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生存的社会体系和经济体系中。河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一种文化形态。本文尝试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析河套文化,认为河套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与河流共生的过程,河套文化因水而兴,因水而发,因水而盛。河套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和环境中与多种文化相融共生,熔铸出来的特有的文化形态。树立共生理念,遵循共生规律,以水为根,弘扬河套文化,建设和谐巴彦淖尔。  相似文献   

2.
文化生态包括有形的文化资产和无形的文化资源,是文化遗产赖以生长和传承的丰厚土壤。文化生态的建设应坚持多元化原则、共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河套文化生态建设的核心是唤醒人们的文化生态意识,尊重文化生态,保护开发好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东北汉族民俗文化是由关内移民文化、东北原住地少数民族文化和外域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共同构成的,是多种民俗的集合体。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相互影响、吸收和共生,在东北特定地理环境下逐步形成了有别于中原汉族的独特关东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4.
福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铸就了多元共生、兼容并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福建信用文化建设前进的步伐。福建文化生态对当前及今后福建社会信用文化的建设既有潜在的积极作用,也有潜在的消极影响。如何扬长避短、进行必要的文化整合,是福建信用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分析河套大学特色的方法入手,明确、概括了河套大学的特色。方法:历史回顾法,比较优势分析法,比较劣势转化分析法。特征表述:河套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对于河套文化的积极方面,自觉地研究、发扬;对于河套文化的消极影响,也自觉地研究、克服。对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通称为河套大学对河套文化的"文化自觉",进而推动教育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河套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一源,在草原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巨大贡献。但是从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要求看,我们对河套文化这一宝贵资源,还缺乏深入系统、科学理性的整合和挖掘。因此,深化河套文化的研究,理清河套文化脉络,整合河套文化内涵,把最能体现地区精神风貌的文化精华挖掘出来,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对于弘扬河套文化,打造河套文化品牌,实现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推进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多集中于生态观光与民俗风情展示,对城市旅游文化开发重视不够或深度不足的现状,以四川松潘古城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学、规划学、旅游学等学科理论,分析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历史及旅游资源优势:特殊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独特的古城形制;“和而不同”的人间家园;历史中争夺王权的古战场;茶马古道上的物资集散枢纽等。研究认为:作为民族地区的历史名城,它因集聚民族独特文化景观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应该注重从“文化”与“精神”两个层面深度剖析古城开发思路,遵循延续历史剖面与探寻共生空间两大文化理念,从人与自然共生、历史与现实共生、区域文化共性与城市个性共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生等几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发展与地区保护之间的“共生空间”。  相似文献   

8.
河套地区水利开发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屯垦水利、雁行水利、地商水利、民工水利四种基本方式,表现出来的人文特征是:1、时兴时废,大起大落;2、改天换地,以人合天;3、发财致富,聚集人气;4、挖渠不止,精神永存。河套水利开发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创造农业文明的精神,河套水利文化是河套文化长廊中的一粒璀璨明珠。研究河套水利文化有利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为再振河套雄风实现工业化宏伟蓝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9.
王顺天先生编著的《河套史》,真实地记载了亘古至今河套地区沧桑变迁的历史,也侧重阐述了生态环境对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因此,研究河套文化,首先要将生态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否则,这种研究将是不完整的和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沿阵地,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环境。河套学院的生存与发展浸透在河套文化的教育生态环境之中。分析、思考河套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河套酒文化是随着河套古文明的发展而流传下来的。河套酿酒源于汉代,不仅有美丽的传说,同时也有确凿的佐证。  相似文献   

12.
河套文化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集聚的光辉典范,其典范性表现在诸多方面:生成环境的地理多样性,构建元素的主体性,地缘影响的广阔性,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历史演进的多变性,移民杂居的复合性,民族传承的凝聚性,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文化内涵的精炼性是其根源;不仅如此,河套文化的新时代风采,同样表现着它的典范性,丰富的历史遗存,独特的草原旅游资源,大量的人工河,产业道路的创新,形成了突出的发展优势。弘扬河套文化,一定要强化保护黄河,保护阴山,珍惜草原,珍惜各民族的团结和谐的意识,这就是我们研究河套文化所得到的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后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狼山、阴山以及山前的后套平原,是河套文化的核心承载区域。历史上,该地区在整个内蒙古西北部地区由游牧文明区域向游牧与农耕交错区域的转变过程中发挥过独特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该地区留下了许多变迁的痕迹。捕捉这些信息并逐一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挖掘和弘扬河套文化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利用蒙汉文献资料,选择了柴吉宝日塔拉地与缠金;古南河、南支与车根穆仁;乌兰哈吞、乌拉壕、乌拉河三个专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和陶诗流播不广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陶诗肇端自苏轼,这种集和韵与拟古为一体的新诗体一经问世,便引得众人纷纷继和,自宋至清,绵延不绝,遂使和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在和陶者中,既有诗坛巨擘如苏轼、刘因,又不乏帝王、名臣如乾隆、李纲等,然而,诸多名家之和陶诗却大都寂寞无闻,未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究其原因,当与其自身的创作方法、艺术水平及其流传方式等因素有直接之联系.  相似文献   

15.
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从形而上的层面看,河套文化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是:1、开拓开发。河套地域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发展历史的开放性。河套地区的历史是一部各族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斗争自强不息的开发史。2、英雄主义。河套地区以战攻为事的历史面貌造就了河套人的英雄主义,当国家民族危亡之时,河套人会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战斗的行列中去。3、以和为贵。东南西北四方人民聚集于河套,杂居共处,团结友爱,其风俗习惯相互融合。4、海纳百川。广袤的河套平原张开双臂迎接四方宾朋,慷慨激昂的大气引来旺盛的人气。统观以上四者,河套文化中的开放精神突出而鲜明。开放精神在新时代必将焕发新的光彩,有力推动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