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搜神记·三王墓》:“莫邪子名赤比,后壮。”徐震堮《汉魏六朝小说选》断句为“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以后许多选本都因袭了这一错误。(如吴组湘等《历代小说选》、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他们释比为“及”、“比及”、“及至”、“等到”等,对此,予窃有疑焉。首先,训比为“及”、“比及”、“及至”、“等到”等均通,但楑之前后文义,似无急切等待之意;且“比后”接连,行文不免累赘;何以名赤,义亦未详。总之,这样断句,释意总觉滞碍。其次,《孝子传》云:“眉间赤,名赤鼻。”(《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列异志·三王冢》云:“妻后生男,名赤鼻,具以告之。”鲁迅历史小说《铸剑》主人公作“眉间尺”,盖额阔鼻赤,是为异像。比与鼻音同,这是《孝子传》、《列异志》、《搜神记》三书记录同一民间事时所出现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并转陈美林同志: 拙稿《论<儒林外史>对原型的摄取》(载在《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二期),曾提及有些研究者“强调他在秦淮寄居的时候,家已败落”,注释涉及《吴敬梓身世三考》,“关于家族纠纷性质问题,有所论述”,我的意思是,因此,关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读李文初同志《释王勃诗中的“儿女”》(贵刊1981年第1期),感到把“儿女”一词只解释成年轻的女子,似不太妥当。唐诗里使用“儿女”一词很多,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宜一概而论。例如,杜甫《赠卫八处士》,有“昔别君未婚,儿女已成行”之句。很难想象,卫八处士的孩子全是“年轻女子”。到了近代,儿女的用法固然有专指女性的(如毛主席诗《为女民兵题照》),但也有兼指男女的。例如,孔厥、袁静合著的《新儿女英雄传》的“儿  相似文献   

4.
“抱布贸丝”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以下称《古代汉语》)注:布:指布币。上古用布作货币。”各家注诗者多如此解,实为误解毛传。毛传:“布,币也”。“币”的本义是“布帛”,《说文》:“币帛也。”《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币”、“帛”同义连用。虽然汉代“币”已有“货币”义(参郭锡良等《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上)72—73页),但毛传用的是古本义,不是用的引申义。孔疏云:“此布币谓绵麻布帛之布,币者布帛之名。”可谓得之。其实,布帛在历史上并未充当过货币参杨琳《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的释义问  相似文献   

5.
玄学之“玄”,语出《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微妙玄通.”(第十五章)《说文》:“玄,幽远也.”“幽,隐也.”“幽”字中的“幺”就有细小之义.奥妙的道理常常就隐藏在幽微之中.玄义是“远”的,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意在八方之表”.奥妙的道理,往往不是人的感官所能直接理会的,它存在于人的感觉世界  相似文献   

6.
夷门·稷门     
战国时代,魏的首都大梁之东门叫夷门(《史记·信陵君列传》);齐的首都临淄之西门叫稷门(刘向《别录》,《太平御览》卷18引)。夷门、稷门得名之由,似尚罕有人道及。 据《史记·魏世家》,魏为毕公高之后,“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是魏与夷有一定关系。夷,虽有东夷、西夷之分(孟子·离娄下》),但多数情况下是指东方各族。《尔雅》郭璞注;“九夷在东。”所以习惯称“东夷”。然则魏首都之东门,称作“夷门”,盖由于此。  相似文献   

7.
翦伯赞、郑天挺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二册(一九六二年版,以下简称《资料》)选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我认为《资料》对这篇叙言的断句和标点多处有误,现举不明文义、断旬有误为例,提出商榷。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见《资料》第427页)“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这是引《易经》第八《系辞下》中的话,只不过把原话中的“官”字和“民”字换成了“工”字和“品”字罢了。所谓“夬”,就是“决”的意思。《易经》注云:“书  相似文献   

8.
《学术研究》双月刊(前身为《理论与实践》月刊)办刊80年了。 80年,在历史的长流中只是一闪的瞬间,而对办一个社会科学的学术刊物,不但是一段漫长的岁月,也是个风风雨雨的历程。《理论与实践》月刊办了5年,便奉命停刊整顿,到1962年改版为《学术研究》双月刊,才4年,“文革”的风暴又把它连根拔起。直到粉碎了“四人帮”,党的春风又绿了社会主义大地,《学术研究》始于1978年复刊。幸喜“三十而立”,又赶上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到来,曾经沧桑的《学术研究》,在阳光普照之下,正茁壮成长。只要辛勤耕耘,便可以更好地为发展改革、开放的理论研究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建设和探索研究人类社会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9.
姜亚林 《学术论坛》2007,(5):143-147
在辨析前人对《诗经.邶风.击鼓》本事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重点考察了“平”字的用法,认为“平”在此诗为“联合”之义;其次结合传世与出土文献,考察了鲁隐公四年卫国“城漕”的可能性。由此认为,《击鼓》产生的本事是: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卫、宋、陈等诸侯第二次讨伐郑国。  相似文献   

10.
《九歌·山鬼》是《楚辞》研究中的一项难题。上古鬼、神通作,山鬼即山神。《山鬼》:“采三秀兮于山间”,于山即巫山,故山鬼乃巫山神女。这“是《九歌》研究中的一大创获”。此说发轫于顾成天《九歌解》,经孙作云《九歌山鬼考》的补充论证,闻一多《什么是九歌》和郭沫若《屈原赋今译》等的引述推广,《楚辞》研究者大致已普遍接受。但是,山鬼的其他种种底蕴和所思恋的“公子”(灵修)为谁之类问题,至今尚人言各殊。准此,我打算对《山鬼》作出若干新的探讨,力求揭示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邮政的发展历史总是同一个国家、民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历史紧密关联着,因此,了解中国邮政的历史渊源,是研究我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邮政,从商代早期的传递信息活动到清朝“裁驿归邮”,历经三千余年,比古代有名的波斯、罗马帝国邮政的产生更要早。商代甲骨文记载:“来僖自西,告曰:土方征我于东鄙。”“来僖自北……”据专家考证,“僖”即为以后之“竖”,就是报告军情的戍卒。这应当是我国最早记载邮政通信的文字资料。周代称邮驿为邮,亦称“置”,同时出现白天举烟,夜晚放火的烽火传递信息的办法,这是人类在应用电信以前的最快的简易通讯方式。《春秋》、《左传》对邮驿有称“遽”,称“传”,称“驲”的记载。“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12.
“象”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不使用概念但也同样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的方法。它起源于《易经》,是对事物的“势”的认识而非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易经》之象的认识方法要到胡塞尔以后的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变中才能看出其意义。现代西方哲学的困境是语言的困境。即认识到“存在”决定“存在者”,但语言无法表述“存在”自身。“象”以非语言的方式表述存在(即势),是说不可说。它既是一,又是多。象本身是一,对象的理解是多。所以它较好地弥补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弊病,是一种未来的形而上学的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3.
《抱朴子》,东晋葛洪著(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二十卷,“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穰邪却祸之事,属道家”(《抱朴子·自叙》),是研究道教史的宝贵资料。外篇五十卷,“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作者自谓“属儒家”(《抱朴子·自叙》),而《隋书·经籍志》等历代史书多归之于杂家;《四库全书总目》则将其与内篇同归于道家,理由是“究其大旨,亦以黄老为宗”;近世学者多认为外篇是“内神仙而外儒术”,即儒家其表,道家其里。《抱朴子·外篇》历来不大为人们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葛洪是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因此,人们在研究《抱朴子》时,自然更注意反映作者主要倾向的内篇;另一方面,不少学者认为《抱朴子·外篇》议  相似文献   

14.
一、释牂牁 牂牁一名,首见于《管子》,其次为《史记》。 《管子·小匡》:“余(齐桓公)乘车之会九,兵车之会三,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南至吴、越、巴、牂牁、(瓜长)、不庾、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其中,已有“牂牁”。《管子》一书,有主张不是管子所作,为后人所托。成书时间,当在春秋末或战国时。从《史记·管晏列传》:“太史公日:‘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管子春秋》,详哉其言也。”说明《管子》不是汉儒所造,在司马迁著《史记》前已有了。这是应当肯定的。《管子》中的“牂牁”,今的研究者,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当时居住在贵州的一个民族,仍处于氏族部落时期。《管子》成书约在春秋末或战国之际,形成民族而又载诸于书,其存在时间当必比成书时间早。“牂牁”,作为民族一名在历史上出现,是可定为春秋或战国之际。  相似文献   

15.
我曾写有《两千年前女奴诗——浅谈《诗经·周南·葛覃〉》一文(载《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翟相君同志著文《〈周南·葛覃〉的时代和地域》)载《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对拙文所谈《葛覃》一诗的时间、产生的地域,以及全诗的诗意提出质疑,现答复如下,以就正于读者和翟相君同志。拙文旨在说明《葛覃》一诗是女奴作的,对其产生的时间和地域未详细谈及。在时间问题上,只是从“大数”上讲,“两千年前”。翟相君同志认为是“东周前期周王室的诗”,其具体时间,“在公元前770年——前600年之间”。我认为从“大数”——“两千年前”讲,无论是“东周前期”的诗,或“西周末东周初”的诗,都无矛盾,并无错误。如果要谈产生的时间,我同意金启华先生的说法,“《周南》十一篇诗中,都无事实可考,  相似文献   

16.
燕国是周初分封的一个侯国.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与周天子同姓,姓姬氏,周武王讨灭商纣王以后,封召公于北燕.燕国建都于蓟,即今北京市.燕国起初是比较弱小的,它“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由于燕国处于这种特殊地位,它就比较重视向东北发展.许多考古资料证明,燕国的势力一开始就向承德、凌源、宁城、喀左并沿大凌河到朝阳、北票这一辽阔领域延展.1955年辽宁凌源县马厂沟的农民在耕地时得一青铜器“匽侯盂”,其铭文日:“匽医(侯)乍(作)(?)盂.”燕,在西周春秋金文上都作“匽”,战国金文则作“郾”.“(?)”即“锛”字,同“(?)”,读ben,蒸饭的意思.“盂”就是一种蒸饭的器具.顾颉刚先生在《三监的结局》(见《文史》1988年第一期)一文中评价说:“这器虽小,这铭虽短,而它的历史意义却长.”陈梦家在《西周铜器  相似文献   

17.
《卫风·有狐》,古今说家持论不一。或曰寡妇欲嫁鳏夫;或曰怨女求旷夫;或曰贫妇见剥削者衣华贵之衣,而伤夫劳役无衣;或曰男女幽会;今人多以为属妇以夫从役于外,而伤夫无衣之作。窃以为均难浃畅。理由如次: 一、“狐”。前人说解此诗,均泥于《说文》:“狐,妖兽也”之释,实误。据考,在先秦人意识中,通常认为:①狐是一种狩猎对象,它的实用价值在于毛皮;故《诗》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七月》)、“狐裘蒙戎”(《旄丘》)、“锦衣狐裘”(《终南》)等语。②狐是一种具有高尚品德和具有神性的“灵兽”;《礼记·檀弓上》说:“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白虎通》说:“狐死首丘,不亡  相似文献   

18.
秦皇、汉武求仙著称于史。 “仙”是什么?“仙”,原写作“僊”《说文》:“僊,长生僊去”。意思是长生不死迁居在外的人叫“仙”。到了东汉时,才有了异体字“仙”。《释名》解释说:“老而不死曰仙。  相似文献   

19.
《易·乾·九三》爻辞之于《易》,确有其重要地位。《易传·系辞下》言:“惧于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①”是极言此爻之要。一、《乾·九三》爻辞之标点《易·乾·九三》爻辞,即《易经》首卦《乾》(?)卦中第三爻的爻辞。因属阳爻,故称“九”,又为第三爻,故称“九三”。其全文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要想理解这条爻辞,首先涉及到的是标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本?本者,根也。《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书籍也。”书之称本,始自刘向。《文选》左思《魏都赋》“雠枝篆籀”,李善注引《风俗通》:按刘向《别录》,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