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儒家伦理是一种德性伦理,但具有“共时性”特征及普遍理性精神。德性不是客观化的知识系统,也不是纯粹经验的集合,而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自觉(即反思理性)。德性的实现不仅体现了历史的目的性,而且体现了自然的目的性。德性伦理的核心是仁德,其表现形态则是境界。儒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融入竞争时代并在新的竞争中形成新的和谐,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人的社会角色是历史的、变化的,但人作为德性主体生活在世界上,并以此为基础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完成德性,提高境界,这就是真正的人生。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在对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追寻中,儒家道德哲学以人的完善作为生命的内在追求,并强调个体的完善寓于社会的完善之中;“内在超越”与“社会超越”是个体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是个体的人获得人生意义或价值的有效途径。以这一思想为基础,儒家荣辱观中,“知耻”是人之为人、人之异于禽兽的最基本的要求,“知耻”以“为人”、“心安”为基本价值目标;“求荣”则以实现生时的“为人之尊”和生后的“精神不朽”为价值追求、终极目标。儒家荣辱观这一伦理精神,对于扭转当前公众耻感意识淡化和底线伦理下滑、救治当代人精神家园缺失的“现代病”、帮助人们养成珍视现世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实现人生境界的自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发展是人的劳动生存方式的本质规定,发展不仅要满足人的保存生命的需要,而且要满足人的表现生命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对于人的生命存在具有"同时性";人的保存生命需要的满足形成发展的伦理价值,人的表现生命需要的满足形成发展的审美价值,发展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本源性的关联;发展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本源性关联使发展伦理具有审美的规定性,美是构建发展伦理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4.
儒家现代性的结构要素主要体现在:共同体精神、秩序精神、重商精神和市民精神等方面.这些精神能够促使儒家社会的现代工商伦理体系的形成.儒家现代化只能来自于自身的传统社会,在传统文化的自身更新、改造与儒家世界的现代社会建立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模仿"西方,而是需要利用传统资源来确立和发展儒家世界的现代化.对于中国如何更新传统文化,建设文化中国,则是需要结合新旧、会通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国文化生命的更新及其创造性的转化.同时,也要学习东亚现代化进程中儒家现代性的"更新与重建",共同形成儒家现代性的核心内容,彰显儒家现代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用正当的方式满足合理需要”是带有普遍性的管理和对待人的正义原则,其判断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促进生命发展,体现了当代正义论对人的平等尊严的维护,也由此确立了每个人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其客体在本文主要指每个公民,主体可以是国家、社会机构(特别是学校)、官员、教师、家长以及所有公民.它要求:不压制合理需要;用理性和规范限制不合理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满足合理需要等方面.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纠正不合理需要,培育和提升人的需要境界,培养满足需要的可行能力也是应有之意.在达成这一原则的过程中公民的责任感也得到了培养.  相似文献   

6.
老子和庄子的生命哲学大体上由生命观、生死观、重生论、养生论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老子、庄子皆崇尚“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将人的生死现象看作是一个气化的过程.将人的生命价值放在世俗的财富、名誉、功业之上,从养气、养心、养神等多个层次开掘出养生的思想.他们的生命哲学与养生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孝,这种为人子者内心对父母的思慕和感激之情,不但具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意义,而且是中国人实现终极关怀的主要依托.学界多关注孝道的内容、如何去行孝等伦理问题,却忽视了为何要行孝的形上根据问题.孝道既是孝子亲情的体现,又是遵循天道规律以尽人事的表现.儒家孝道的哲学意义在于其具有的“报本反始”的精神和其作为君子仁人“诚明天道”的独特方式.儒家大孝的代表人物曾子,以孝来建构他的道德生命,实现其安身立命之依托.  相似文献   

8.
"和"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从静态上看,"和"的精神生命是"中和",反映了人的现实性存在;从动态上看,"和"的精神生命是"和生",它反映了人的超越性存在。二者相互圆融,展现出"和"的精神生命全貌,共同构成了人的基本在世结构的价值关系。"和"的精神生命之所以强大,在于仁、礼、义相互融通,为"和"的精神生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的精神生命仍然在当下延展,它为现代人走出内心困顿、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关于儒家荣辱观的心理机制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儒家荣辱观对现代道德重建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传统道德修养的心理基础——羞耻心,以及作为传统道德追求的自我激励心理机制——荣誉感和荣辱观的终极心理动力精神不朽的培养,应该成为今天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即使在今天,道德主体对社会的普遍赞誉以及精神生命的“不朽”的追求仍然是萌发羞耻心和产生荣誉感的真正动因。  相似文献   

10.
“需要”概念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需要”范畴极为重要,它是一个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范畴,更是一个哲学范畴。在忽视主体性的旧教科书体系中,“需要”范畴被漠视,现在必须着力予以探讨。本文对各学科的“需要”范畴界定作了评论,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认为:需要首先是人的生存状态。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生命只有通过劳动获得物质生存条件和精神生存条件得到肯定。人的生命的基础就奠定在这种取得和消耗物质资料的过程之中。这一过程就是人的需要之所在。其次,需要也是人的一种矛盾状态。需要是人的机体内生的方面与死的方面的矛盾状态;是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与其对象的矛盾状态;是人获得满足同时又激发不满足的矛盾状态。第三,需要又是一种物质变换状态。需要是人向对象世界的索取,同时又是自己作为对象的付出。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一种典型的支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