旧有声律规则的留恋和对韵律美的执着追求;而白话非律联则有彻底挣脱平仄束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演说在中国由来已久,它也被清代官府用做《圣谕广训》的宣讲。西方传教士用中文传教所作的演讲,显示出与清代官府演讲不同的态度、内在思想和理路文体。这一变化实际上带有从古代到近代的变化。从演说体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传教士所起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明清白话小说词语札记五则,这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说唱艺术,同其所用的语言音调及曲调唱腔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各曲种的流行地区,也就往往随方言区的不同来划分。桂南地区的汉语,属于广府方言的白话系统,所以它的说唱艺术大体上与广东白话地区同源同流。主要曲种有木鱼书说唱和粤曲弹唱。 木鱼书,实际上是个笼统的名称。它以龙舟和南音为代表,包括粤讴、叹情、板眼等等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方言,固然能使流行此种方言的地区的读者感到亲切、生动,但却给其他地区的广大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难。随着古典文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解释这些著作中的方言,并为语言研究者提供资料,就成了一项迫切任务。董遵章同志《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一书的编成,是方言研究中的重要成果。我国第一部收集方言的专门著作,是西汉末年扬雄编撰的《方言》。这部书收集了  相似文献   

19.
对于《周易》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句,虞翻之直训、王弼形上之训、孔颖达"明道之大法"之训、朱熹"圣人做易自然之次第"之训、来知得"加一法"之训、王夫之筮法之训等,同异互见,各呈其妙,但释义均不尽通达。近哲高亨以天地释"两仪"、以"是"为"太极"之训简洁明了,思路却与宋明诸儒相同。实质上,从《易传.系辞》和《易纬.乾凿度》对此句的以经解经、以传解经以及刘大钧的考辨中可以看出,其要义在于合本体与功用为一体的哲学之思,诸家注解之异乃各取所需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1927年10月,浙江湖州五洲书局出版了一部"言文对照"本的《文心雕龙》,该书以黄叔琳注、纪昀评本为基础,对《文心雕龙》五十篇作了"白话演述",亦即语体翻译,演述者为冯葭初。可以说,此乃"龙学"史上对《文心雕龙》进行语体翻译的最早尝试,但一直被埋没至今。冯葭初认为,数千年来惟有《文心雕龙》一书是从散漫的文学中寻清了条理,成为最有系统的论述,具备完备和优美的价值。冯氏的"白话演述"既尽力"绎成语体",也就是力图将原文的意义"表白"出来,又不离刘勰的原文左右,客观上保证了其译文更接近《文心雕龙》的原意。冯氏译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叙述性或描述性的原文,其译文较为畅达而流利,而原文理论性强的段落,则译笔稍为晦涩而逊色,这导致冯氏之译在理论术语的翻译上有所欠缺,从而对原文的阐释性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