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闻从业者作为媒体的人力资源,不但是媒体理念的践行者,而且其行为已成为塑造媒体的重要力量。在传媒商业化的道路上,新闻从业者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工作压力巨大,收入低、社会保障差,健康状况堪忧,自主性不足。在这种媒体内外生存压力下,部分新闻从业者正逐步从负责任的传播者变为养家糊口的新闻民工。一旦具有新闻民工的心态,他们常常会选择"便宜"的报道、进行自我审查与权力寻租。  相似文献   

2.
要让科技新闻贴近读者 ,把科技领域最新的信息传播给受众 ,就必须做好深入浅出的科技新闻“翻译”工作和由表及里的“二度报道”工作。同时 ,科技新闻报道要讲科学 ,要有可靠的消息源 ,以保证媒体的信誉 ,从而实现最大的新闻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对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但近年来,各种虚假新闻层出不穷,不仅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有些还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杜绝虚假新闻不仅是新闻行业的职业要求,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忠诚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传媒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市场上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流的新闻从业人才.新闻从业人员对自己工作单位的忠诚度,取决于从业者个人因素、媒体组织因素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大陆新闻从业者中,职称和职务较高、年龄越大、从业年限越长以及收入水平越高者更愿意继续在本单位工作;与此相反,职称和职务低、年龄越轻、从业年限越短以及收入水平低的新闻从业者对组织的忠诚度也越低.不过总体看,媒体采编人员的职业忠诚度还是比较高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我国一些媒体的报道因为新闻来源的失实而造成了新闻纠纷 ,其间媒体及其从业者也免不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媒体的声誉与权威性也因此而受损。因此 ,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应明确自身的责任 ,维护自身的权益 ,在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的同时 ,加强新闻法律意识 ,以避免不必要的新闻纠纷  相似文献   

6.
新闻来源的保护是各国新闻界都难以彻底有效解决的问题。新闻工作者从伦理角度出发对新闻来源的匿名保护,在面对法律时往往沦为空谈;新闻实践中泛滥的匿名策略也会对新闻本身造成损害。因此,利用匿名策略保护新闻来源问题仍值得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7.
匿名消息来源一直以来是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中外学者、媒体研究员对匿名消息来源的定义各抒己见。当前,媒体滥用匿名消息来源现象严重,以对《广州日报》各种消息来源的情况进行的数据统计为例,匿名消息来源所占比重之大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滥用匿名消息来源产生的原因各异。关键在于洞察其危害,兴利除弊。  相似文献   

8.
数字媒介对新闻业务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在于它促使了新闻业中媒介融合现象的形成。新闻业的跨媒体融合大致涉及到四个方面,它们分别是不同媒体的合并和合作,大量涌现的多技能新闻从业者,融合的新闻内容以及多媒体的新闻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虚假新闻不仅误导受众,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破坏媒体的公信力,还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加速,各种形式的虚假新闻有增无减,花样百出。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遏制虚假新闻泛滥的治本之策。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对新闻媒体、媒体从业者、媒体受众以及媒体把关人等不同主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媒体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化水平,引导受众理性参与,净化公共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媒体市场化、信息商品化、线人职业化的今天,中国媒体因缺少匿名消息源的使用规范和新闻线人的保护制度,导致新闻线人在身份界定、收入报酬、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以美国"亵渎<古兰经>事件"和隐匿33年的"深喉"露面事件为切入点,对中国线人类别进行界定,以便明确不同类别线人所应承担的责任,提出媒体保障线人正当权益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闻侵权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的致害行为。新闻侵权抗辩事由是指新闻媒介或记者的新闻活动虽然给他人造成了损害、被诉侵权,但如果存在舆论监督的需要、公正评论、特许报道权、受害人同意、内容真实和合理使用六种事由时,该行为依法不构成侵权行为的情形,不承担民事责任。新闻媒介可以采取避免报道内容失实、坚持角色本位、健全新闻法律制度等措施来尽量防范新闻侵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匿名在新闻报道中是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电影《罗马假日》与《大阴谋》虽然故事情节迥异,但从新闻从业的角度来看,这两部电影中的新闻记者都涉及到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的问题。本文将从这两部电影出发,探讨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匿名方式及其限度。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新闻媒体自身也在进行改制,由单纯的事业单位和党的喉舌走向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新型运作模式。但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新闻工作者由于多种原因,在面临关乎人民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时失去了对新闻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二者的平衡把握,拘泥于对“客观忠实记录新闻事件”这一职业道德,而放弃了作为社会人所应遵守的社会公德以及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造成人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传播如果只将一则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完整、准确地叙述出来,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因为生活中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同时,也具有某种审美价值的附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的审美感受与受众的审关心理之间产生一种共鸣。采写者除了应具备感性经验、直觉领悟等素质外,还要具有展示美的思维统摄力,使新闻写作所必备的科学求真、伦理求善、艺术求美在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新闻失真问题,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新闻失真的主要原因是新闻利益化的驱动、记者民工化的错位、公民记者信息泛滥化的冲击以及监督新式化等,提出了加强媒体自身的职业道德自律、加强高素质的新闻从业人员培养、加强对网络的舆论监管等措施。研究结果对还原新闻真实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 ,网络媒体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但又暴露出种种的负面效应。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健康有序的传媒空间的建立。由于新媒介环境的冲击 ,网络新闻道德呈现出一些特质 ,并对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对时效性的追求本是新闻的应有之意,然而在电子媒介的速度准则下,“极速”改变了社会时空的意义,使新闻生产呈现出新的特点。碎片化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叙事的断裂和整体感的缺失,而网络新闻信息快速生产的方式则导致了海量信息和价值的流失。在此背景下,“反映真实”这一新闻的基本伦理面临挑战。在此种情形下,新闻工作者应该转换自己的工作思路,突出其作为信息解读者的功能,加强对信息的深度解读,扮演好社会批判者与信息解读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隐性采访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采访手段,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但由于采访方式、内容以及目的的特殊性,这种职业行为引发了诸多法律的困惑、社会道德与职责的矛盾、以及情感倾向的争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公正性传播是获得世界性意义的新闻报道原则 ,实践这条原则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平等、自由、独立意识是公正性传播的直接理念依据 ,诚实、正直、无私品质是实现公正性传播的伦理保障。由于公正性传播要服务和服从于新闻的真实性要求 ,因此对平等、自由、独立的追求只能是适度的 ,对诚实、正直、无私的道德规范也应限制在一定的原则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0.
指出电视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 ,而电视新闻报道的很多事实 ,又都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 ,用数字进行新闻报道 ,可以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 ,使电视新闻报道更显客观、公正 ,更具有说服力 ;有的数字中隐含着新闻 ,这就要求记者要善于分析、研究数字 ,并能从数字变动的轨迹中找出新闻所在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 ,如果数字运用得当 ,就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最后提出了运用数字进行报道的几种方法 ,以使新闻报道更加直观、具体和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